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O!再见,拖延症!
- (日)大平信孝
- 893字
- 2022-10-28 11:01:44
02 无论如何都无法迈出第一步时,试试10秒行动
推荐人群
□得到指示就能立刻行动的人
□绝不允许失败的人
快速掌握的诀窍
将最开始的一步细化为“ 10秒钟内能完成的行动”
有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的想法,例如,想每天晨跑,或是想好好学习以考取资格证,却怎么也迈不开腿、动不起来。而且,就算想要尝试上文提到的“临时决定、临时行动”,可身体却持反对意见,怎么都不愿意动……
此时最有效的办法是,试着将第一步的难度降到最低。
具体来说,就是尝试先做一下10秒钟内能做到的行动。我把它叫作“10秒行动”。
10秒行动,顾名思义就是“只需10秒即可完成的具体行动”。
例如,想跑步锻炼却总是动不起来的人,可以试着想想“对于跑步而言,最开始的10秒能做些什么呢”,接着只要做这10秒的动作即可。例如,“穿鞋”或者“换跑步服”等简单的动作,无须考虑太多,只管先行动。
再比如,想要学习就先“打开课本”,想要早起就先在“前一天晚上设好闹钟”,遇到麻烦的工作就先“启动需要使用的软件”,等等。
这种行动看起来微不足道,有时也能带来戏剧性的变化。
为什么它会带来戏剧性的变化呢?
确实,10秒内能完成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比如,当你希望移居东京,却并未真正开始行动时,10秒内能完成的事情,无非也就是在笔记本上写下“去网上找找适合移居的地方”,或是写下已经移居外地的熟人和朋友的名字。
不过,没有人会在10秒行动这个阶段中失败。也正是因为“不会失败”,才能顺利展开后续的行动。
尝试从10秒开始继续行动,若是能顺利进行,那便坚持下去吧。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在完成10秒行动后,又继续完成15分钟、30分钟的学习、长跑、健身、工作、整理东西等行为。
脑科学相关的研究对10秒行动的效果做出了证明。
如上所述,人类的大脑有着自我防御功能,为了维持生命,它会尽可能避开变化,保持现状。
但另外,大脑也具有“可塑性”,在变化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大脑也是愿意接受改变的。
可见,如果这10秒内做出的改变不大,我们的大脑就可以应对这种变化。另外,10秒行动虽“小”,却也能起到刺激侧坐核的效果。
如果一味等待干劲来临的那一刻,那只怕是永远都无法行动。“先动起来”,干劲自然就来了。
要点
“干劲”可不会自己从天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