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舞蹈通史丛书(套装7册)
- 刘青弋主编
- 4936字
- 2022-03-22 15:19:11
第六节 结语
阶级的出现,使舞蹈艺术也发生了分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原为全氏族所共有的原始舞蹈,一部分被奴隶主所占有,发展成专供王室和贵族祭祀及享乐用的仪式和表演舞蹈;而另一部分则继续盛行在下层民众之间,成为结合各种生活习俗、以自娱为主的群众性民俗舞蹈。
古代舞蹈在奴隶社会的物质条件下有了显著的进步,我们从商代乐器之精美可以想见当时相应的舞乐表演水平;古籍记载中殷王室歌舞享乐的场面,已十分豪华,从出土实物也可见一斑。
这一时期舞蹈的发展,首先是由于奴隶劳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出现了专业的舞蹈者——巫和乐舞奴隶。正是他们,创造了奴隶社会中的舞蹈表演艺术,提高了舞蹈的技巧水平,使古代舞蹈日趋精美和完整。
鲁迅先生在阐述上古艺术发展时曾说:“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声音繁变,浸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时属草昧,庶民朴淳,心声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衹畏以颂祝,踊跃吟叹,时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复有巫觋,职在通神,盛为歌舞,以祈灵贶,而赞颂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广大。”[64]清楚地阐明了原始艺术的发展脉络,考察我国原始歌舞的演变,正是走着这样的道路。
巫和乐舞奴隶都是适应着奴隶主的政治和生活要求而活动的。巫是商王朝实行神权统治的工具,乐舞奴隶则主要是为满足奴隶主的生活享受服务。统治者通过他们的活动来神化自己的统治权,夸耀自己家族的功绩和历史,获得声色享受。奴隶主的各种要求不能不对当时的部分舞蹈带来消极影响。
各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在奴隶社会中继续着,虽然它们也打上了阶级压迫的烙印,但各族人民的舞蹈交流活动,对舞蹈艺术的发展始终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注 释
[1].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49页。
[2].《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中华书局标点第一册第15页。
[3].《礼记·乐记》:“《大章》,章之也。”疏:“尧乐谓之《大章》者,言尧德章明于天下也。”《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影印本第1534页。
[5].《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大咸》。”疏:“《咸池》,黄帝所作乐名也,尧增修而用之,若乐体依旧,不增训者,则改本名,名曰《大章》。”同注③上册第488页。
[6].《路史·后记》:“(帝尧)作《大章》之乐。……命延绊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制《咸池》之舞,而为经首之诗,以享上帝,命之曰《大咸》。”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卷一乐律总部。
[8].《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元年已未帝即位,作《九韶》之乐。”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第197页。
[9].《山海经·大荒西经》:“开(即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开焉得始歌《九招》。”上海古籍出版社《山海经校注》第414页。
[10].《史记·夏本纪》:“舜德大明,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一册第81页。
[13].《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同注④引书。
[14].《礼记·明堂位》:“皮弁素,裼而舞《大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影印本下册第1489页。
[15].《韩非子·饰邪》:“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五册卷五。
[17].《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浙江民族民间舞蹈综述》。
[18].《史记·五帝本纪》:“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一册第44页。
[21].《尚书·五子之歌》:“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中华书局1980年版影印本《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56页。
[22].《管子·轻重甲》:“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晨于端门,乐闻于三衢。”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第五册卷八十。
[23].《吕氏春秋·仲夏记·侈乐》:“(桀)作为侈乐,大鼓、磬、管、箫之音,以巨为美,以众为观。”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第六册卷五。
[24].《路史·后记》:“(桀)广优猱戏奇伟作东哥,而操北里,大合桑林,骄溢妄行,于是群臣相持而唱于庭,靡靡之音。”《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卷八十一。
[25].《史记·殷本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一册95页。
[26].《盐铁论·力耕》:“昔桀女乐充宫室,文绣衣裳,故伊尹高逝游薄,而女乐终废其国。”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第七册卷二。
[27].《竹书纪年》:“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乐舞。”“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冉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第7、15页。
[32].《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中华书局1964年版《庄子解》第31页。
[33].《左传·襄十年》杜预注:“谓舞初入之时,舞师建旌夏以引舞人而入,以题识其舞人之首。”同注㉛引书。《周礼·染人》注:“染夏者,染五色,谓之夏者,其色以夏翟为饰。”
[34].《礼记·郊特牲》:“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457页。
[43].《殷墟书契前编》7.32.2、《殷虚书契续编》5.31.3。
[51].《帝王世纪》:“世传禹病偏枯,足不相过,至今巫称禹步是也。”《尸子》:“禹劳于治水,生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参见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第二册《荀子集解》卷三注。
[52].《魏书·释老志》,中华书局标点本第八册第3051页。
[53].郭宝钧:《1950年春季殷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五册,1951年版。
[55].《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山海经校注》第55页。
[56].《山海经·北山经》:“其首曰归山,……有兽焉,其状如灵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善还。”郭璞注:“还,旋舞也。”《山海经校注》第85页。
[57].《山海经·海外西经》:“渚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山海经校注》第222页。
[58].《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璃魅。”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一册第36页。
[59].《周易·贲六四》,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十三经注疏》上册第38页。
[60].《周易·归妹上六》,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十三经注疏》上册第64页。
[61].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25页。
[62].《尚书大传》:“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欢乐以达旦,前歌后舞,假于上下,咸曰: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