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一块儿走 去延安抗日
- 为了可爱的中国:知识分子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 方鸿琴编著
- 1241字
- 2022-07-28 16:22:20
人生百转千回 报国理想不变
——记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汝信
下着蒙蒙细雨,笔者如约来到汝信和夏森老人家里。夏奶奶穿着一件袖口和衣边都磨得发白的紫色薄棉袄,在客厅忙着摆放洗好的水果。客厅光线不是很好,但是老人家已经节俭惯了,没有开灯。这位夏奶奶就是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几次颤颤巍巍地想努力站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轻拍她肩膀,示意她不用起身,并暖心地弯腰俯身为其颁奖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夏森。汝信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老两口志同道合,一生守护着忠贞不渝的革命爱情。
夏奶奶跟我聊了几句后,就说你是来找汝老师的,你们聊,我回房休息去。汝老师马上说:“你陪着我一起聊我们过去的故事。”我连声附和。就这样,两位老人共同给我讲起了他们几十年间的人生经历和祖国的岁月变迁。
1923年9月,夏森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她的叔叔是中共地下党员,曾和陈毅一起在法国留学,叔叔在家中的言传身教对夏森影响很大。抗日战争时期,夏森正在上中学,看到日寇对中国百姓的屠戮,以及日寇惨无人道的行径,夏森愤慨地说:“日本人是人,中国人也是人,凭什么你们日本人就要欺负中国人呢?”加上叔叔和周边同学的影响,她决定去延安。回忆起自己14岁的经历时,夏森的精神马上振奋起来,客厅都显得亮堂了许多。“那年我很小,还没满14周岁,高中没毕业,可当时大家都想去延安抗日,那是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也是无数青年心神向往的圣地。大报小报都在宣传,我也要走。一点都没犹豫!没钱也走,跟大家一块儿走!”父亲是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进步人士,他并没有阻拦年幼的夏森,只是嘱咐她要去就不要把自己看得特殊,要和其他人一样。1938年,夏森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其他几位稍微年长些的亲戚一同出发,踏上了前往延安的抗日道路。
一路颠簸,好不容易到了延安,第一个难题就出现在夏森面前,当地接待的同志不支持他们进入抗大。这该怎么办?夏森想到,来延安就是为了加入抗日事业,不去抗大,还能去哪儿呢?年轻的夏森跟接待的同志争辩起来:“不干,我们要去抗日大学,抗大!”后来经过多方协调,他们几个人才得以入学。
入学后,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北方冷,从四川来的夏森几个人只带了薄被子,晚上睡大炕,她只能和其他同学抱在一起取暖才能睡着;饮食上,北方的小米不同于四川的大米,硬邦邦的干粮吃下去,导致夏森肠胃功能严重失常长达半年之久,后来经过两次手术治疗,才慢慢恢复正常。学校的医生和老师都一直劝她返回家乡,觉得这孩子骨瘦如柴、身体不好,年龄实在太小;还安慰她说,你回家也是革命的,你叔叔是共产党员,你父亲是思想进步人士。但是夏森从来没有动过回家的念头,她想:“既然来了,就不回去,再苦也要坚持,回去没出息。”
在抗大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是夏森在这里感到了家庭般的温暖。还记得学校的指导员给不会系鞋带的她系鞋带、扣衣扣,这是她在家里从没有过的体验。从那时起,夏森就立志将要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的革命事业。
夏森的故事说到这里,汝信先生接过了话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