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博柏利宁将库存烧掉也不降价?

稀缺是经济学得以存在的原因,只有存在稀缺,才存在经济学。在人类的生物学属性没有改变的前提下,市场经济只存在一条核心铁律:制造稀缺!

英国奢侈品时装公司博柏利,被认为是英国最有代表性的时尚品牌。博柏利创办于1856年,在宣传品牌故事时,总是强调它名门出身,曾经是皇室的御用品,受到过英国皇室的喜爱。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国奢侈品牌博柏利从2012—2017年烧毁了价值9 000万英镑的衣物、手袋、饰品等,仅在2017年一年,就烧掉了价值超过2 800万英镑的库存商品。

这其实是为了维持一种人为制造的稀缺性。博柏利如果想要维持其服饰品牌的高价位,就要让消费者相信,它家衣服确实不会减价,宁可烧掉也不会降价甩卖。

经济学家张五常在《卖桔者言》的一篇文章中描绘了一种经济现象:香港除夕夜,卖年橘(一种观赏性常绿灌木植物)的花市老板,在年夜收摊前,如果卖不完的话,他们宁可把余下的年橘销毁了,也不会以极低的价格甩卖,更不会免费送人,成人之美。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还有,快餐店油炸的鸡腿、鸡翅一定时间内没有售出,就会被丢弃销毁,而不是打折出售,或者分发给内部员工食用。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张五常认为,这其实是在维持一种市场的游戏规则,坚持这种游戏规则,对自己和市场都有好处。

尽管降价销售、免费送人,有利于社会的整体福祉,但对本行业而言却是一种伤害。随着年夜的临近,顾客越来越少,年橘已经降到一个较低的价格。如果这个时候再降价甚至白白送人,那么,潜在的正常需求者可能会专门等这个时候来“捡漏”。卖不掉就销毁,既坚持了低价,又保留了底线,对自己和整个行业都是一种保护。这和博柏利把卖不掉的库存烧毁的道理是相同的。

如果一到时间就降价销售,对先买的消费者也是一种不公平和伤害。久而久之,整个业态就恶化了,消费者会产生“等一等”来“捡漏”的心理,商家的总体利润会大幅降低。

营造稀缺的氛围

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老师艾智仁提供了更多的洞见。他指出,有稀缺就有竞争,并且有竞争就有歧视。他继而指出,下列观念是无法分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同一实质的不同表达:稀缺、竞争、歧视、产权、行为约束等。

饥饿营销为什么屡试不爽呢?我们明明知道这是商家的惯用手法,为什么还趋之若鹜呢?其中的关键在于人的预期。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苏轼曾以《观潮》这首诗道出了其中况味——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就是说,人们的预期,总会夸大一些事物的优点。

真正能说服顾客去购买的,不是销售员,而是顾客大脑里的“多巴胺”。

脑神经科学已经对此做出了科学解释:人类大脑中有一种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它是一种神经递质,犹如神经元之间的信使,它能让人产生愉悦、幸福、渴望等各种感觉。

多巴胺像一个巧舌如簧的说客,会夸大事物的优点,进而让我们产生渴望,诱使我们采取行动。当我们采取行动后,大脑就会获得快感的奖赏。

多巴胺就像一个媒婆,它善于绘声绘色地放大“对象”的优点。当我们的胃口被吊起的时候,说服我们的其实不是别人,乃是我们自己大脑内的多巴胺。

顶尖销售人员总是先向顾客介绍一种商品(解决方案)的优点,但不会急着拿出来。

当客户形成预期的时候,也就是胃口被吊起的时候,内心仿佛被“种草”,这“草”必须拔之而后快,否则就会心痒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