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医改周期与中国实践

笔者的医改周期理论以及研究发现的主要内容已经在2012年发表了。发表之初,并没有引起普遍重视。直到发表的2~3年之后,也就是从“十二五”末到“十三五”初医改规划制定之际,这个事情才屡次被提及。笔者参加医改的研讨会、规划会,有关方面的领导多次提及这个事情。从“十二五”,到“十三五”,再到“十四五”的规划研究,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认识到医改周期的存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医改周期里面提到的研究内容,实际上是为“十四五”医改规划做了很重要的理论铺垫。在医改周期规律指导下进行谋划和研究,相当于把国际上的医改规律作为一个参照,结合我国的国情来研究改革,更加有底,更加准确。讲到此处要强调一下“写在前面的话”中提到的问题,本文所指的我国医改周期就是医改的“五年规划”,这同国际上的医改周期有着几个鲜明的区别:第一,我国是主动、自主地制定“五年规划”并引领发展,而国外鲜有这样规律的规划行动;第二,我国在党的领导下,能够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而国外往往由于政党执政的更迭而导致政策的延续性出现问题;第三,我国“最大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国外的计划很难起到这样的组织动员效果。但是国际上的医改不断深化和演变的规律是确实存在的,也是可以和应该研究借鉴的。

在医改周期理论发表以来,笔者参加“十三五”规划的起草工作以及“十三五”医改规划出台后的解读座谈会,都运用了医改周期理论对“十二五”医改规划进行总结、评估,对“十三五”医改规划的文本进行了分析。在医改周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这种阶段比较分析更多的是对医改的周期规律在中国的具体表现以及五年规划本质特征的区别,以及“十二五”和“十三五”医改规划前后承续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这个内容再次得到了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认为大家过去往往“十二五”就谈“十二五”,“十三五”就谈“十三五”,并没有联系起来分析。经分析研究,“十二五”和“十三五”有很多本质的区别,比如说最大的特点是“十二五”期间的医改是以新医改方案为标志启动的新一轮医改,这是打基础的阶段,是以全民医保为突破口的阶段,比较鲜明地体现了制度型改革的特征。这一时期增量改革、体制型改革是重要的特征。而“十三五”医改是全面深化的阶段,更多的体现于升级和转型之中。比如由过去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到强化患者费用保障机制,再到同步重视精细化管理服务,分级诊疗;从强调供应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到同步重视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从多元的办医格局到构建综合的监管制度。能够看出来每个阶段是不同的,“十三五”医改规划相对应“十二五”医改规划,有六个鲜明的特征。第一,政府责任,由投入扩张转向资源配置和调整并举;第二,增量改革转向存量改革;第三,医改从形成框架转向全面制度建设;第四,改革试点的递进关系及改革升级日益明朗;第五,从重需方改革转向供需双方协同管理;第六,从控制“看病难、看病贵”转向同步控制医疗成本的上升。

以上这种升级和转型,符合了医改规律所揭示的不同阶段改革的递进性规律,并且改革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针对以上这些内容的分析,本书会在接下来的章节当中更加具体运用医改周期理论分析问题。本书用一章专门对“十二五”的医改进行回顾和验证,回溯“十二五”医改究竟讨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效。然后对“十三五”医改运用医改周期理论进行验证,在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十三五”医改是怎么样开展新的政策布局,又具备什么特征,产生了什么成效。在这两次验证的基础上,本书运用医改周期理论,深入分析“十二五”到“十三五”变化的路径及发展的趋势,从而为下一步谋划“十四五”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