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
- 行龙编著
- 1436字
- 2022-07-22 16:11:42
五十年来的汾河治理及其现状
“河清海晏”是中国历代政治家追求的政治目标,诗有“河清海晏不难睹,我皇已上升平基”。山西大规模、有计划的治汾是1958年7月汾河水库的动工兴建。这项工程一直到1961年5月竣工,历时两年十个月,总投资4762万元,投工850万个工日。最初,这座水库库容7亿立方米,相等于13个十三陵水库。它为太原地区的城市用水和土地的灌溉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由于水库截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河道干涸。
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汾河流域水库大坝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现在仅中游就有位于上兰村的一坝,位于清徐的二坝,位于平遥的三坝。其他的干渠、支渠、电灌站、水井不知凡几。水库大坝建设的目的就是拦流截水,一坝地区的问题解决了,下游没水,再建二坝、三坝,如此循环,破坏了原有的水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
20世纪70年代后,太原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汾河在缺水的同时又增加了污染。煤炭的开采,把地下打得千疮百孔,形成了数不清的漏斗地形,宝贵的地下水加速流失,地表更加干旱。大量高耗水工业的兴起,导致用水更加紧张。
晋水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1960年春,太原氮肥厂开始投产,晋祠泉水第一次大量用于工业生产而影响农业生产,当年流域粮食即减产91万斤。1962年,氮肥厂在晋祠附近打7眼深井开始抽水,晋水流量进一步减少。1972年,善利、鱼沼二泉干涸。20世纪70年代后期,清徐三个自流井启用,又一次严重影响晋水流量。1993年,难老泉也完全断流。现在我们看到的难老泉、智伯渠的水已是深井抽出来的回流水。想想圣母殿前的那一副长联:
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
出瓮山一片石泠于夏温于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
真令人感慨万端!
现在汾河水的问题不仅是除了汾河水库以上80公里的河段尚有清水外,中下游河道已没有原生水,更严重的是即使能看到某些河段有小水细水,也是严重污染的污水。沿线许多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的排污就是直接把污水排进汾河。
1973年,太原市一坝灌区和清徐县利用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灌溉农田20万亩,因污水含有有害物质,小麦成片死亡2万多亩。
1974年8月8日,汾河水库灌溉管理局有一份《关于汾河水质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太钢、重机、机床厂等30个较大工矿企业,每天排放污水总量38万吨,其中有害水量七八万吨,汾河的鱼类从此绝迹。1996年为了解决太原地区防洪、灌溉、用水问题,又在兰村附近修建了汾河二库。20世纪80年代末,汾河沿岸大大小小的化工厂、焦化厂、化肥厂、造纸厂、染料厂、电厂等等工业企业达5000多个,麦天枢在报告文学《惋汾河》中发出了“汾河死了”的呐喊。
2003年,山西另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万家寨“引黄入晋”完成。此工程总投资103亿,历时10年。但因为工程规模偏大,造成水价偏高,老百姓用不起高价黄河水,工程能力被大量闲置。这都是因为缺水付出的代价。
2006年对汾河断面监测数据表明,汾河已有66%成为劣5类水质,自太原以下水体完全丧失生态功能。汾河每年流入黄河的水量在3亿吨以上,其化学需氧量(cod)浓度超过国家规定三类水质标准的7.3倍,氨氮超标20倍(汾河污染)。
山西省环保局的一位官员在今年年初接受某报记者采访时说:“完整的汾河,应该是一条纵贯山西700公里,贯穿多座大小城市的河流。实际上,这样的汾河已经不存在了;现实的汾河,是一条干涸的、污染的、呈现着环境灾难和生态危机的破碎的河流,是一条袒露着伤痕、凝聚着哀怨、灌满了忧患、爆发着呼吁的挣扎的汾河,一条呼唤拯救的河流。”汾河水的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严重影响山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