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沿边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以滇西边境地区为例
- 林文勋等
- 5400字
- 2022-05-26 20:32:44
一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重塑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的宏观环境
重塑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首先需要明晰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宏观环境,这是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并以此加快地区发展的基础。具体而言,东南亚的区域一体化、中国经济能量的加速外溢、我国西南地区外向型发展的快速推进是这一时期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重塑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的新环境。
(一)东南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正如前面分析中强调的那样,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但是我国沿边开放的初始条件,而且使得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空间区位与比较优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重塑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首先就需要分析这片地区毗邻国家的一体化进展,即需要分析东南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东南亚的经济一体化主要以东盟为载体,覆盖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等10个国家,拥有45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东盟成立的目的主要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通过联合区域内部10个国家的力量,东盟一方面可以形成大规模的区域内部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在对外谈判中“用一个声音”为各个小国谋福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盟10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目前,东盟10国的人口总数仅次于中国与印度的人口规模,在全球排在第三位;不但如此,2011年,东盟10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2066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欧盟、美国、中国、日本、巴西的全球第六大经济体并成为仅次于中国、日本的亚洲第三大经济体;2011年,东盟10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了23952.81亿美元,仅次于欧盟、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额并在全球排名第三;同年,东盟10国还以10772.84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大的区域经济体(见表2-1)。得益于此,东盟10国已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表2-1 2011年东盟10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在整体经济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近年来东盟10国的经济一体化也在加速推进。具体而言,这种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首先是从特惠贸易安排到自由贸易区再向经济共同体迈进,东盟10国的经济一体化得到了快速推进。1978年,东盟各国开始实施特惠贸易安排;1993年,东盟国家正式启动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但将成员国由最初的6个国家拓展到10个国家,而且将商品贸易扩展到服务、投资以及其他经济合作领域;2003年10月,东盟10国一致同意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并将建成时间定于2015年。其次是东盟与区域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在加速推进。目前,东盟已和中国、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大洋洲国家开展“10+1”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截止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以及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开始生效。最后是东盟各成员国与区域外部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得到了明显增加,不但内容开始全面覆盖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等并出现了超越WTO范围的趋势,而且突破了地区和距离的限制并出现了非对称的贸易协定。
图2-1 2000和2013年东盟10国的经济增长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官方网站(http://www.shihang.org/zh/country)。
作为东盟10国的毗邻地区,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重塑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不可避免会受到这种区域一体化的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东盟内部的一体化与东盟外部的分割并存,即东盟各国之间的边界变薄与整体对外的边界变厚,要求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必须融入该区域的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缩小远离国内外经济中心的经济距离,并缩小因边界而形成的各种分割;另一方面是因为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距离国内经济中心的距离要远远大于距离东盟经济中心的距离,加之这片地区的周边国家,如老挝、缅甸等多为最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只有与这些国家或地区抱成一团并强化地区之间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才能实现要素聚集与经济活动的集中,也才能有效应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严峻挑战。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对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固然是最不发达的国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国家也是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国家。事实上,图2-1的数据就显示,2000年,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就在东盟10国中名列前茅;到2013年,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仍然位列东盟10国的前三位。从这些逻辑出发,周边国家不发达的经济特征意味着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远离世界经济中心,但周边国家快速的经济增长也意味着如果能够与这些国家建立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就能够分享这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的溢出效应。因此,重塑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就需要着眼于东南亚的经济一体化。
(二)中国经济能量的加速溢出
尽管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并且远离国内经济中心;但作为中国境内的一个行政区,地区发展不可避免地也会打上全国经济发展的烙印。从这个逻辑出发,重塑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还需要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尤其需要关注中国经济能量的加速溢出。
就中国经济发展而言,尽管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可避免会有所缓慢,但仍然会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受此影响总量经济规模仍然会持续扩张。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2012)表明:虽然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如劳动人口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投资需求的增长、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等,均不可避免地会有所放缓,有些因素甚至会消失,受此影响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伴随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调整与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尤其是新型城镇化的全面推进与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扩张,消费型的经济扩张将会部分抵消上述不利影响,得益于此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具体而言,在2015年之前,尽管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不会继续维持在10个百分点左右,但仍然会高达8.6个百分点;在2016—2020年间,尽管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会进一步下滑,但仍然可以实现年均7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在2021—2025年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虽然会继续下滑,但也能实现年均5.9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在2026—2030年间,中国经济的年均潜在增长率还能实现5个百分点(见表2-2)。得益于此,中国经济的总量规模仍然保持持续扩张的趋势,并具有全面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可能。事实上,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t Unit,EIU)在2006年出版的Foresight 2020:Economic Industry and Corporation Trends中就已预测:在未来10年内,中国GDP占全世界GDP的比重(以购买力平价计算,PPP)将超过16.6%,到2020年更是能够与美国、欧盟并驾齐驱,并以占全球GDP的19.4%而成为全世界GDP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毛蕴诗、李洁明,2010)。世界银行也认为,如果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上述增长速度,那么按照市场价格计算,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2)。
表2-2 中国经济增长远景展望
得益于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张,近年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对外经济合作等都出现了持续、快速扩张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能量正在加速溢出[1]。图2-2的数据显示:就进出口贸易而言,2012年中国实现了18184亿美元的进口以及20481亿美元的出口,其贸易规模超过了美国并一举成为全球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就对外直接投资而言,2012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达到了5319亿美元,对外投资创了历史新高。就对外经济合作而言,2012年中国在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到了1166亿美元,也创了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图2-3的数据也显示,2012年,中国通过承包工程派出人数为233365人,年末在外承包工程的总人数达到了344618人;通过对外劳务合作派出人数达到了278380人,年末在外劳务合作的人数达到了505563人。
图2-2 2012年中国的出口、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经济合作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计算所得。
图2-3 2012年中国通过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的人口跨国流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计算所得。
正如经济地理学所一再强调的那样,经济大国周边的毗邻地区能够最大限度地分享区域经济中心的溢出效应,中国经济能量的加速外溢将使得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明显受益。首先就亚洲国家而言,图2-4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的进口、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对外经济合作等均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具体而言,当年中国对亚洲的进口总额为10383.0亿美元,占到了中国全国进口总额的57.1%;中国对亚洲的直接投资总额为3644.1亿美元,占到了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8.5%;中国在亚洲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为543亿美元,占到了当年中国在国外全部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的46.6%。由于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山水相邻,在分享经济溢出效应的过程中,相较于其他亚洲国家而言,这些国家更容易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也更容易融入中国市场。事实上,图2-5的数据就显示,2012年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均有进口,其中对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的进口均超过100亿美元,对马来西亚的进口更是达到了583.1亿美元;同年,中国也实现了对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其中对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直接投资更是超过了10亿美元;2012年中国在东南亚各国均有承包工程,除文莱与缅甸之外,中国在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均超过了10亿美元,其中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的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更是突破了20亿美元,有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与越南)甚至超过了30亿美元。
图2-4 中国经济能量溢出中亚洲所占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计算所得。
图2-5 中国对东盟10国的进口、直接投资及承包工程的完成营业额
说明:图中所标出的“0”表示国家统计局未给出中国在该国的直接投资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计算所得。
如果说在中国经济能量外溢的过程中,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能够做到“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么相比较这些国家而言,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则更容易分享中国经济能量的外溢。这一方面是因为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没有边界的分割,要素流动更为便利,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央政府也正在大力推进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成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并将这种经济能量转移视为我国优化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的有效途径以及实现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从这些逻辑出发,重塑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就需要充分着眼于中国经济能量的加速外溢。
(三)我国西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
从整体上看,我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广西、西藏等省区,这些地区均毗邻东南亚或南亚的部分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与空间区位条件也基本类似。从这个逻辑出发,我国西南地区基于空间区位优势的发展都必须权衡各个地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这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重塑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还需要考虑我国西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
就西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而言,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与沿边开放的纵深发展,近年来云南、广西等西南地区省区不但纷纷将外向型经济发展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而且各个省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就前者而言,以广西为例,为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广西正在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与水平。具体措施包括:首先是通过构建出海出边的高等级公路网、大能力铁路网与大密度航空网,广西正在加快构建面向东盟各国的国际大通道;其次是通过钦州报税港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等园区建设,广西正在加快构建沿边各类型的经济合作载体;再次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方式,广西正在推进省内企业走向越南、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最后是通过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越“两廊一圈”、泛北部湾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等次区域经济合作,广西正在全面参与毗邻国家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就后者而言,图2-6的数据显示:2012年广西的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外商投资总额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为15467百万美元、14016百万美元、31143百万美元、1278百万美元,除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在西南地区排名第一;云南的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外商投资总额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为10017百万美元、10996百万美元、22561百万美元、1947百万美元,除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云南的各项指标均落后于广西;西藏的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外商投资总额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为3355百万美元、69百万美元、1131百万美元、106百万美元,尽管其各项指标排名靠后,但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图2-6 2012年我国西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计算所得。
由于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地处中国的大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可避免会影响这片地区的发展。这首先是因为无论是基于东南亚的经济一体化还是依托中国经济能量的加速外溢,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立足于空间区位优势的发展必须要面对来自西南地区,尤其是广西沿边地区的全面竞争。以国家级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为例,云南瑞丽与广西东兴均为我国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虽然广西东兴主要着眼于面向越南的沿边开发开放,云南瑞丽主要着眼于面向缅甸的沿边开发开放,但由于越南与缅甸均为东南亚的毗邻国家,云南瑞丽与广西东兴不可避免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其次是因为大西南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水平与资源禀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对外开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西南地区内部的各个省区也需要基于各种的比较优势强化地区之间的合作,并以此为基础应对来自地区外部的挑战。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塑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还需要着眼于我国西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