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抽象化历史

刚才已经证明了“钱作为钱的价值>钱作为物的价值”这一关于货币的基本定理。从结果来看,这无非是从“所谓货币,因为它是货币所以它才是货币”这一货币的循环论证中推导出的定理。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在人们之间流通,并非因为人们想得到货币这个物品,更不是因为国家发布的命令,只不过是因为它作为货币在人们之间流通而已。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如果作为物品的货币到达与其交换的人手里时,是比其他物品还想要得到的物品,那么谁也不会把货币转交给别人,而只可能自己把它作为物品来使用。那时,货币就不再是货币。所谓货币,如果用好听的话说是“流通于世间之物”;但如果用难听的话说,就无非是谁也不想憋在手头的“抽大王”中的“大王”。

这就是说,货币要想作为货币来流通,其作为物品的价值就越低越好。

当然,远古时代,经济还很落后,充当货币的物品并不固定,货币也许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不再是货币了。由于经常要面临这样的风险,所以为了防备这一风险,人们或许无意识地将即使是作为物品也具有价值的金银等作为货币来使用了。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了消除核查金银重量和品质所带来的不便,被铸造出来的统一规制的金币和银币就开始被人们所使用了。

再到后来,出于随身携带金币和银币外出既费力气又面临危险这一理由,保证能与金币和银币相交换的票据和纸币,就开始取代金币和银币作为货币流通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的可兑换纸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人们不再将票据与金币、银币相交换,印着1000日元及1万日元这些金额的票据自身就开始作为可兑现纸币流通起来了。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并且,硬币虽然很久以前就开始出现,但金和银使用起来会发生磨损,变得不再值钱,所以,小额交易便开始使用铁、铜、镍等这些廉价的金属。这就是100日元及500日元之类的硬币之起源。

通过回顾货币的发展史,我们发现从最初的本身就具有价值的金银到金币、银币,再到铁币、铜币并用,逐渐地被价值低廉的东西所取代,如今就变成了几乎没什么价值的金属片和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