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手执武器的舞蹈

手执武器的舞蹈,汉代有:《剑舞》、《棍舞》、《刀舞》、《干舞》、《戚舞》等。

《剑舞》是秦、汉时代相当普遍的舞蹈。我国的冶炼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吴国人干将、莫邪就以精于铸剑而闻名于世。三国时诸葛亮曾命蒲元炼制钢刀3000把。在运用武器的技巧方面,也已有了系统的理论,汉代就有《剑道》38篇,是剑术的专著。刀剑等既是战斗武器,又是表演的舞器,特别是《剑舞》更为普遍。因为“剑”是古代文人、武士随身佩带用以防身、御敌的武器,持剑起舞可以起到开拓心志,陶冶性情的作用。汉代的司马相如就是“好读书,学击剑”的风流人物。项羽在年轻时,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可见这一武器是文人、武将所共同爱好的。汉代的《剑舞》载于史籍是鸿门宴上舞剑的故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鸿门宴上范增离席召项庄入内,以军中无乐为名,请在宴前舞剑,以便伺机刺杀刘邦。这一戏剧性的紧张场面,见于南阳汉画像石,画像右起第一人是项羽,神气倨傲,按剑而坐。第二人是刘邦,戴冠坐于方席上,向项羽拱手施礼,神态谦逊。第三人是项庄,两腿叉开正面立,扬臂仗剑起舞,竖眉怒目,杀机毕露。左方一人起立拱手,可能就是项伯,请与项庄合舞,好以身翼护刘邦。四人神态各异,性格突出,可说是汉画像中的一幅佳作(图30)。

《剑舞》除单人舞外,还有对刺的场面,如山东嘉祥秋胡山汉画像石,画上二人上身均向前倾倒,各执一剑刺向对方,两剑交叉,相持不下[5]。另外还有舞双剑的,如四川彭县九尺铺汉画像砖,画面左方一乐人,单腿跪地摇鼗伴奏,中一细腰舞伎举袖而舞,右方一人举脚踏鼓,两臂扬起执双剑而舞[6]

figure_0039_0069

图30 剑舞(鸿门宴)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

figure_0040_0070

图31 棍舞 山东滕县汉画像石

figure_0040_0071

图32 干舞(盾牌舞) 山东微山汉画像石

关于手执兵器的舞蹈,在汉画像石上可以见到多种多样的形象。如《棍舞》,见于山东滕县汉画像石,画像左方有一伎人正做倒立动作,在倒立伎人面前,一人弓步仰身,手执双棍一上一下旋转翻飞而舞。舞棍者的右方即为《建鼓舞》,可见《棍舞》是合着建鼓的节奏而表演的(图31)。

《干舞》,就是《盾牌舞》,见于山东微山县两城山汉画像石(此石现存曲阜孔庙中)。画像正中为《建鼓舞》,在画的右方有一对舞人左手执盾牌,右手执刀,做蹲裆步姿势,二人一攻一守,一进一退,对峙比武。二人的盾牌高近三尺,宽约尺余(以舞人身量为度),为长方形。右方舞人,头挽椎髻,精神抖擞,盾牌移在左侧,露出大半个身体,意在进攻;左方舞人似戴面具,盾牌掩护,身体后躲,刀竖身后,败势已成。

《干舞》的右旁有一长裙细腰女伎伫立观看(图32)。

《戚舞》,就是执斧的舞蹈。《干戚舞》原是我国古舞之一,从传说时代以至周秦都有记载,但《干戚舞》的形象资料并不多见,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上这位执戚而舞的勇士,刻在朱雀和铺首衔环图之下,其人豹头环眼,海口怒张,上身赤裸,两臂横分,右手执一戚(斧),阔步向前奔跑,有力士之勇,发猛将之威,是一幅势若迅雷疾风的战斗雄姿(图33)。

figure_0040_0072

图33 戚舞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

《刀舞》图像见于山东曲阜东安汉里汉画像石,画中二武上装束相同,都是头梳椎髻,身着鱼鳞软甲,长仅及膝,云头鞋,右手各执弯刀一把,都作左腿前弓步,侧身,左手在前,持刀手在后,身体前倾,威势凌人。所不同的是左边一人左手持一物,形似火把(又似一架鹿角),此人颔下有髭须,嘘口吐火。右方之人瞪目咧嘴,似乎为对方吐火的景象而惊呆。这一《刀舞》对阵场面,不仅是表演武打,而且还增加了吐火的幻术,应属于《角抵戏》的节目(图34)。

figure_0041_0073

图34 刀舞 山东东安汉里汉画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