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袁了凡,本名袁黄,字坤仪,童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袁了凡读书刻苦,学问甚佳,一日,母亲将袁了凡叫到身边,道:“听先生说,你的学业很有长进,可是,自从你父亲过世以后,家里的日子越来越艰难了,你,还是改学医吧,学医可以养家,可以济人,医术高超,还可以造福乡里,这可是你父亲生前的夙愿啊!”,听了母亲的话后,袁了凡没有再去私塾上学,跟着郎中学医去了,但是每每夜里,却还总是要拿出以前的书进行温习。

一日进山采药,此时的袁了凡十五岁,巧遇了孔先生。这位孔先生仙风道骨,貌似传说中的神仙,在见到袁了凡后,反复打量着袁了凡,说道:“看你的相貌,应该是仕途中人,明年即可进学,为何不读书啊?”

袁了凡此时心生疑惑,孔先生又说:“世上的事情都是有定数的,一个人的福祸前程都是天定的,投身仕途,是你命中注定,你不可以不察呀!”

凡:“敢问老先生贵姓大名,仙乡何处?”,

孔:“免贵鄙姓孔,我乃云南人士,自幼得了皇极经世书的真传,可以推算天地万物,以及人生的运数。”

回家后,袁了凡将此时告诉了母亲,母:“既然这样,就留他多住几日,好好款待,抽空请他算算命,看他是否算得准。”

后来孔先生为袁了凡起数,算袁了凡第二年县考童生,得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则是第九名,结果果然被孔先生全部算中。

母:“老先生果真是灵验啊,孔先生术数神通,我们母子有一事相求,不知道老先生能否应允?”

孔:“老朽与令郎是忘年之交,缘分非浅,您不必客气,夫人可是想与他卜算终身命运?”

母:“正是!”

孔:“老朽从命。”

后来孔先生继续为袁了凡起数,他算袁了凡某年应考第几,某年当補禀,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上任三年半,宜可告归,还算袁了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还算袁了凡一生没有子嗣。

后来孔先生回南方去了,凡遇考校,每次名数的先后,都不出孔先生的定算,然而有一件事有差,他算袁了凡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后当出贡,可那年,袁了凡刚食廪米到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袁了凡补为贡生,袁了凡从此开始怀疑孔先生的算数了。

不想,屠宗师告病回乡后,袁了凡补贡之事,果然被驳回。直到丁卯年,殷秋明宗师看到袁了凡的备卷,大为赞叹,于是命县里重新申报准袁了凡为贡生,这样连着之前所食廪米,共计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从此袁了凡日益相信,人生在世,那真是进退有命,迟速有时啊,开始万念俱灰,淡然无求了。

补为贡生后,袁了凡整日坐着发呆,既不读书,也不撰文,后被上级官员从京城遣回南方就读了。

己巳年,袁了凡离京南归,未及入监,先往栖霞山天开禅寺拜访云谷禅师,袁了凡与云谷禅师对坐一室,三昼夜未曾瞑目,云谷禅师终于开口:“袁施主,凡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只是因为被妄念相缠,你与我静坐三天三夜,不见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什么缘故?”

凡:“我平生命运早已被人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使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禅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一个豪杰,原来只是一个凡夫啊!”

凡:“禅师此话怎么讲?”

谷:“凡人未能达到无心,无心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面不会被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所诱惑,内心不起贪嗔痴的妄念,达不到这个境界,终为阴阳所束缚,不能超越阴阳,五行,数理的范围,安得无数?但是,唯有平凡的人有定数,那个极善之人,数就拘他不定,而极恶之人,数也拘他不定,你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丝一毫,这不是凡夫,又是什么呢?”

凡:“难道,这命中定数是可以逃得过的吗?”

谷:“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们佛教经典当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这些都是事实,妄语是佛家的大戒,诸佛菩萨怎么会说假话去欺骗人呢?”

凡:“可是孟子说过:求则得之,就是说,追求应在自己内心,道德仁义本是心中本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乃身外之物,如何求得到呢?”

谷:“孟子之言没有错,是你错解了,六祖慧能在《壇经》中所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只要能回头,向自己内心里面去求,内心有感,外面自然有应,感应道交,没有不通的,那就不是只得仁义道德,也可以得到外面的功名富贵,内外双得,这样如理如法的去求,才真正有利益,真正能够得到,若不能反过来向内心去反省,而只有向外面去攀援追求,这样求之固然有很多方法门道,而能够得到的还是原本命中有的,并不是求来的,命中没有的,还是求不到,这样做只会内外双失,内心失去道德仁义,外面失去功名富贵,不从内心去求,是没有利益的。”

袁了凡将孔先生推算的命数向云谷禅师如实禀报,禅师便问袁了凡:“你觉得你自己应该得功名,应该有子嗣吗?”

凡:“不应该,科第中人,都是有福相的,而我福薄,又不能积功德,积善行,培养厚福的根基,而且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自尊自大,以才智盖人,轻言妄谈,直心直行,凡此种种,皆是无福之相,又怎么能有科第功名呢?”

谷:“那怎么不应该有儿子呢?”

凡:“所谓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我有洁癖,这是我没有子嗣的第一个原因。和气能育万物,而我善怒,这是原因之二。仁爱乃生生之本,一味忍仁爱之心,是不育之根,我常常吝惜自己的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原因之三。多言耗气是其四。我又好饮酒,以至于消散精气,这是我无子的原因之五。其余的,过错尚多,不能悉数。”

谷:“那个没有后代的,或者出了不孝子孙的,那都是没有修福的,福德很薄的缘故,不唯科第这件事情,世间能够享受千金之财的人,一定是千金的人物,能够享受百金之财的人,一定是百金的人物,应该饿死的,一定是饿死的人物,天道,只不过因应其材而顺应自然,几时曾经加丝毫的意思在上面?你如今已经知道自己福薄与没有儿子的原因,从今以后,尽情把它改过洗刷,把一向不登科第没有儿子的原因做一个大的改变,务必要包容别人的过失,务必要爱惜自己的精神,从前种种的过失,譬如昨日死,从今以后,种种改过自新,《太甲》曰: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孔先生算你不能登科第,不能生子女,这是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之,你如今扩充德性,努力行善事,多积累阴德,这是自己所造之福,哪里会有不享福报的道理呢?《易经》说:谋求趋吉避凶之道,能改过谦善,自然逢凶化吉,若言天命有常,不能改变,吉如何可趋向?凶又何以可避免?你相信得到吗?”

凡:“禅师所言,袁黄深信不疑。”

谷:“你若能一心向善,谦虚改过,努力修德,何愁功名不立,不得子嗣呢?”

谷:“凡是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去感格,孟子谈论立命之学,他说夭寿不二,在我们一般人观念当中,夭折与长寿,这是两桩事情,是至二,当我们不起心不动念,什么是夭折,什么是长寿,这就说明外面这一切差别对立的现象,都是从我们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所生起,若不起,心不动念,这一切的差别对立都不存在了。所以说我们要立自己的命运,转变自己的命运,都要从这个地方做起。丰欠不二,可以立贫富之命,夭寿不二,可以立生死之命,人生在世,唯有生死最为大事,所以说讲到夭寿,关系到我们的生死大事,如是,则一切顺逆的境界也全部包括尽了。”

谷:“至于修身以俟之,修,就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俟,就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等待。不能有一丝一毫觊觎非分之妄念,不能有一丝一毫将迎攀援的妄心,如果有这些妄念起来,皆应当把它斩除断绝掉。修学,如果达到这个地位,直接造入先天清净的境界,这便是真实的学问。”

云谷禅师给了袁了凡一册功过格,说道:“每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善则计数,过则退除,比如你一天中做了十件善事,也做了九件恶事,十扣掉九就剩下一善,这样记录累积你的善行。”

凡:“弟子受教。”

从那天起,袁黄改号了凡,以表示觉悟到了立命之说,时年三十五岁。

袁了凡虽然发愿行善,但行义未纯,反省之下多有失误,要么是见善而行之不勇,要么是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者勉强为善,每每将大好光阴都虚度了,从此袁了凡终日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便自觉与以前不同了,不再悠悠放任,就是一人独处暗室,也警惕着不敢动妄念,常恐得罪了天地鬼神,再有人嫉妒他,诋毁他自然也能恬然容忍。

第二年,应礼部科考,想不到孔先生的算数真的开始不灵验了,他算袁了凡科考第三,袁了凡却考了第一,而秋围也考中了举人,云谷大师的话,果然所言不虚,行善修德,真的能改变命运。仅过了一年,就生下一子,取名天启。当年九月十三日,祈愿求中进士,许行善事一万件,后袁了凡做了隶宝坻知县,他修缮河堤,疏浚河道,减少税收,行了很多善事,果然到了丙戌年进士及第,那时袁了凡已经五十二岁了,孔先生算袁了凡五十三岁有大厄,袁了凡并没有为自己祈求长寿,但是还是安然度过了,如今又过了十六年。

袁了凡感悟道:”凡说福祸是自己求来的,乃圣贤之言教,若说祸福为天所命,乃是世人庸俗之论,但须记住,即便命当荣显,也应常作落寞想,即便时当顺利,也要常作拂逆想,眼前足食,要常做贫困想,家世望重,常做卑下想,即使学问颇优,也要常做浅陋想,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家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防己之邪,我们务必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之人不少,之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啊!”

袁了凡有二子,大儿子名为天启,小儿子名为天赐,今年是天赐科考,未中。天赐却道:“是我命运不济,错以良驹为驽马,遇上这种糊涂虫作考官!”袁了凡很不高兴,说:“不能反躬自省,反倒怨天尤人,这哪堪大材之用啊!”

袁了凡回到房间后,喃喃道:“天赐身上有些不良习气,虽说不上是纨绔子弟,可总不如他哥哥仁爱厚道,平日里不懂得修德惜福,连落榜这么一点挫折都经不住,长此以往,如何能长进呢?我没有良田美宅留给他们,只能把自己平生立命求福的体会写出来,以传给后世子孙啊!”

袁了凡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感悟写出作为了凡四训的第一篇,即是立命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