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阀门”标上科学的刻度

作者:郑义

水库可以在下雨的时候蓄水,在干旱的时候放水灌溉。只要水量合理,水库就能调节天气状况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与汽车生产与在制品储存的关系相似。市场扩张时,有人负责“存水”,市场紧缩时,就要有人负责“放水”,减少存量,这样才能推动公司生产持续发展。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水库”的阀门标上刻度,把“水量”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2014年之前,国内汽车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为了最大化释放产能,跟上市场需求的节奏,公司积极储备在制品(未完成装配的车)。当时,大家甚至想把生产线上的空位都填满,以保证生产平稳。依靠庞大的“在制品蓄水池”,可以向市场源源不断地输出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时,这是行业普遍采用的生产模式。然而,几年之后,汽车市场风云突变,汽车消费需求缺口收窄,饱和的在制品和过多的库存,一下子从市场利器变成公司的负担。

和在线车一样,在资金总额度固定的情况下,在制品过多将占用资金,可用资金份额相应被压缩。存的车越多,成本占用越高,可用资金空间就越小,进而给公司的资金流动造成阻碍。另外,由于平时储备的在制品过多,即使生产线发生短时间故障,也可以保障生产。但这也掩盖了设备维修速率低、生产不均衡等隐性缺陷,不利于发现生产上的痛点。

作者核对数据信息

当这些问题像洪水一样涌来时,大家意识到,原本引以为傲的“在制品蓄水池”已“水”满为患。面对这样令人无奈的事实,我们不得不寻找更符合市场趋势的生产模式,摒弃卖方市场下的“野蛮”生产方式,减少在制品数量。由此,精益生产——在制品存货优化项目应运而生。

项目规划初期,为了深入了解行业内在制品管理现状,团队对比了丰田系企业的管理体系,在感叹对方在制品精益管理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坚定了进行生产管理改革的决心。

寻找“阀门”的刻度

想减少在制品蓄水池的“水量”,就要在“阀门”上标好刻度,知道各条生产线到底有多少在制品,减少到多少是合适的。但数据在哪里呢?公司此前的数据报表中罗列的主要是年度数据,可我们需要精确到每条生产线每一天的数据,因此已有数据的“含金量”便大打折扣。为了掌握更精准的数据,在缺乏储备的情况下,我们决定进行人工统计。

公司共有11条生产线,每天会有生产总量,可以按照这个数据,结合各条生产线情况建立测算公式,进而计算出每条生产线每天的数据,再依次推算月数据,最后预估当年的优化目标。

优化出年度数据还不够,计算出每天生产线的优化数据才是重点。各生产线情况不同,具体的优化指标也不同。想知道每条生产线的具体情况,就要协调控制小组,到生产线进行盘点,记录工艺工位(作业工位)和缓存区域(生产线内为储备品提供的存放空间)的数据。最后,根据各条生产线的节拍,算出合理数据。

尽管有控制小组,但每条生产线的数据、储备情况都要查清也不容易。因为生产线动静切换的状态、节拍都会影响数据。此外,除去长春的5条生产线,公司还有6条线分布在成都、佛山、青岛和天津。我们组在长春基地,只能协调当地生产部门的同事帮助推进工作。

异地协调要靠线上会议,因此当时我们的视频通话非常频繁,有时甚至会幻听,不管什么时候,总觉得手机在响,匆匆忙忙拿起来,才发现没消息。另外,远程协调非常考验大家的默契程度,隔着手机屏幕,既要精准传达信息,又要敏感地体察对方的工作状态,还要祈祷彼此信号通畅,因为遇到卡顿,对话就会不同频。尽管小问题不断,但每个人都没有怨言。在大家的共同配合与努力下,数据收集工作进展还算顺利。

除去整理数据,为找到最终的优化标准,我们还成立了在制品管理专项小组。大家参考里特定律(揭示工厂前置时间、在制品数量和吞吐率关系的定律),并结合公司生产线的实际产品合格率、生产节拍等,计算每一条生产线、每一个工段的储备标准。

听上去没什么难度,但要把自己生产线的属性完美地与定律结合却很难。减多少?留多少?不是随意推算的,要制定参数,再利用公式计算。而一次就找到准确参数的可能性不大,需要反复尝试和探索。查生产数据,找参数,再查数据,再找参数,除了日常工作,我们每天都在查和找。

“这个数据好像不太合理呀?”“我也觉得这个有问题。”

大家要不断计算,反复推导,有时还要“Battle”一番。近十次测试后,我们为生产线匹配了合适的参数。但找到今年的参数,并不意味着这项任务就此结束。生产线每年都会更新,车型也不断变化,我们要结合生产线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参数,借此适配生产线。

“程序员”上线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储备状态,反映生产线波动情况,建立数据库,我们还开发了在制品数量模型与监控分析模型。开发模型需要编程技术,但大家都不是IT专业出身,只能从零学起。白天,我们都有其他工作要处理,学习时间只能安排在下班之后。当时,公司尚未组织系统培训,我们只能找资料自学,建立学习群,互相交流。同时,我们还调动其他生产基地和工厂的同事,向他们请教编程技术。

“听说你代码写得好,别谦虚,指导指导吧!”“不行,我们就得学,要不真做不了,快教教我们!”

就这样,那些编程技术过硬的同事开始给大家免费授课,手把手教我们可用代码。有时,还要开启“圈层”求学模式——通过朋友、朋友的朋友寻找“代码大佬”,请求指导。那段时间,白天我们是生产计划部门的成员,晚上就要变身“夜校”程序员,通过找资料、“磕”代码充实夜生活。

黑眼圈和咖啡是我们的标配,日渐后退的发际线更是我们的勋章。经过一个多月的“秃头”式自学,大家建立了符合生产线特点的标准在制品数量模型与监控分析模型,这些模型能更清晰地体现生产线的储备情况,也让我们的生产管理和应对生产风险的能力得到提升。

2019年,经过在制品优化后,公司的资金流动情况得到改善。2019年年末,公司整个生产体系在制品储备优化了16%,降低在制品资金占用8000万元以上,有效提升了生产体系管理水平。未来,我们将联动五大生产基地共享人员经验及最佳生产案例,发挥各工厂带头作用,促进整个生产体系全方位、多维度进行生产改善。

为保证生产数据的实时传递,每天早上八点一刻,我们需要对内进行数据汇报,解释上一个工作日的生产情况。汇报人需要提前一小时到公司整理数据。一年365天,只要生产不停,就必须准时完成这项工作。从2015年至今,日复一日,千余场汇报,从未出现过差错。有时,这份报告可能来自节假日的酒店,或景区打卡地,甚至医院。总之,无论汇报人在哪儿,每天八点一刻,这份报告一定会按时出现在大家眼前。

有时,其他部门的同事会开玩笑,早上见到你们,不用看手表也知道几点,你们就像时钟一样精准。公司给予我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还有一群真诚的伙伴和炽热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