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与方法

一 研究背景、意义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十二个省份。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在人口资源配置、产业空间布局、交通网络建设等各方面都进一步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不断演化,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差距。本书在详细梳理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西部地区为例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对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结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经济空间相关性与差异性以及经济联系等方面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旨在探索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工作提供方向和指导,进而有效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建设,逐步改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途径及对策建议,积极推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方法上针对不同的主题,以各地区实际情况为依据,选用恰当的实证分析方法,使得到的结论更加科学和可靠。分析逻辑为:经济空间结构特点(西部地区总体)—经济空间相关性(西北、西南两大板块分区研究)—经济空间差异(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质量和产业园区空间生产力三个专题的案例研究)—经济空间联系(西北、西南两大板块的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分析,城市经济联系的案例研究—以宁夏为例)—经济空间结构优化与协调发展。聚焦西部地区经济空间优化主题,从区际总体和区际内部经济空间的关联性、差异度、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城市经济联系等角度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的宏观思路、关键路径。

研究方法为文献综述法、空间计量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本书通过梳理大量的文献研究资料,深入考察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调研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整理和搜集统计数据,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西部地区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协调发展、相关性、差异性、联系性和特征,探索优化西部地区经济空间结构促进其协调发展的思路,试图给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国家和地区的均衡、协调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同时也希望为国内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具体技术路线与方法如图1-1所示。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框架

区域一般指的就是地域空间,这个地域空间会有一定的范围或界限,通常区域内部都会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与区域外部相比则有明显的差异性,然而区域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着的。与此同时,一个区域相较于其他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等,在经济活动中区域之间会存在紧密的联系。对于“区域”(region),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经济学上,美国的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给出的定义是: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被视为一个整体考量对象的地区统一体。地理学上,一般是按照自然地理特征的不同把地球表面上的地域单元称为区域。政治学上,则以一个国家所管理的行政单元来定义区域。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区域等同于地区,区域只是空间的特化。特化的意思是地域空间被赋予特定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等特征,这种特化使一个地域空间区别于另一个地域空间,形成不同的区域。基于已有研究对区域的定义,本书的研究单元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为西部地区总体,第二层级将西部分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两个板块,第三层级关注西部地区各省(区)域级,第四层级以西部地区各省域内的各地州(市)为研究对象。

图1-1 技术路线与方法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在特定区域或地理空间内所形成的空间分布形态及空间相互关系。在某一时点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仅是经济关系在地域空间上的反映,也是各经济要素在地域空间分布组合形式上的反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实际上是区域经济结构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理解为空间结构单元因空间上相关而形成一定的图模(pattern)。一般由点、线、域面和网络四种要素构成区域空间结构,由它们所构成的空间形态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点、线、域面和网络交织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空间形态组合,从而构成不同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我国最早由陆大道(1985)提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定义,他认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个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和反映这种关系的空间集聚规模与集聚形态。曾菊新(1996)认为,“经济空间结构”指的是经济活动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以分布的区位、分布的形态和数量规模为特征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反映出经济事物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及空间形态。崔功豪(1999)则认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在整个空间中的相对区位和分布状况,反映出各种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空间相互关系及区位布局结构。聂华林等(2003)提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域空间中的经济现象在集聚力和分散力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所形成的空间结构。樊新生(2005)认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应有以下两个内涵:一是经济活动及经济客体在地域或空间上的集聚形态;二是经济客体之间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王世豪(2007)提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表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和升级能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张平(2014)认为,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是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和反映。

本书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为研究基础,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论述基本问题,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研究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及空间经济结构演变等,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部分研究西部地区经济空间相关性及差异性,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第四部分研究西部地区城市经济联系,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第五部分研究西部地区空间结构优化与协调发展的路径及政策建议,包括第九章。

图1-2 本书的研究框架

本书的基本框架见图1-2。概念与问题是第一部分的重点,其中在第三、四章中会进一步对问题展开分析。第五章分西北和西南两个板块,分别探讨区际经济空间相关性。第六章重点关注西部地区经济空间差异问题,分三个专题: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专题一)、城市化质量空间差异(专题二)及产业园区空间生产力差异(专题三)。第七章为实证研究,探讨西部地区区域经济联系与优化问题。第八章为案例研究,以宁夏为例,分析省域内城市间经济联系。第九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西部地区经济空间结构优化与协调发展的路径与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