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雾之都:伦敦的优雅与不凡(列城志)
- (英)西蒙·詹金斯
- 2477字
- 2022-11-07 20:57:37
译者序
“伦敦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几年前,我刚刚搬到伦敦,在一家公司面试时,被问到了这个问题。
老实说,当时的我并不怎么喜欢伦敦。习惯了英格兰东北小镇的安逸与宁静,伦敦的繁华与喧嚣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加上租房求职的折腾,每日通勤的疲惫,人际交往的疏离,伦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被其光鲜亮丽所吸引,充满了向往,里面的人则哀叹没有归属感,个中滋味,冷暖自知。
冯骥才先生对伦敦的印象是标志性的“三红一黑”——红邮筒、红电话亭、红色双层大巴以及老式的黑色小车。我看到的伦敦,红与黑依然是经久不灭的文化符号:街道上隔几步可见的红邮筒,大街小巷间红色双层大巴和黑色出租车不时穿梭而过,而某个街角废弃的红色电话亭,虽似乎成了无用的摆设,却照旧挺立着。
彼时的伦敦,早就不见了狄更斯小说中浓得发黏的厚雾,偶有薄雾,阴郁天气是常态,给整座城市罩上了一层湿冷而朦胧的氛围,神秘却又让人觉得无法触及。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看着两侧的路灯灯光照在湿漉漉的房顶和小巷,恍惚间也感受到那么一丝暖意和一毫色泽。
我对伦敦印象的改观,起于国内朋友的度假之旅。作为他们在伦敦的向导,我不得不快速熟悉这个我仍有些陌生的城市。在与伦敦的接触中,匆忙、慌乱,但不乏满满的惊喜。伦敦的多面让我诧异,它的确是座宝藏城市。
朋友从希思罗机场落地,我第一次“打卡”这个全球航空枢纽。每年接待游客量达7 000万人次,数量超过全英总人口;每45秒就有一架飞机起降;每3秒就有一杯茶或咖啡售出……数据记录下这里的繁忙,我站在航站楼,感受更加真切。来来往往的人们,无论抵达还是离开,或眼中早已布满了血丝,或目光中仍带有迷茫和好奇,或表情里充溢着惆怅与不舍,但他们的身上,都神奇地裹挟着同一种情绪,那种情绪,当时的我还不能完全理解,现在已然能感同身受。那是一种特殊的情结,像是与伦敦的“立约”——我来了,我经历着,我爱过。
对着谷歌地图打卡伦敦的知名地标和景点,从白金汉宫到威斯敏斯特教堂,从圣保罗大教堂到伦敦塔,从金丝雀码头到格林尼治天文台,由西向东,自北往南,我与这座城市在不同的位置相遇,一个厚重、真实、鲜活、优雅的伦敦一步步从历史中向我走来,褪去浮华,它是如此丰富、宽阔、包罗万象,如此不同凡响,不知不觉我已沉迷其中,心底滋生出的格外喜欢,持续蔓延开来。
每个早晨,我都要乘地铁到考文特花园附近上班,所以每天都要坐上那让人又爱又恨的伦敦地铁,车厢闷热,没有信号,开动时通道口的大风呼呼,让无论费了多长时间做出的精致发型,都会成为永不重复的“洗剪吹杀马特”。但每每进出时看到小白板上的“今日之语”(Thought of the day),听到卖艺人或低沉或高亢的弹唱,还有停车时那一声声的“注意空隙”(Mind the gap),便顿觉心头一颤,十足的人情味,让整个人都暖了起来。
我工作的地方靠近考文特花园,清晨,我会从莱斯特广场地铁站出来。几步距离就是赫赫有名的斯坦福书店。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旅行主题书店”,又被誉为“旅行者的麦加”。店内的黄色灯光透过大门两侧的玻璃洒向街头,进门后随处可见的各式地图,营造出一种人在旅途中的错觉。我在这里买过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的《达洛维夫人》(Mrs.Dalloway),一整本书,都是关于主人公决定自己出门买花后,在伦敦城里的转悠。“我喜欢在伦敦漫步”,诚如她所写,在伦敦穿行,也是我生活中最期待的消遣。
再往东南,就到了考文特花园——午餐后,我总会在这边逛上一逛,百试不厌。热闹非凡的生活集市,让人仿佛步入了《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的拍摄现场。穿着英伦三件套的老绅士安静地读报,桌前摆着精致的茶饮;披着大花围巾的摊位阿姨热情地兜售古董物件,有时和买家的讨价还价要来上个好几轮。露天广场上,人们围坐着观看不同民间艺人的艺术表演,精彩新奇的杂技,花样百出的魔术,掌声和欢笑声此起彼伏,这座城市的本真尽显无遗。
南下来到这座城市之前,北方的英国朋友曾屡屡向我吐槽伦敦人冷漠、不喜欢和陌生人交谈。起初,我也抱着这样的偏见,但观察和接触之后,我发现,伦敦和伦敦人其实都充满了温情。
沿着泰晤士河在狗岛晨跑,打扫河道的老爷爷每天都会热情地和我打招呼,骑车通勤的上班族,多遇上几次后,也会微笑着挥手致意。我遇到过和我一样晨跑的英国小哥,见到过牵着好几条宠物狗闲逛的英国小姐姐,碰到过从农贸市场拎着蔬菜水果回家的叔叔阿姨。同一条晨跑路线,来来往往的人或相同或不同,但他们开启了我不一样的每一天,这段伦敦记忆,独特而难以复制。
我相信,对所有曾到过伦敦的人来说,这座城市都会成为心底一份特别的存在。白天,它是“日不落”的帝国——金融城的精英们塑造着全球经济,西区的博物馆里熙来攘往;晚上,它是“灯影交织”的天堂——飘起小雨也阻挡不了人们在酒吧门外排队聊天。每到圣诞前夕,彩灯点亮,市中心灿若星河、流光溢彩。这座城市记录了太多的美好、快乐和自由,还不曾离开,就已经开始想念。等离开后,更是心心念念想要再回去看看。
写下这些文字时,圣诞节刚过,伦敦“封城”的消息接连传来。2020年,是一个太过特殊和艰难的年份,各种猝不及防接踵而来,恐惧、悲伤、各式各样的负面情绪,充斥在生活之中。我的不少朋友还来不及与这座城市告别就匆匆回国,他们的言语里充满了留恋与不舍。
在这样一个时间点,翻译这样一本以伦敦为主题的书籍,我感到格外开心。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这座城市,也激活了我在伦敦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我相信文字和语言能改变世界,我希望书里那些描述伦敦对待历次灾难的细节,能为对生活感到迷茫和压力的人带来启迪;我希望书里那些讲述伦敦历史过往、剖析伦敦性格特质的思考,能为那些对伦敦感兴趣却还没机会前来一探究竟的人带来新知;我希望书里那些熟悉的地名、人名、建筑能为那些曾与伦敦有过交集的人重拾共忆。
跨年那天,我和几个朋友聚在一起,纷纷感慨当时在泰晤士河左岸等待午夜来临,只为看一场绚烂的跨年焰火,听大本钟敲响十二下。2021年已经到来,愿所有美好都能不期而至,愿伦敦在即将到来的春天再次绽放。伦敦,从不曾被忘记,更无法被忽略。愿这座城市的每一束微光,愿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文字,将你我相连,Keep calm and carry on!
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