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起义的故事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每家一人)適(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同样的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网)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乘人不知)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笼)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拔),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袒露右臂)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投降);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攻略)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城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禝,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张大楚国)。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令陈人武臣、张耳、陈馀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放掉),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呵哟)!涉之为王沈沈者(深远呵)!”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专)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陈涉世家》

农民起义推翻了暴虐的秦朝政府,显示了农民力量的强大。汉朝统治阶级为了希望得到农民的拥护,废除了秦朝制订的苛刻政令,放宽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汉朝统治阶级更提倡一种黄老的“清静无为”的思想(黄是黄帝,老是老子,道家尊奉他们做始祖,黄老思想即是道家思想),标榜“与民休息”,以此巩固统治地位。可是在实际上,“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商人、地主十分有利,而农民仍旧遭受剥削。譬如地主纳税只要十五税一,后来更减为三十税一;农民向地主租佃土地,除掉付十分之五的田租外,还要负担其他烦重的赋役差费。商人则周流天下,囤积货物,与官吏勾结,放高利贷,剥削农民。汉朝统治阶级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实在只是一个好看的幌子,在这个幌子下,便利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敲诈、兼并,逼迫大多数农民卖掉田宅妻子,受冻饿,穿破烂的衣服,吃猪狗吃的食物。可是汉朝的政令比起秦朝来得宽大,农民虽然痛苦,还没有起来反抗。

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安定,农民继续过着穷困的生活,官僚、地主、商人却富裕了,整个统治阶级也富裕了,国家积累了巨量的财富,由初期的休养生息,走向繁荣富强。然而阶级矛盾,却也正在暗中以农民与官僚、地主、商人尖锐对立的形势深刻地发展着。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在逐步扩大:宫廷贵族和大地主集团把持政权,不肯放手;中小地主要求开放政权,让他们也有参加政府的机会。而商人无孔不入的牟利行为,严重侵害着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中小地主受商人剥削,更陷入破产的困境。汉朝统治阶级执行的“清静无为”的政策,到这时已经露出了破绽;统治阶级中,有一部分人已经感到有改变政策的必要了。因为这种政策再不改变,内部的裂痕就要扩大,农民痛苦加深,也就可能起来反抗了。

司马迁出生的时候,正就是这一个帝国势力达到富盛顶点,而内部矛盾也在迅速发展着的时代。他描写这一个时代统治阶级的富庶情况道: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中、小地主)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城乡粮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小马、母马)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子孙长大还不转职),居官者以为姓号。

——《平准书》

当时的京师长安,有万雉的城墙,城有十二道通门,三条广路,还有深阔的壕沟。城内街衢洞达,有九个市场,市场上货物堆得像山一般高。人不能看完,车不能走遍。满城充溢着富庶的气象。除长安外,全国有几十个繁盛的大都会。

手工业在这个时代也有高度的发展。冶铁工业发达,充分供应着全国的兵器及耕具。煮盐、纺织工业兴盛,丝织品特别精美。其他如榨油、制药等工业,都设有工场,大量制造。

可是,对照着这种丰饶的图景,另一面却也现出了这个时代的矛盾:农民贫困,中小地主不断破产。汉初政治家贾谊、晁错,都承认农民的痛苦,建议统治阶级想办法救济。但是统治阶级只愿救济濒于破产的中小地主,对赤贫的、没有土地的农民还是让他们过牛马般的生活:穿破衣,吃糟糠,喝野菜汤和凉水。

在这样丰饶的经济基础上,在国内贫富悬殊、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形势中间,公元前一三九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上了皇位,展开了汉帝国五十多年中在各方面的波澜壮阔的活动。

作为统治阶级杰出代表的汉武帝,在他统治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怎样设法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他知道他的父祖们所信奉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不适合他的时代了,应当代以较为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什么是黄老思想的统治作风呢?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可以说明。汉初的曹参代替萧何做丞相。他选两个言辞木讷的人做他的助手。精明一点的官吏,他都罢免。他自己不管政事,日夜饮酒。有人来劝谏,他就灌酒,直到把劝谏他的人灌醉为止,不使对方开口讲话。人有小过,他不声张,代为掩盖。汉惠帝对他不满意,派他的儿子回去问他父亲道:“皇帝年少,你做丞相只知饮酒,何以忧天下呢!”曹参大怒,把儿子鞭打二百下,骂道:“快回去侍奉皇帝!天下事不是你应当讲的!”第二天朝见,汉惠帝责备曹参道:“为什么打你的儿子?是我叫他问的呵!”曹参脱下帽子谢罪,说道:“陛下自己思量及得上高帝圣武吗?”惠帝道:“我怎敢比先帝。”曹参又道:“陛下看臣与萧何谁贤呢?”惠帝道:“你好像不及萧何。”曹参道:“陛下说得对。高帝与萧何定天下,制订法令,全国遵行。现今陛下垂拱而治,臣等守职勿失,不是很好吗?”曹参的意思是:前人代我们订定了统治天下的良好办法,后人除了好好执行之外,还能做什么呢?惠帝听了,承认他的话有理,说道:“好了,依你的话做吧!”——这个故事当然还不够全面说明汉朝统治阶级黄老思想的内容,但大体上说明了这种安守本分的、消极的统治作风的一些特点。可以说,这就是黄老思想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

儒家思想就不同了,比起黄老思想来,它是主张进取的,要求实行一种不是“清静无为”,而是“强勉”的政策。用“强勉”二字来纠正黄老思想的消极作风,是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汉武帝是实行了“强勉”政策的。他决意采用进取的政策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他实行新的政策,却也经过了一番斗争。守旧的贵族反对他的革新政策。他的祖母窦太后——宫廷贵族的有力代表,是黄老思想的忠实信徒。她最反对儒家思想。连武帝的父亲景帝也不敢违拗她。有一次,她问儒家学者辕固生:“《老子》这书好吗?”辕固生随便答道:“不过是普通家人说的话罢了。”窦太后大怒道:“你敢用儒家的眼光来评判《老子》吗?”罚他入圈刺猪,刺不中就要治罪。幸亏汉景帝照顾辕固生,给他一把快刀,让他一下子把猪刺死。又有一次,大臣赵绾、王臧荐举儒家学者申公。汉武帝召见申公,询问如何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办法。申公答道:“多讲话是没有用处的,就看如何实行。”他的意思是劝武帝实行儒家政策。窦太后知道,大不满意,寻过错把赵绾、王臧关进监狱,逼令自杀。申公吓得告病回家。——这两件事说明,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儒家在夺取政治领导权时,曾经遭到原来霸占政治领导权的代表贵族、大地主、商人利益的黄老思想的执行者的激烈反对。

不过,当这一个黄老思想的最后也是最有势力的代表窦太后死后,儒家处于劣势地位的局面就被扭转过来了。汉武帝执行了儒家提出的“强勉”政策,公开排斥黄老思想和“清静无为”的政策。当然,儒家思想和黄老思想并不是绝对排斥的。当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击败了黄老思想后,后者统治人民的一套办法就被前者吸收过来,加以利用了。

汉武帝首先向中小地主开放政权,从他们里面选拔人才,使他的政府比起在他之前的汉朝政府显得较有生气。他选拔人才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把白衣治《春秋》的公孙弘,从一个普通的平民知识分子一下子提拔到丞相的高级职位。他又执行压制商人势力的政策,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集团和中小地主的利益。他把煮盐、冶铁、铸钱三大工业收归国有,严重打击商人,使他的政府收入大为增加,同时也部分挽救了中小地主被商人盘剥、兼并,趋于破产的命运。

他怎样对付统治阶级和农民的冲突呢?他利用蕴藏在中国人民身上那股无限雄伟的力量和国内劳动人民辛勤创造、积累起来的巨量财富,进行了一连串的对外扩张战争,使疆土扩展到达一倍左右,移殖了大批贫苦农民,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集中到对外战争的胜败上面。转移了农民的斗争目标,国内的阶级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

汉武帝进行的对外扩张战争,是这个时代的大事。还有其他两个因素也刺激他进行这个战争。

一个因素是,从战国以来,匈奴一直是威胁中国的敌人,不断侵害着中国的安全,使中国人民遭受重大损失。中国人民普遍要求击退侵略者,保障祖国的安全。汉武帝的对外战争,得到人民这一种爱国愿望的支持。

另一个因素是,统治阶级由于财富丰饶产生了奢侈的欲望。脑满肠肥的统治阶级不再满足于国内的物质享受,要想追求异域的奇珍异宝了。为了所谓汗血马而发动的对西域的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