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结语

阶级的出现,使舞蹈艺术也发生了分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原为全氏族所共有的原始舞蹈,一部分被奴隶主所占有,发展成专供王室和贵族祭祀及享乐用的仪式和表演舞蹈;而另一部分则继续盛行在下层民众之间,成为结合各种生活习俗、以自娱为主的群众性民俗舞蹈。

古代舞蹈在奴隶社会的物质条件下有了显著的进步,我们从商代乐器之精美可以想见当时相应的舞乐表演水平;古籍记载中殷王室歌舞享乐的场面,已十分豪华,从出土实物也可见一斑。

这一时期舞蹈的发展,首先是由于奴隶劳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出现了专业的舞蹈者——巫和乐舞奴隶。正是他们,创造了奴隶社会中的舞蹈表演艺术,提高了舞蹈的技巧水平,使古代舞蹈日趋精美和完整。

鲁迅先生在阐述上古艺术发展时曾说:“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声音繁变,浸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时属草昧,庶民朴淳,心声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衹畏以颂祝,踊跃吟叹,时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复有巫觋,职在通神,盛为歌舞,以祈灵贶,而赞颂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广大。”[64]清楚地阐明了原始艺术的发展脉络,考察我国原始歌舞的演变,正是走着这样的道路。

巫和乐舞奴隶都是适应着奴隶主的政治和生活要求而活动的。巫是商王朝实行神权统治的工具,乐舞奴隶则主要是为满足奴隶主的生活享受服务。统治者通过他们的活动来神化自己的统治权,夸耀自己家族的功绩和历史,获得声色享受。奴隶主的各种要求不能不对当时的部分舞蹈带来消极影响。

各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在奴隶社会中继续着,虽然它们也打上了阶级压迫的烙印,但各族人民的舞蹈交流活动,对舞蹈艺术的发展始终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注 释

[1].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49页。

[2].《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中华书局标点第一册第15页。

[3].《礼记·乐记》:“《大章》,章之也。”疏:“尧乐谓之《大章》者,言尧德章明于天下也。”《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影印本第1534页。

[4].《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糜鞈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第六册卷五。

[5].《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大咸》。”疏:“《咸池》,黄帝所作乐名也,尧增修而用之,若乐体依旧,不增训者,则改本名,名曰《大章》。”同注③上册第488页。

[6].《路史·后记》:“(帝尧)作《大章》之乐。……命延绊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制《咸池》之舞,而为经首之诗,以享上帝,命之曰《大咸》。”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卷一乐律总部。

[7].《太平御览》引《逸士传》:“尧时有壤父五十人,击壤于康衢,或有观者曰:大哉!尧之为君。壤父作色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击壤》古有二说,一说为游戏,一说为歌舞,从历史材料看,似两者都是。故宫博物院藏有传为李公麟所作之宋画《击壤图》一幅,所绘即为群众性歌舞场面。参见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一册第372页。

[8].《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元年已未帝即位,作《九韶》之乐。”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第197页。

[9].《山海经·大荒西经》:“开(即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开焉得始歌《九招》。”上海古籍出版社《山海经校注》第414页。

[10].《史记·夏本纪》:“舜德大明,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一册第81页。

[11].《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影印本上册第131页。

[12].《韩非子·五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淮南子·齐俗训》:“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五册卷十九。

[13].《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同注④引书。

[14].《礼记·明堂位》:“皮弁素figure_0099_0104,裼而舞《大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影印本下册第1489页。

[15].《韩非子·饰邪》:“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五册卷五。

[16].《述异记》:“昔禹会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防风氏后至,禹诛之。其长三丈,其头骨专车。今南中民有姓防风氏,即其后也,皆长大。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说库》本上册。卷上。

[17].《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浙江民族民间舞蹈综述》。

[18].《史记·五帝本纪》:“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一册第44页。

[19].《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九年,舞《九韶》。”见《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第2页。《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启。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三千仞,启焉得始歌《九韶》。”见《山海经校注》第414页。《山海经·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同上引书第209页。

[20].《墨子·非乐》:“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故上者天鬼弗式,下者万民弗利。”《墨子校释》,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78页。

[21].《尚书·五子之歌》:“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中华书局1980年版影印本《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56页。

[22].《管子·轻重甲》:“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晨figure_0100_0105于端门,乐闻于三衢。”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第五册卷八十。

[23].《吕氏春秋·仲夏记·侈乐》:“(桀)作为侈乐,大鼓、磬、管、箫之音,以巨为美,以众为观。”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第六册卷五。

[24].《路史·后记》:“(桀)广优猱戏奇伟作东哥,而操北里,大合桑林,骄溢妄行,于是群臣相持而唱于庭,靡靡之音。”《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卷八十一。

[25].《史记·殷本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一册95页。

[26].《盐铁论·力耕》:“昔桀女乐充宫室,文绣衣裳,故伊尹高逝游薄,而女乐终废其国。”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第七册卷二。

[27].《竹书纪年》:“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乐舞。”“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冉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第7、15页。

[28].《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夏为无道,暴虐万民,侵削诸侯,不用轨度,天下患之。汤于是率六州以讨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濩》,歌《晨露》。修《九韶》、《六列》,以见其善。”同注④引书。

[29].《韩诗外传》:“汤作濩,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爱仁。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敬而好礼。”《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01页。

[30].《尸子》(辑本):“汤之救旱也,乘素车白马,著布衣,身婴白茅,以身为牲,祷于桑林。”《通鉴大纪》:“祷于桑林之社,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岁则大熟,天下欢洽,岁作《桑林》之乐,名曰《大濩》。”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卷九十。

[31].《左传·襄十年》:“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舞师题以旌夏,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还,及著雍,疾。卜,桑林见。”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947页。一说晋侯之惧为用天子旌夏。但下文占卜,明说是桑林为祟。

[32].《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中华书局1964年版《庄子解》第31页。

[33].《左传·襄十年》杜预注:“谓舞初入之时,舞师建旌夏以引舞人而入,以题识其舞人之首。”同注㉛引书。《周礼·染人》注:“染夏者,染五色,谓之夏者,其色以夏翟为饰。”

[34].《礼记·郊特牲》:“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457页。

[35].《殷墟文字甲编》3069。

[36].《簠室殷契徵文·典礼》31。

[37].《殷墟文字乙编》上2327。

[38].《龟甲兽骨文字》1.13.10。

[39].《铁云藏龟拾遗》2.10。

[40].《殷墟书契前编》4.16.6。

[41].《殷墟文字甲编》715。

[42].《殷墟书契前编》60.20.4。

[43].《殷墟书契前编》7.32.2、《殷虚书契续编》5.31.3。

[44].《铁云藏龟》120.3。

[45].《殷契卜辞》533。

[46].《殷契粹编》847。

[47].《殷契拾掇》385。

[48].《史记·周本纪》:“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今殷王纣……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悦说妇人。”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一册第121页。《尚书·泰誓下》:“今商王……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82页。

[49].《史记·殷本纪》:“(帝纣)好酒淫乐……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一册第105页。《拾遗记》:“纣淫声色,乃拘师延于阴宫,欲极刑戮,师延既被囚系,奏清商流徵涤角之音,司狱者以闻于纣。纣犹嫌曰:此乃淳古远乐,非余可听说也。犹不释师延。乃更奏迷魂淫魄之曲,以欢修夜之娱,乃得免炮烙之害。”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四十四第2页。

[50].《殷墟书契前编》7.35.2。

[51].《帝王世纪》:“世传禹病偏枯,足不相过,至今巫称禹步是也。”《尸子》:“禹劳于治水,生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参见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第二册《荀子集解》卷三注。

[52].《魏书·释老志》,中华书局标点本第八册第3051页。

[53].郭宝钧:《1950年春季殷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五册,1951年版。

[54].《山海经·中山经》:“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合巫祝二人舞,婴一璧。”“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熊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婴毛一璧,干舞,用兵以禳祈,谬冕舞。”《山海经校注》第161、163页。

[55].《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山海经校注》第55页。

[56].《山海经·北山经》:“其首曰归山,……有兽焉,其状如灵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figure_0102_0106,善还。”郭璞注:“还,旋舞也。”《山海经校注》第85页。

[57].《山海经·海外西经》:“渚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山海经校注》第222页。

[58].《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璃魅。”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一册第36页。

[59].《周易·贲六四》,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十三经注疏》上册第38页。

[60].《周易·归妹上六》,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十三经注疏》上册第64页。

[61].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25页。

[62].《尚书大传》:“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欢乐以达旦,前歌后舞,假于上下,咸曰: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63].《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陵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21、37页。

[64].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