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领导者应当是有原则的,有原则的领导者不容易被诱骗,也不容易改变自己的决定。这原则源于哪里?源于一个人的信仰、价值观和稳定的道德原则。道德对于人们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套规则系统,可以让人们在面临是与非、善与恶的选择时做出判断,选择与自己的价值观与信仰相符合的行为。无论领导者的素质包括多少要素,都不可能不包括道德素质;无论领导的决策与行为受多少要素制约,都不可能不受道德价值的影响。领导者的道德素质对于领导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为领导活动提供价值引导、行为规范和人格影响,对领导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本书从领导道德的概念及价值入手,对中国传统的领导道德思想进行了概述,讨论了领导道德信念、道德规范、道德选择、道德人格、道德修养等问题。

一、领导道德的概念

人们通常认为,道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代社会,谈论道德时难免会遭遇“道德灌输”的风险。面对形式色色的社会问题,人们寻求技术的路径、制度的路径、法律的路径去解决问题无可厚非,但是一谈到道德路径时,就会受到不屑。然而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组织、一个个体,都必然会受到道德的影响。道德现象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领导道德,是指规范领导者行为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也指领导者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再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领导道德或者说“道德领导”(ethical leadership),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个人的,而是共有的。领导者并不是只要独善其身、自己做人做事符合道德标准,便能成为道德领导。领导者需要坚守自身的道德信仰,在不同的情境中根据现实的变化着的环境灵活运用道德规则和准则,并且能够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以自己的榜样影响组织中的人们,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国家和世界。领导者既是群体、组织活动的指挥者,同时也在接受下属的道德审视和心理评判,是下属观念和行为的引导者、示范者。领导者能够领导其他人践行道德,可以塑造文化和体制,从而鼓励符合道德的行为。领导道德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领导者必须首先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具有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第二,领导者应当有明确的道德见解,进而能够制定善的制度和规则,并愿意对他们领导的文化和体系的道德进行反思和改革。第三,领导者应当有能力推动善的制度的实施和善的文化的形成。领导者需要借助制度与机制等管理方法,制定组织的道德标准与规范,以此规范下属的行为,如采取奖惩措施使组织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得以贯彻。在一定的意义上,领导道德,或者说道德领导还是一个动词,强调的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只关注领导者个人,也不只关注领导者个体的道德,而是需要以道德的方式与方法促进道德制度与文化的形成,它关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的过程。

二、领导道德的价值

领导者在组织中处于核心地位。领导者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对于组织成员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由于领导者道德素质对组织文化以及组织成员的道德具有重要作用,古今中外的领导理论都特别重视领导者的道德问题。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德治,特别重视领导者德与位的相配。夏朝时候,《尚书·尧典》中就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廉政思想,认为为政者要时时刻刻警惕敬畏,才能做到清廉公正。周公力主“修德配命”“以德配天”。西周时,把“六德”(知、仁、圣、义、中、和)的“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作为官吏的德行标准。管仲在《立政》篇中说:“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认为领导者只有修养自己的德行才能配享上天赋予的权力,才能发挥法定权力的影响力。孔子继承了周公的德治思想,认为领导者只有加强道德修养,培养自身的高尚品德,命令才会得到实施。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他看来,“政”就是“正”,所谓政治,就是领导社会走上正确的道路。政治的原则,就是通过“正己”而“正人”,己不正,何以正人?只有自己行得正,才能号令天下,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论语》记载,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对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又问:“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季康子又问孔子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就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必定往哪边倒。孔子还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基于这样的德政思想,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和管理,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1]。以后历朝历代都形成了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的对官员道德的考核内容与方式,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西方国家,官吏道德也是伴随着国家机构、政府组织和行政职业的产生而产生的。在西方文明中,柏拉图是探讨领导理论的先驱,在他的著作中就已经开始关注领导道德问题,他认为领导道德对于领导活动和整个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价值。在柏拉图政治思想中,一个最重要问题就是国家是由什么样的人担当统治者来最终实现国家的正义这个善的理念。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国》是以正义观与人治观为理论基础的哲学王统治的最佳理想模式。他的领导思想就是将政治生活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完整结合,最终体现善的政治。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凡是想担任一邦中最高职务、执掌最高权力的人们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效忠于现行政体;第二是足以胜任他所司职责的高度才能;第三是适合于该政体的善良和正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马基雅弗利在《君主论》中写道:君主“必须是能识别陷阱的狐狸,又是能威慑豺狼的狮子”[2]。“君王为人所鄙,乃由于他在人家的心目中,觉得是喜怒无常、轻薄的、女性化的、懦怯的、不坚决的;所有这些,君王都应该规避,有似避开礁石的危险一样。他必须在他的行为中显示出伟大、勇取、庄重与坚强……”[3]近代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作为公共官吏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法治精神、平等精神、廉洁精神、节俭精神、勤劳精神和品德等。19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认为领导者必须有才能、德行、诚信和廉洁自律精神,否则就会破坏民主政治、败坏人民的政治道德,腐败和各种弊端都将因此而发生。当代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领导者的道德。美国高级公务员能力模型中要求高级公务员要具有一种能力,能使员工拥有高的职业道德水准;中国香港的公务员能力模型中明确要求公务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人力资源开发》报告中对联合国公务员素质要求中,着重强调了公务员的行为要合乎道德准则,并且忠诚。

领导道德人格是领导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具有道德人格的人实施管理更容易被下属执行,也容易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制度和促进健康的组织文化的形成。国际著名的中国文化学者成中英博士在谈到儒学与现代管理的关系时认为,“过去我们谈儒家往往从伦理的观念来谈,我认为不要把过去的东西只看成是伦理,而要看成管理”。成中英博士道出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和功用,这正是传统中国管理与西方管理的不同之处。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领导者的言传身教,关注管理者自身的表率,通过自我实践而带动下属积极、自愿地去追随领导者前行,这正是领导的本质所在。

领导道德不仅是组织对领导者的要求,也是领导者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领导道德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品德高尚的领导能够赢得人们的信任,因而会拥有更多的追随者。领导道德素质影响和制约其他素质,决定其他素质释放能量的强弱与方向,决定着领导整体素质的品位和价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包莫尔(W. J. Baumol)提出了优秀领导者应具备10个素质,这些素质包括:1)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一起工作,能赢得人们的合作,对人不是压制,而是感动和说服。2)决策能力:根据事实而非想象进行决策,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3)组织能力:能发掘部属的才能,善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4)精于授权:能大权独揽,小权分散。5)善于应变:机动灵活,善于进取,而不抱残守缺,墨守成规。6)敢于求新:对新事物、新环境和新观念有敏锐的感受能力。7)敢于负责:对上级、下级和产品用户及整个社会抱有高度的责任心。8)敢担风险:敢于承担企业发展不景气的风险,有创造新局面的雄心和信心。9)尊重他人:重视和采纳他人意见,不盛气凌人。10)品德高尚:品德上为社会人士和企业员工所敬仰。在10个素质中,合作精神、尊重他人、品德高尚都是道德要素。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德·M.圣吉也说:“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领导者最主要的是通过自身的魅力影响他人,让被领导者心甘情愿地追随领导者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影响力的来源主要不是职位和权力带来的,而主要来源于非权力因素,其中品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品德要素。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领导者其他素质的缺陷,可以借他人之力弥补,唯有品德不能由别人来弥补。每个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可以由个性决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不能违背品德这一底色和根基。在一定程度上,领导者的道德层次决定了领导者的境界,从而也决定了他能走多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载物须以厚德做基础,一个人要成就多大的事业,就需要有多深厚的德行。大商人胡雪岩认为,干大事的人不能有污点,表达的也是这个深意。

2008年,我们曾对北京市200名优秀局处级一把手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在对影响他们成长的因素的分析中,对干部成长影响较大的前三项是政治信仰、个人品德和敬业精神。这三个因素都与道德相关。一个人没有好的道德人格,就很难有大的成长和发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4]“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5]这些格言都说明道德对于人的成长,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道德人格与领导者成长的关系体现在:首先,有德者有志,有志者有度。有道德的人往往志向高远,能够把个人的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与组织发展中,而不是沉湎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中,打自己的小算盘,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他们善于把握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高尚的道德情操必然是同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理想便没有道德人格。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造福人类的伟大理想。他在中学毕业时所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其次,有德者有责,有责者善学。道德人格高尚的人大多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以做好事、做成事为目标,而不是为了追求自己得到什么好处。为了做好事,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而有智少德之人常常想走捷径,钻空子,常常追名逐利,将才华用偏用歪。再次,有德者多助,多助者多机。有德之人待人诚恳、善于包容,拥有更多的朋友,从而也就拥有更多的机会。而聪明的缺德者常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不尊重别人,因而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支持和配合。最后,有德者谨慎,谨慎者持久。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谨慎都被看作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德。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也不是财富,而是正直和谨慎。”[6]有德之人在顺境中居安思危、戒骄戒躁。有智少德之人则常由于品质上的缺陷误入歧途。各种危险的渎职行为都由细小的不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发展所致。

此外,领导道德也是领导者实现领导活动有效应的保障。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便概括了。“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7]“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你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政”从“正”出,由于领导者所处位置不同,具有一定的权力,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因而在一个群体中的作用不同,其言行十分重要。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调查结果显示,98%的公务员认为领导的作风和思想品质对下属有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道德建设中,上级的榜样最为重要。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必然对干部和群众形成一种吸引力和感召力,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关于这方面,孔子还有其他一些精辟论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8]“上好礼,则民易使也。”[9]领导者只有自己说到做到了,做正了,那么他的命令才能得到好的执行和落实,相反,“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0]领导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他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下属也不会信从。领导者连自身都不能端正,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呢?领导者以身作则、品行端正会给下属树立良好的榜样,也有助于其政令的实施。因此,领导者应言其所应言,行其所当行,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下属,“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1],使其产生“见贤思齐”[12]的榜样效果。管理说到底是管理人的艺术,下属素质的提升和优秀行政文化的塑造,关键在于领导者自身的素质品位和思想境界。

三、领导道德的实质

领导道德对组织管理和对自身的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领导道德的实质就在于平衡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企业中,领导人带领组织成员谋求最大利益,取得经济利润。在政治活动中,领导带领组织成员谋求共同利益,获得政治权力。在实施领导的过程中,领导者常会面对牺牲一些道德准则来获得利益的诱惑。道德与利益就像一个天平,此消彼长,此起彼落。一些企业家为了谋求利益,违反道德规范,采用不当的商业对策、不当竞争,获得不义之财;一些政治家为了谋求利益,违反道德规范,采用不道德的手段,欺骗公众,获取公众的信任。现实中的确存在这样的悖论:一些企业家靠不道德的手段致富,获取了高额利润,一些政治家采用不当的手段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获得了高位重权。但领导者兴衰的轨迹并不总是“德与利”的冲突。道德与利益的冲突只是领导实践的表象,从长远与全局的角度来看,平衡道德与利益的冲突正是道德领导的本质。

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领导者缺乏正直的道德,那么,无论他是多么有知识、有才华、有成就,也会造成重大损失——因为他破坏了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人,破坏组织的精神,破坏工作成就。”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说:“领导者一定要有勇气且正直。他们不应该只是每天高喊着工作伦理和公司规定,而应该成为所有员工的道德典范。”领导者应当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在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组织利益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与全人类的利益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虽然任何领导都必然有自己的利益、自己所处的组织的利益,但是这些利益的获取都应当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而且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违背了人类最好的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原则,领导者以个人利己主义和集团利己主义损害国家和人类的利益,以利己的私欲来领导一个组织,虽然短期内可以获得利益,但总有一天会与他人、其他社会团体发生矛盾与冲突,从而使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组织陷入困境之中,甚至使自己丧失领导的合法性地位。基于同情心、同理心的道德终究是领导者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而所谓的道德就是平衡好多方利益。

领导者必须能够并善于协调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如果不能使利益和道德达到一个平衡,无论对组织还是对领导者个体而言,都会是一种危险。把集团的利益看得高于道德,就会损害组织的道德文化与道德价值,种下毁灭组织的祸根;如果把领导者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组织利益之上,就会出现个人权力高于组织愿景的情况自私的领导者,最终会被组织成员所背弃。

四、本书逻辑结构

领导道德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保持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领导活动的有效性而必须遵循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也指领导者由于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而具有的道德品质。领导道德既包括领导者应当遵循什么原则行事,涉及领导者应当做什么样的人,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的问题,也包括塑造什么样的道德形象,具备什么样的品德以及如何修养道德品德的问题。本书围绕领导道德问题分9章展开。第一章,从总体上对领导道德的概念、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第二章对中国传统领导道德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借鉴;第三章和第四章对领导信仰和领导责任进行了论述,这是对领导内在的根本价值和角色的认知;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论述领导道德规范和道德形象,这是对领导者应当遵循的约束和定位。(基于领导者的职业特点,第六章对领导道德规范进行总的论述后,对廉洁从政规范做了专门论述);第八章、第九章分别对领导道德品德的结构与修养做了论述。本书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内在的价值到外在的约束再到品德修养的逻辑,对领导道德做了全面的论述,集理论、知识和修养为一体,对于领导者了解道德理论,加强道德修养具有参考价值。


[1].秦朝官吏的管理制度中就规定以“五善”与“五失”为原则进行官员的考核。“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五失”:“夸以,资以大,擅制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贝货”(不务实、自我吹嘘、自作主张、目无王法、贪婪好利)。

[2].马基雅弗利:《君主论》,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页。

[3].马基雅弗利:《君主论》,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110页。

[4].《周易》。

[5].《世说新语·笺疏》。

[6].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4页。

[7].《论语·颜渊》。

[8].《论语·为政》。

[9].《论语·宪问》。

[10].《论语·子路》。

[11].《论语·宪问》。

[12].《论语·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