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篇:改过之法

若要获福远祸,且不论行善,先须改过,改过须发三种心,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还需发勇心。

耻心:要这样想,古之圣贤和我们同为丈夫,他何以百世为师,我何以就一身瓦裂,不得善终,耽染于庸俗的快乐,私底下做出种种不义的行径,还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浑浑噩噩,傲然无愧,那就日益沦为禽兽而不自知了,世之可羞可耻着,莫大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这是改过的真正诀窍啊。

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我们的过错虽然是在隐秘处,但天地鬼神看得清清楚楚,重则降之百灾,轻则损其现福,我们怎么可以不畏惧呢?就是在私室独居之地犯了过错,即使掩饰得隐秘,遮盖得巧妙,其实肝肺早露,终难自欺,一旦被人看破,一文不值,想想这些,怎么能够不常常生出敬畏之心,恭敬之心呢?

勇心:只要我们一息尚存,弥天罪过,犹可悔改,古人常有这样的例子,一生作恶多端,而能临死悔悟,发一善念,终于得以善终,所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啊!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黑暗俱除,所以过错不论久近,惟以能改为贵啊,人不能改过,多是由于因循退缩,我们应当奋然振作,不要迟疑,不烦等待,小的过错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的过错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切不可有丝毫凝滞,雷厉而风行,万物得以生发,这就是易经中风雷之所以为益的道理呀!

羞耻,畏惧,勇猛,人能具备这三种心,就会有过必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啊。

改过也有速效之法,改过之法有从事上改的,从理上改的,从心上改的,功夫不同,效验也有所差别。

禁行:比如前日杀生,今日不杀,前日嗔怒,今日不怒,这是从事改过的方法,这样能够强制于外,但要防止以后再犯却很困难,因为事相虽改,病根仍在,东灭西生,终非彻底究竟之道。

明理:善改过者,未禁其行,先明其理,如罪过在杀生,就想一想,上天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呢?

我们再说这发怒,应当这样想,人都有他的短处,对有短处的人,我们应该同情怜悯他,如果他不讲道理来冒犯我,那是他的过错,与我何干呢?

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也不会有怨恨别人的学问,行事不能如意,是因为自己的德行修的不够好,还不能感动别人,倘若有人对我无礼,我就要反省,是不是自己对他不够尊敬呢?能这样看待事情,那么诽谤来时就能把它当成是对自己的磨砺而欢然受赐,何怒之有啊!若能做到闻谤不怒,虽馋言熏天,不过是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终将是春蚕作茧,自取束缚。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治心:改过,最重要的是从心而改,过有千端,唯心所造,我心不过,过从何生?求学之人,或好色,或好名,或好怒,种种过错,不必逐类寻求,只要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恶自然污染不上,就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过从心改,这可是精微独到的真传啊!就像斩除毒树,直断其根,最为简洁,何必枝枝砍伐,叶叶采摘呢?

大抵改过的方法,以治心为最上,这样可当下清净,邪念才动,即已察觉,一经察觉,邪恶即无。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可回思往事,常若不见,真是心粗而眼翳呀!过错深重在人们身上也是会有反应的,或是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愤然沮丧,或闻正论反而不乐,或施惠于人,反遭怨恨,更有甚者,夜梦颠倒,妄言失智,这些现象都是作孽之相也,一旦有此征兆出现,即需警觉发奋,舍旧图新,切莫自误。

第三篇:积善之方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明者,智慧也,有了智慧就可以通达事和理,诚是真心,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本觉,清净心,如果一个人能修得至善,一心清净,那么为官可以造福百姓,做普通人也可以独善其身啊,真正能与大利,修大福者,莫如提倡伦理因果,莫如施行圣贤教育,明了因果,护持正法,这是行善的第一等大事啊!若要深入的来讲,则善又有种种不同,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阳,有是非,有半,有满,有大小,有难易,这些都是要仔细分辨的呀!为善而不穷究道理,往往会自以为很有修行,却不知是在做孽,那样是妄费苦心,毫无益处的。

那到底何为善之真假呢?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打人骂人皆是善,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是恶,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发自内心者真,因袭行迹者假,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

何为善之端曲呢?纯是一片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既为屈,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则为曲。

何为善之阴阳呢?凡行善而人皆知之,则为阳善,行善而不为人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也是福,世之享盛名而实不符者,常有奇祸,人无过错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间,为善的差别是很微妙的。

何为善之是非呢?鲁国人曾被邻国俘虏当奴隶,鲁国如果有人出钱赎他们回国,按照鲁国的法律,可以领取赏金,子贡富有,他出钱赎回人质后,却拒绝领取赏金,孔子听闻很不满意,他说,子贡做错了,君子之行要移风易俗,要引领大众效仿,而不是为了自己称心快意,子贡拒收赏金会使人以为做好事收赏金是耻辱的事,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恐怕从此就不会有人去赎人了,相反,子路见人溺水冒险拯救,那人送他一头牛以示感谢,子路欣然接受了,孔子听了十分高兴,说,从此鲁国救助沉溺的人将多起来了。以世俗之见,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受牛为劣,然夫子却夸赞子路,而批评子贡。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往往现行虽善,然其身后影响却足以害人,那么这就是似善而实非了,现行者似虽不善,可其影响却足以济人,那么则是非善而实是了。

何为半善,满善呢?易经上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经上也说:商罪贯盈,如凝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这是关于满半的一种说法。

从前有个女施主去寺庙里烧香拜佛,女施主衣着朴素,看上去十分贫苦,但还是把其口袋里仅有的两文钱供奉给了菩萨,主持见状,说要亲自为这位女施主做迴向,后来这个姑娘进宫做了王妃,当她再次来到这个寺庙时,带来了黄金万两供奉菩萨,这时王妃想让主持为她做迴向,主持却让他的徒儿代劳,王妃不解,问:“为什么当初我只捐了两文钱,您就亲自为我做迴向,这次我捐黄金万两,您却只让您的徒弟为我做迴向呢?”主持答道:“女施主,当初的两文钱,物虽薄,但施心甚真,非老僧亲懴,不足报德,今日物虽厚,但施心不如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

这就是千金为半,二文为满的道理。要之为善,而心不能黏着在为善的相上,就像是本分里应该做的一样,不算一件特别的事情,这样才会随所成就,皆得圆满。要是这心总是黏着于这为善的相上,你就是终身勤励,也止于半善而已,比如以财物济人,要内不见自己,外不见被施之人,中不见所施之物,这就是三轮体空,一心清净,若能做到这样,则一斗粟可种无边之福,一文钱可消千劫之罪,如果说心里老是念着所行的善举,那就是布施千万两黄金,福报也不会圆满的。

何为善之大小?凡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善虽多亦小。

何为善之难易?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最难,难而能为,是最可贵的。

第四篇:谦德之效

易经上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所以六十四卦中,唯有“谦”这一卦,是六爻皆吉。

大凡天意要使人发达,未发其福,先开其慧,此慧一开,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

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我们必须存心良善,制约恶行,一丝不得罪天地鬼神,又要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才会有受福之根基,那些骄傲自负的人,必不是器量远大之士,即使一时发迹,也不会长久,只要稍有见识,都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更何况能谦虚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呀!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了这个志向,须得每一个念头都要谦虚谨慎,遇到事情都要为别人着想,哪怕是象灰尘那么小的事情,也要使他人得到方便,长久修持,必能感动天地,孟子曾对齐宣王说:王之好乐者甚,齐其庶几乎,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孟子劝齐宣王要把一个人的快乐推广开来,使得世人都快乐,求科考登第,求功成名就。也正是这样,我们把求得的功名落实到经世致用上,由改造一己之命运,一家之命运,进而平国治天下,如是,圣人之道不远,大同之世界,亦可待也。

一六零八年,了凡先生谢世,享年七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