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前汾水大而清 三晋强而盛

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大河流域往往是文明的发祥地。我们常说,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汾河中下游地区则是三晋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大量的考古发现可以证明这一点。石器时代山西最有名的考古发现是距今16—20万年的丁村文化。丁村就坐落在襄汾县汾河左岸,从这里发现的大量动物,尤其是鱼类动物可以作出判断,那个时候汾河的水流量要比现在大得多,是一个雨量充沛、温暖湿润的草原森林环境,大致与今天汉水流域的自然环境相似。

传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之后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叫台骀,台骀就是一位疏导汾水,治理水患的英雄,后来人们称他为汾水之神,至今晋祠、汾阳、侯马等地仍有台骀庙,各地也有许多有关台骀的传说。

之后是三位递相禅让的圣王尧舜禹,尧都平阳(临汾)、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夏县)。尧舜禹三代活动的范围以山西为中心,他们最大的功绩就是对洪水,包括对汾水的治理,都与治水有不解之缘,至今历史的遗迹和传说仍然很多。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社会——夏朝。之后的夏商周三代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山西是很重要的活动区域。

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境内的晋国突起。此时诸侯纷争,合纵连横,纷纷扰扰,但也有通过外交手段和婚姻关系形成的一段“秦晋之好”。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向一河之隔的秦国求援,秦穆公发动泛舟之役,派运送粮食的船队经渭河、汾河直抵晋国首都。

公元前454年,智伯与韩、赵、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全部领地,进而智伯又索地于韩、赵、魏。韩、魏惧怕,唯赵襄子不肯割地给智伯,于是,智伯又联合韩、魏攻赵。赵襄子走保晋阳,三家围晋阳,岁余而不下。次年(前453),智氏引汾水晋水灌晋阳(周长5里),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史记·赵世家》),赵襄子派人潜出与韩、魏媾和,韩、魏发动政变杀死智氏解晋阳之围,三家分智氏领地,是为“三家分晋”。

秦汉时期,首都建在长安(今西安),晋西南地区属于河东郡。当时,三河地区即河东、河南、河内为“天下之中”,“土地小狭,民人众”(《史记·货殖列传》),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阴县(万荣)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即把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季,秋风送爽,鸿雁南归,汉武帝坐楼船泛舟汾河,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

汉武帝坐的楼船,应该至少是两层的大船,从渭河溯汾河而上到汾阴县的后土祠(今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祭祀,据载一共有八次。“泛楼船”、“扬素波”,说明当年汾水是大而清的。

隋唐大统一时期,山西一直是全国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政治军事中心。隋文帝置河北道于晋阳,最高长官尚书令就是后来的隋炀帝。唐开国皇帝李渊起兵晋阳,太原是唐朝的发祥地,也是唐朝的北都(西都长安、东都洛阳)。隋唐时代,汾河的发源地水量很大,风景秀丽。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杨广北游在汾源天池边修建宏伟华丽的汾阳宫,十一年(615)第二次再来避暑游猎,随从内史侍郎薛道衡即兴赋诗,有《随驾天池应诏》曰:“曲浦腾烟雾,深浪骇惊蛎(蚝,牡蛎)。”是一派烟雾缭绕,水深浪大的景色。

唐代汾河水量很大。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为解决首都长安粮食转运问题,玄宗接受主管漕运大臣裴耀卿“兼河槽,变陆为水,沿河设仓,水通即运,水细便止”的建议,大批粮食“自太原仓浮于渭,以实关中,谓之北运”。德宗建中四年(783),河东节度使马燧决汾河水环绕晋阳东城,并在沿岸修建许多池沼,植柳树加固堤防。后来,宋代陈佐尧做并州知州,又在汾河岸边引汾水潴湖泊,沿河环湖种植柳树数万,海棠、梨树布满沿岸,时人叫作“柳溪”,元代有诗“翠岩亭下问棠梨,上客同舟过柳溪”。20世纪80年代,太原市将附近一条街道命名为柳溪街,并修建了柳溪公园(今旱西关新建北路西侧)。那时汾河两岸的风景不会比今天差,真是“风景这边独好”。

唐“安史之乱”后,唐帝国衰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又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混乱时代。五代三个由沙陀人建立的小朝廷(后唐、后晋、后汉)均以太原为根据地,进而夺取黄河流域的大部分。晋阳城在这个时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王朝在完成统一的事业中,晋阳是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汉刘崇政权的城堡。太祖开宝二年(969),宋军在太原城下打败北汉军队,征集附近数县几万壮丁在汾河筑长堤堵水,又决晋水注入汾河灌晋阳城。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太宗皇帝亲率大军进攻北汉,再一次堵塞汾水和晋水灌古晋阳城,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晋阳城再次被毁坏。这是春秋战国时代智伯引汾水、晋水灌晋阳城后,事隔近一千五百年后的再灌晋阳城。从此,旧晋阳城失而新晋阳城出,新晋阳城就是我们现在的太原城迎泽区、杏花岭区一带。

宋代以后,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南移,山西不再是割据中心,它在全国的地位显然不能与之前同日而语。巧合的是,山西的中心首府旧晋阳城也在宋统一的过程中彻底毁坏。还有一个巧合就是,之前能够航行楼船和运送粮食船只的汾河水量开始明显减少,而且是每况愈下。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