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腧穴临床发挥(第2版)
- 李世珍 李传岐
- 3416字
- 2022-04-24 10:33:40
第三节 颊车
颊车,是前人依其所在部位的形态而命名的;又名机关、曲牙、鬼床;是足阳明经的颊部腧穴。
颊车是患野取穴,是主治穴位所在处和邻近病变的常用穴。
【治疗范围】
《灵枢·经脉》篇说:“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灵枢·经筋》篇说:“手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颊,结于”“手少阳之筋……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手太阳之筋……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内眦”“足阳明之筋……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位于曲颊耳垂前的颊车穴,其针感扩散于局部,走向下齿槽。依其穴位的所在、针感的走向、经脉的循行和经筋的分布,本穴主治穴位所在处和邻近处病变,如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齿痛、咬肌痉挛、牙关紧闭等。
【功能】
局部取穴
用泻法,祛邪散滞、舒筋活络;配艾灸或烧山火,散寒祛邪;配透天凉,有消散邪热之效;用补法,有壮筋补虚之功。
【主治】
齿痛、咬肌痉挛、习惯性下颌关节脱位、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痄腮、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临床应用】
1.齿痛
取泻本穴或配透天凉,针沿下颌向大迎方向刺入,使针感走向下齿部,主治因胃火、风火、湿热之邪,循经上扰,致使阳明经气郁热壅闭的下齿痛,具有宣散下齿部郁热、通络止痛之效。患野取穴,视其疼痛部位而配穴,如痛窜耳后者,配泻翳风;痛向于耳者,配泻耳门或听会;痛窜颞部者,配泻太阳;下臼齿痛者,配泻下关。患野取穴与辨证取穴相配,因果并治,收效更良。
(1)胃火牙痛:
配泻内庭或解溪,清泻胃火,消散郁热。若上下齿痛者,上方加泻合谷、下关。
(2)风火牙痛:
配泻合谷、内庭,或配泻曲池、解溪或陷谷,疏风清热,兼清胃热。若上下齿痛者,上方加泻下关。
(3)湿热牙痛:
配泻阴陵泉、足三里或内庭,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本型牙痛多见于龋齿,用上方临时止痛尚可,但不易根除。
(4)肾虚牙痛: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引起的下齿痛,取泻本穴,清热通络以治其标,配补复溜、太溪,滋阴补肾以治其本。或取泻颊车、照海,补太溪,清热通络,滋阴降火。“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气不足,精血亏虚,牙齿不固之齿痛,一般不可取泻或配补本穴。因泻之伤正,补之易滞。
2.咬肌痉挛
取泻本穴直达病所,祛邪散滞,舒筋活络,同下关穴(向下方斜刺)配治,共收缓解痉挛之效。二穴常与不同病因或病理类型的整体取穴配治,标本兼顾,因果并治。
3.痄腮
外感时行瘟毒,壅遏少阳、阳明二经,致使气血受阻,经络失畅,而腮部肿胀疼痛。邻近取穴,取泻足阳明经曲颊部的颊车穴,治疗痄腮漫肿热痛,具有消散壅滞、清泻局部郁热的作用。与翳风、合谷配伍,共奏清热散肿之效。患野与循经取穴配治,配泻翳风、丘墟、外关或中渚,清热散肿,清泄少阳壅热;或配泻翳风、内庭、曲池,清热消肿,清泄阳明郁热。
4.三叉神经痛
取泻本穴向地仓或大迎穴方向斜刺二寸,或配透天凉,使针感走向下齿槽处,主治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痛。局部疗法,配泻翳风、下关、地仓等穴,通经活络,祛邪止痛。临床上局部取穴又多与整体治疗辨证取穴同时或交替施治。其具体施治内容可参见下关一节“三叉神经痛”。
5.面神经麻痹
《百症赋》说:“颊车地仓穴,正口于片时。”《玉龙赋》说:“地仓颊车疗口”。《玉龙歌》说:“口眼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左泻右依师正,右泻左莫令斜。”取本穴主治颊肌瘫痪,鼓颊困难,针向地仓或大迎穴方向刺入,务使针感走达颊部,虚补实泻,风寒配艾灸,可收舒筋活络、壮筋补虚、祛邪散滞之效。采取患野取穴的局部疗法,常规治疗,多与地仓、下关、太阳等穴配伍,若遗留不能皱眉活动者,加阳白;上下唇活动不便者,加人中、承浆;若出现耳后痛者,加泻翳风;伴见胆经火旺,循经上扰,足少阳经侧头痛,痛向颞区者,加泻风池;人中沟歪斜并见流涎者,加人中。筋脉弛缓者施用补法,筋脉拘紧或伴有轻度痉挛者,施用泻法。由拘急转为弛缓者,可用先泻后补之法,由弛缓趋于正常者,仍用补法。患病初期,虽然面部筋脉弛缓,患野取穴仍用泻法或先泻后补之法,先祛其邪后扶其正;患病日久,面部筋脉拘急,或患者自觉面部发紧者,患野取穴,仍须用泻法,以祛邪舒筋活络为主,然后扶正,否则邪闭而难愈。
关于患野取穴与辨证取穴相配,参见下关一节。
【病案举例】
例一:
王某,男,23岁,住南阳县四棵树公社张才沟大队高化俏村。1970年4月21日初诊。
主诉:
左侧面痛已一年,近五天加重。
现病史:
1969年4月患病,近五天加重,左侧三叉神经第三支分部处呈阵发性跳痛和灼热痛,一日十数次,甚至数十次。
既往史:
1967年患脑膜炎,后遗易忘和轻度痴呆。
诊断:
三叉神经痛。
治则:
宣散郁热,通络止痛。
取穴:
针泻左颊车、翳风、合谷、地仓。
效果:
一诊后痛止;二至四诊巩固疗效。
例二:
麻某,男,39岁,南阳市百货公司职工。1969年11月7日初诊。
主诉:
口眼斜已四个多月(因夜卧露天而得)。
现病史:
四个多月前因内热炽盛,夜卧露天之处,出现右侧口眼面肌向左侧斜,右眼不能闭合,流泪,不能作皱眉、吹哨活动,咀嚼障碍,言语不清,右侧鼻唇沟变浅,自觉右侧面颊发紧,按之困痛,右耳闷塞,听力减退。体胖,血压正常。
曾在上海、长治、南京等地医院以面神经麻痹先后针治60多次,服中药90余剂,穴位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多次,并作过理疗,均无效。
辨证:
依其病程、治疗经过和症状,系面部筋脉弛缓、肌肉失调之面瘫。
治则:
首先祛邪扶正,然后壮筋补虚。
取穴:
一至十二诊,针右颊车、下关、太阳、禾髎、大迎,用先少泻后多补之法,祛邪扶正;十三至二十三诊,针补右颊车、下关、太阳、阳白、禾髎、大迎,壮筋补虚。
效果:
十二诊后面瘫减轻80%;十七诊后面瘫基本治愈;二十三诊痊愈。
随访:
半年后告知治愈未发。
例三:
王某,男,33岁,住南阳县安皋公社安皋大队。1965年4月6日初诊。
主诉:
口眼斜十天。
现病史:
十天前突然左侧嘴角麻木,继而左侧口眼面颊向右侧斜,左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咀嚼障碍,语言不清,不能作皱眉和吹哨活动,左侧鼻唇沟变浅,舌质红苔白,脉象滑数。素体虚弱,有胃痛史。
诊断:
面神经麻痹。
治则:
祛邪活络,调补筋脉。
取穴:
一诊,针泻左颊车、太阳、下关、地仓,祛邪活络;二诊至四诊,针取上穴用先泻后补之法,祛邪扶正。
效果:
一诊后流泪轻,左侧面肌斜明显减轻;三诊后基本治愈;四诊痊愈。
随访:
1965年5月20日告知在此针治四次痊愈。追访二年未复发。
【腧穴功能鉴别】
颊车与下关功能比较
此二者功能基本相同,但所主治的病变部位则不相同。颊车穴偏于治疗曲颊、下颌及下颌神经部位的病变。下关穴偏于治疗下颌关节、上齿及上颌神经部位的病变。
【腧穴配伍】
颊车是治疗穴位所在处和邻近处病变的常用穴,临床上多与患野的下关、地仓、大迎、翳风等穴配治,患野取穴又常与整体疗法辨证取穴同时或交替施治,标本兼顾,因果并治。手足阳明之脉循行于面部,故循经取穴又多与手足阳明经肘膝以下有关腧穴如曲池、合谷、内庭、解溪、陷谷等配伍,患野与循经取穴配治。
【讨论】
1.本穴针刺方向与针感
针直刺,针感在局部扩散,适用于治疗咬肌痉挛;向地仓或大迎方向横刺一寸五分,针感走向颊部及下齿部,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下齿痛、三叉神经下颌支痛;向上斜刺,针感走达局部或上齿部及下颌关节部,用于治疗上齿痛、咬肌痉挛、牙关紧闭、下颌关节疾患等。
2.经旨浅识
(1)《类经图翼》记载本穴治疗“失音不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本穴治疗“口噤不语,失音”。根据临床实践,本穴所治之“失音不语”,是由于牙关紧闭或口噤不开所致。对于其他原因所致“失音不语”,是没有效果的。
(2)《玉龙歌》所说的:“口眼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左泻右依师正,右泻左莫令斜。”不可理解为左侧斜取泻右侧颊车、地仓穴,右侧斜取泻左侧颊车、地仓穴。再者,口眼斜并不是取颊车、地仓穴都用泻法。应根据具体情况或施用泻法或施用补法,或施用先泻后补之法。
3.颊车透地仓的透刺法
此法用于强刺激,刺激力强、刺激面广,适用于面颊部之实证,而不宜用捻转补泻法中的补法和泻法所发挥的作用。
4.重视辨证
本穴主治穴位所在处的局部病证。局部病证,既有虚实寒热之殊,又与整体功能状态有密切关联。那种不分虚实寒热,不分病理类型,不考虑内在因素,一律患野取穴,一概使用强刺激或中等刺激,机械地配合艾灸或通电的对症治疗之法,往往事倍功半,临床应特别注意。
【歌括】
颊车曲颊耳垂前,舒筋活络郁热宣,
壮筋补虚祛邪滞,曲颊齿颌病疾痊,
虚补实泻寸半刺,斜刺寸半二寸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