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是”还是“存在”?

除了以上提及的困难外,还有一个与翻译相关的困难,尤其是与einai和on相关。我们讨论的对象是希腊文,使用的文献大都是英文、德文和中文,书写语言则是中文,因而就有翻译的问题。我一直认为,有关being(einai)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而主要是理解的问题,即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问题。在我看来,就本书的研究而言,既包含对希腊文einai及其相关用语本身的理解,也有对英译文being和德译文Sein及其相关用语的理解。尽管如此,依然会有翻译的问题,这样的理解不仅会影响到如何翻译相应的术语和概念,而且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对文本的理解。这实际上也是国内近年一直在讨论的热点问题:究竟应该用“是”还是用“存在”来翻译einai及其相关术语和概念?

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直接涉及einai及其相关用语的讨论很多,在其中译逻辑著作中,人们使用了“是”和“存在”这两个译语;在其中译哲学著作,比如《形而上学》中,人们主要使用了“存在”这一译语。在巴门尼德和柏拉图的论著中,涉及einai及其相关用语的讨论也很多,中译文主要采用了“存在”这一译语。这样就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个问题是,亚里士多德在不同著作中使用的是同一个词(einai, on)及其不同形式,而在中译著作中成为两个不同的词(“是”,“存在”)。这样一来,本来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字面上是有联系的表达和论述,在中译文中则被消除了。也就是说,本来可以看到而且也应该看到的一些联系,在中译文中看不到了。由此甚至还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认为“是”的理解是逻辑的理解,而“存在”的理解是哲学的理解。这样就把本来是相互密切联系的论述完全割裂开来。

另一个问题是,巴门尼德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使用的是同一个词及其不同形式,而在中译著作中成为两个不同的词。这样一来,本来在他们的论述中字面上就是有联系的表达和论述,在中译文中则被消除了,因而本来可以看到而且也应该看到的一些联系,在中译文中却看不到了。由此自然也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认为巴门尼德和柏拉图的论述与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们充其量只是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论述相关,而与他的逻辑论述无关。

以上问题无疑与本书研究密切相关,并会对本书的研究造成影响。按照如上理解,则会有如下做法:寻找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关于“存在”的论述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是”的论述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关于逻辑起源的认识。我不认为这样做不可以,但这不是本书的做法。我的工作是:从巴门尼德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是”(einai)及其相关概念的论述中寻找联系,从而获得关于逻辑的起源的认识。在我看来,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法。这样两种做法的结果也会是完全不同的。

实际上,有关einai的理解问题绝不仅仅是我们中国学者的问题,在西方学者中也是存在的。仅以本书重点讨论的《智者篇》为例,柏拉图有明确关于on和me on的论述。英文一般把它翻译为being和not being,解释则有不同。一种看法认为它的含义是系词,另一种看法认为它有存在(existence)含义。这两种看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持系词看法的人认为柏拉图所说的on和me on主要表现为一种不完整用法,因而是系词用法;而持存在看法的人一般并不完全否认柏拉图论述的on有系词含义,但是他们认为除此之外,它还表示一种完整的用法,因而具有存在含义。基于这两种看法,有人认为,柏拉图说的on主要是系词含义,兼具存在含义;也有人认为,柏拉图说的on主要是存在含义。这两种看法都涉及文本分析,对于理解柏拉图的思想是有益的。

在我看来,说on是系词含义,乃是容易理解的:这是对“S是P”中“是”一词的说明。根据这种认识,“S是P”被看作一个句式。如果把它看作完整的用法,那么关于on的“不完整的用法”也就很容易理解,因为这相当于“S是P”的省略表达。省略的方式甚至可以是多样的。比如加主语,则相当于省略了表语,即“S是……”;比如不加主语,则相当于省略了主语,即“……是P”;又比如同时省略了主语和表语,即“……是……”。与on相应的否定me on,则相当于“不是”,除了否定词me的区别,其他理解大致一样。但是,说on有存在含义则会完全不同。因为这会把它当作独立的实义谓词看,相当于“S是”,即没有表语的表达,而不是省略了表语的表达。

对于我们中国学者而言,基于这种理解,大致会有两种做法。一是把on译为“存在”,因而把相应的动词表达译为“S存在”,并在这种意义上提供有关on的解释。这时我们会发现,这种做法及其解释与上述第一种观点会形成矛盾。非常清楚,“存在”不是系词,没有存在含义。因而第一种观点的说明和理解字面上就会出现问题。另一种做法是根据不同情况把on译为“是”或“存在”,比如在明显系词意义上谈论的地方将它译为“是”,而在不是明显系词意义上谈论的地方将它译为“存在”。这样做缓解了给第一种观点带来的问题,但是这仍然会有问题:柏拉图使用的是一个词:on,而中译文使用了两个词:“是”和“存在”。这相当于把关于on的一种意义的理解当作这个词本身。也就是说,这种做法混淆了一个词本身与它所表达的含义。说得再直白一些,会有如下三种情况:

“on”有存在含义

“是”有存在含义

“存在”有存在含义

这三个句子是不同的。第一句解释希腊文on的意思,二三句意思相同,区别在于其中的on被译为中文,因而字面成为解释on的中译文的意思。对照第一句可以看得十分清楚,第三句中“存在”一词是把对on的一种词义解释放置在字面上了。这无疑是有问题的。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第一句话不是柏拉图说的,因而从他的著作和论述中我们看不到这样明确的说明。至于解释,如上所述,它明显不利于on的系词含义。而中译文“是”则没有这样的问题。它字面上与系词含义相符合。而结合具体文本,把它的一种特殊用法,比如“a是”解释为存在含义,也是可以行得通的。这样,我们既可以满足以上系词含义的解释,因而满足关于on的不完整用法的解释,也可以满足以上存在含义的解释,因而满足关于on的完整用法的解释。至于说在什么地方说的是完整用法,什么地方说的是不完整用法,因而什么地方是存在含义,什么地方是系词含义,则要根据上下文的论述来判定。对照英德译文可以看出,尽管也有一些地方将on译为“存在”(existence),但是基本译法还是“是”(being),所以对on的理解总体上不受影响,或者不会受太大的影响。

以上仅仅是一个例子,这种情况在柏拉图的其他对话中,在巴门尼德的残篇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同样存在。为例避免如上问题,包括避免混淆一个词与其所表达的意思的区别,避免割裂和消除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问题字面上的联系,我们把einai及其相关用语和概念译为“是”,并且在这样的译语和理解上探讨他们的相关论述,由此揭示他们在这些问题上的不同认识和论述,获得相关思想的变化与发展,最终获得关于逻辑的起源的认识。


1 Aristotle, The Works of Aristotle, vol.I, ed. by Ross, W.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183b16–184b8; 以下《工具论》引文只注标准页码。

2 参见Kapp, E., Greek Foundations of Traditional Logic,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42, pp.5–6;Bochenski, I. M., A History of Formal Logic,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61, p.29.

3 参见Kapp, E., Greek Foundations of Traditional Logic, p.6.

4 参见Bochenski, I. M., A History of Formal Logic, p.29.

5 人们一般认为,《辨谬篇》附属于《论辩篇》,属于亚里士多德的早期著作,而《前分析篇》和《后分析篇》是亚里士多德后来的著作。

6 Bochenski, I. M., A Historyof Formal Logic,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61, 该书译自1956年出版的《形式逻辑》(Bochenski, I. M., Formale Logik Műnchen, 1956)一书。

7 Dumitriu A., History of Logic, vol.I, Abacus Press, Tunbridge Wells, Kent, 1977.

8 Kapp, E., Der Ursprung der Logik bei den Griech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in Goettingen, 1965.

9 Kapp, E., Greek Foundations of Traditional Logic,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42.

10 Kapp, E., Greek Foundations of Traditional Logic,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42.

11 中译本《逻辑学的发展》中用了这个译文,参见第3页。

12 涅尔:《逻辑学的发展》,第8页。

13 涅尔:《逻辑学的发展》,第8 –10页。

14 涅尔:《逻辑学的发展》,第13页。

15 同上。

16 同上书,第14页。

17 同上书,第15页。

18 涅尔:《逻辑学的发展》,第16页。

19 涅尔:《逻辑学的发展》,第87 –88页。

20 涅尔:《逻辑学的发展》,第23页。

21 涅尔:《逻辑学的发展》,第23页。

22 同上书,第28页;参见第20页。

23 涅尔:《逻辑学的发展》,第29 –30页,译文有修正,参见第21 –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