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以手、袖为容的舞蹈

以手、袖为容的舞蹈有:《长袖舞》、《对舞》、《巾舞》、《七盘舞》。

figure_0032_0049

图10 长袖舞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

《长袖舞》是汉代著名的舞蹈,《韩非子·五蠹》载:“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是战国时人,可知在战国年代《长袖舞》已经流行。在汉代的诗赋中有不少描写《长袖舞》的诗句,后汉崔骃《七依》写:“表飞縠之长袖,舞细腰以抑扬。”这种舞蹈以舞长袖为特色,舞人的细腰也使人注意,长袖、细腰的舞人,在汉画像中有丰富的形象。如河南南阳石桥镇汉画像石有一细腰舞人轻舒长袖而舞,双手斜分,一手在上,一手在下,同时做向上跳跃的动作,体态轻盈舒展,右旁吹排箫的乐人身向前倾,作聚精会神的吹奏状,建鼓旁的乐人两臂成一斜线正在弓步击鼓(图10)。长袖舞的伴奏乐器除了箫、鼓,有的画像还有鼗、笙、埙、铙及歌者,如微山县两城山及南阳汉画像。此外也有仅用瑟伴奏的,如滕县汉画像石。从以上画像看来用建鼓等宏大音响伴奏的《长袖舞》,动作比较豪放,而仅用瑟伴奏,如滕县《长袖舞》画像上方画有帷幕,表明在室内表演的,动作细致优美。

江苏邳州汉画像石的长袖舞人作折身转袖的动作,三乐人抚琴、吹笙、吹竖笛伴奏(图11)。江苏沛县汉画像石的长袖舞人,步子在前,臀部坐后,胸部凸出,形成三折曲线,回头扬袖而舞,舞姿婀娜,甚为动人(图12)。淮北汉画像石长袖舞人细腰、长裙委地,迈步前行,身体偏后,这种舞姿是汉代舞的特色,讲究“足不在体下”之美。左侧一位伴唱者拱手侧面立,上身前倾,动态十足。形成动静之间,不稳定中求得平衡之趣,是汉代艺术高妙之处(图13)。山东邹县汉画像石的长袖舞人,斜身欲倾,扬袖而舞,右旁一弹琴乐人(图14)。淮北汉画像石长袖舞人侧身曲膝而立,绕袖起舞,身形三折,右面二乐人一抚琴一击鼙鼓为节(图15)。

figure_0033_0050

图11 长袖舞 江苏邳州汉画像石

figure_0033_0051

图12 长袖舞 江苏沛县汉画像石

figure_0033_0052

图13 长袖舞与杂技 淮北汉画像石

figure_0033_0053

图14 长袖舞与杂技 山东邹县汉画像石

此外,伴奏长袖舞的乐队有多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如南阳画像的一幅《长袖舞》,有乐人和歌者六位:一人击鼙鼓,三人吹排箫,和二位穿长裙的歌者。歌与箫鼓的乐音,属于雅致的细乐。而另一幅南阳画像《长袖舞》的乐队,仅有四人:一人鼓瑟,一人播鼗兼吹排箫,一人吹埙,一人击铙[1]。这个四人乐队的乐音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华丽而且热烈。在画像上可以看出前者挂有帷幕,在室内,而后者无帷幕,可能是在室外,舞姿也更为豪放。在表演《长袖舞》的同时,还夹杂着像人和掷倒伎等杂技的表演,这也是汉代演出的一种特色。

figure_0034_0054

图15 长袖舞 淮北汉画像石

figure_0034_0055

图16 长袖舞与百戏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

南阳汉画像石(图16),左侧一舞伎,头戴花冠,细腰、短裙、肥裤、舒展长袖大弓步曲身而舞,其右一戴假面伎人一手摇鼗,一臂弄瓶。旁一伎单手倒立,一手托物。乐人五:一抚琴、一摇鼗兼吹排箫、一吹埙、一击铙。是一个丝竹打击乐队。河南新野汉画像石的长袖舞也是和杂技同时演出(图17),画的左侧是一人在树下弹鸟,演出是在户外,中间一长袖细腰舞伎扬袖起舞,左一大腹胡人跳丸,右侧三个乐人:一鼓瑟、一击鼙鼓、一吹竽。山东临沂汉画像石的长袖舞人起舞,同时有伎人单手倒立(图18)。四川璧山石棺画像,画三女子着束腰长袍,各执一便面(扇)而舞(图19)。长袖舞最辉煌的图像应属山东微山县两城山汉画像石,画面上层是:一厅双阙,厅内坐主人,宾客欣赏乐舞百戏的演出。厅前树建鼓,鼓上饰有羽葆,二鼓人戴冠骑在人面马上扬桴击鼓,上、下、左、右有四个长袖高髻,细腰、长袖舞人或扬袖或垂袖,各以倾斜妙姿起舞。左阶上有二羽仙裸身束发跪地对舞,旁有一伎倒立。右阶上有二武士各持剑、盾比武,旁有一人跳丸,一女子立观。左阶下有乐人奏乐,乐器有竖笛、排箫、鼗、笙、铙、埙等,这一包括了乐舞杂技,仙人、比武等多样性的节目,正是汉代乐舞百戏的特色(图20)。

figure_0035_0056

图17 长袖舞与杂技 河南新野汉画像石

figure_0035_0057

图18 长袖舞 山东临沂汉画像石

figure_0035_0058

图19 便面舞(扇舞) 四川璧山石棺画像

figure_0035_0059

图20 乐舞百戏 山东微山汉画像石

figure_0035_0060

图21 长袖对舞 江苏栖山汉画像石

《对舞》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女子长袖对舞,也有男女长袖对舞;有男子博袖长袍的对舞,也有男子常服小袖对舞;有男子折袖的对舞,也有女子折袖的对舞,均见于汉画像石。

女了长袖《对舞》见江苏沛县栖山汉画像。二舞人细腰长袖甩袖而舞,身体稍有倾斜,面目相对,姿态优美。左旁有四个乐人奏乐,有笙、瑟、排箫等乐器,右旁二人似在拍手歌唱(图21)。另一幅是邹县汉画像,二舞人的舞袖作鸟翼状,比翼双飞。

figure_0036_0061

图22 男女对舞 江苏沛县汉画像石

figure_0036_0062

图23 男女对舞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

男女长袖《对舞》(见江苏沛县汉画像石),在建鼓、瑟等乐队伴奏下,一女子细腰长裙委地扬袖侧身而舞,对面一男子扎腰,短袍着裤,垂袖与之合舞(图22)。另一幅是南阳汉画像,一戴尖顶帽的细腰舞人,着短袍疾步扬袖起舞,右方一戴三瓣帽和面具的象人,裸上身,身体后仰做滑稽舞状(图23)。

女子折袖的《对舞》见汉代彩绘舞俑,舞人身穿花舞衣,舞衣窄小,显得舞人玉立亭亭。舞袖折叠,露出纤纤玉手,一手上举,一手在旁。因为舞衣长而拖地,明显看出这是重在表现上肢和身段的舞蹈(图24)。男子《对舞》的男俑,身穿有重叠折袖的长衣,二人相对曲膝,伏身、张臂而舞。曲膝的姿态似为下蹲与起立过程中刹那间的动态,十分生动。[2]

figure_0036_0063

图24 女子对舞 汉代陶俑

男子博袍宽袖的《对舞》见安邱汉画像石,双臂翘起像鸟翼将举而未展开,身体做曲线扭摆,衣裾飘飞,像是一种节奏急促的动作。可惜的是原石线纹漫漶,形象不够清晰。男子常服小袖的《对舞》,见河南出土的陶俑,二人相对做弓箭步,用手抓袖而舞,很像东北秧歌的舞姿(图25)。

figure_0037_0064

图25 男子对舞 汉代陶俑

figure_0037_0065

图26 女子群舞 山西梁公林汉代画像石

有的《对舞》还带有诙谐逗趣的形象,一舞俑举袖叉腰做举步向前动作,另一个两臂张开,长袖上甩,身体斜仰,做撤步后退动作,二人一进一退,一逼一让,生动有趣,这是当时的“交谊”舞蹈“以舞相属”的形象。[3]

《长袖舞》除对舞外,还有《群舞》的形象。见于山东梁公林汉画像石(原石在曲阜)。舞人梳高髻、长裙、露足,甩动长袖,三人左右穿行而舞。仰首张口似在歌唱,旁有乐人吹笙、击鼓(图26)。

《巾舞》,是汉代著名的杂舞之一,当时的“巾”很像现在《长绸舞》中所用的长绸。《巾舞》的形象,见于山东安邱县汉画像石。画一高髻细腰女子,下身穿分成四片的舞裙,其长及地,不见双足。裙叉开得极高,从腰部就开始分片(这种高叉的四片舞裙,又见于安邱牟山水库汉画像石),舞人手舞双巾,双巾在身体两旁转环飞舞,舞人上身略向后仰,头稍偏于一侧,双手抱胸前,似是作曲线退步的绕巾动作,身段优美,姿态生动,表现出舞蹈美的韵律感。《巾舞》还见于临淄汉画像石,一男子舞双巾,脚踏一鼓,旁有乐人伴奏(图27)。

另外,在安邱县韩家王封村的汉画像石上,也有一幅《巾舞》图,舞者是一男子,戴冠、长袍束腰,着裤和靴,右脚踏在一个鼓上,双手各持一巾,巾很长,各约丈余,巾上织有斜方块形的花纹图案。一巾向右上方飘扬,一巾向左下方飘飞,姿态豪放。旁有乐人伴奏[4]

figure_0037_0066

图27 巾舞 山东临淄汉画像石

figure_0038_0067

图28 短巾舞 山东滕县汉画像石

figure_0038_0068

图29 巾舞与杂技 成都扬子山汉画像石

除长巾舞外,还有双手持短巾的舞蹈,这种《巾舞》的形象见于山东滕县汉画像石,巾舞者单足立于建鼓的顶盖之上,一腿旁伸,双手持两短巾而舞,姿态豪放(图28)。短巾舞的形象还见于滕县龙阳店出土的汉画像石,在建鼓舞的左右有多人持短巾而舞的画面。从这幅图像来看,短巾舞是用于集体的舞蹈场面(原石现存于山东省博物馆)。

《巾舞》的形象,还见于四川扬子山“丸剑宴舞画像砖”。在砖的右下方一女子做《巾舞》,手所持似为木棍,棍上飘起长巾,舞人头梳双鬟髻,细腰,回首望舞鼗的男舞人。旁有乐人吹排箫击鼓伴奏。这是一种带棍的《巾舞》,正像现在《红绸舞》的舞法(图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