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究竟有什么不同?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而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和发展。二者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基础、实现社会理想的主体和途径、对待无产阶级的作用的态度、可行性与历史作用等均不同,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扬弃。

有一种理论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却无法实现。这种理论我们把它称为“空想”的理论。所谓“空想”,通俗地讲,就是不接地气,不切实际。空想社会主义便是这样一种理论。在19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人们对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理想社会的愿望也愈发强烈。但是这种理想社会却只能是一种幻想,因为它是不切实际的,这种理论本身也夹杂着唯心、不成熟和幻想的成分。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是一种空想?当然不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扬弃,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揭示的基础上的,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实践性的理论,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

空想社会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尚未进入成熟时期。1516年,托马斯·莫尔出版了《乌托邦》一书,他在该书中描摹了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在这里,不存在剥削和财产私有,人们按照计划从事生产劳动,没有城乡对立,也不需要货币和市场,人与人之间施行的是按劳分配。在《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所描摹的美好社会实际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雏形。在该书的影响下,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在狱中撰写了《太阳城》,于1623年出版,进一步描述了一个人人平等、财产共有的理想社会。进入18世纪,法国的马布利、摩莱里分别撰写了《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和《自然法典》两部著作,以法律条文的方式阐明了理想社会的纲领。到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已经十分残酷,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强烈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提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的观点。这些观点将空想社会主义推向高峰,并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从16世纪到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基督教的公平、平等观念到抽象的自然法再到比较科学的历史观的过程。无论处于哪种阶段,空想社会主义都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都描摹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如公有制替代私有制、没有阶级对立、没有剥削压迫、人人自由平等、妇女解放、国家消亡等。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渊源,但其却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和空想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大都相信英雄史观,把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想建立在“永恒正义”“永恒真理”的原则之上,将理想社会视为“天才人物”的发明创造,并且从主观意志出发为理想社会制定了一个极其细致的蓝图。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并没有发现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将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建立在“绝对真理”“理性”的基础之上。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未发现实现社会主义的科学路径,将社会主义的实现寄托于资本家的良心发现,主张以改良和示范的方式构建理想社会。

第四,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发现人民群众的力量,将无产阶级当作需要别人去解救的阶级,并不认为无产阶级就是自己解放自己的真正力量。

恩格斯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反杜林论》)空想社会主义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发达、资产阶级的内部矛盾不尖锐的时期产生的,因此具有不成熟性和空想性。

二、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革命性超越

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愈发不可调和,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相继问世。这就为空想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随之诞生。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两大理论基础,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正式诞生。历史唯物主义提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空想社会主义走向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运行的逻辑及其历史的局限。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此外,它还深刻地指出了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创造了直接的理论依据。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从16世纪到19世纪,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还不够成熟,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矛盾还不够激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具有极强的空想性和不成熟性。进入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矛盾极度激化,无产阶级已经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个时候产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认识和对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的理论。

第二,具有的理论基础不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因此,它既不能同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划清界限,也不能对社会历史作出正确的说明。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之上的,主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科学地说明了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直到最后必然灭亡,走向共产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

第三,实现社会理想的主体及途径不同。在实现主体上,空想社会主义者幻想着能够依靠资产阶级的力量建立一个理想王国;科学社会主义者主张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途径上,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自身的目的,对阶级斗争和阶级暴力持反对态度;而科学社会主义者主张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第四,对待无产阶级的作用的态度不同。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眼里,无产阶级是被残酷剥削的群体,但是他们却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任何的历史主动性,看不到他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由此,空想社会主义者未找到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资本家的“良心发现”。相反,科学社会主义者发现了无产阶级才是真正的革命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人类走向解放,构建一个现实的理想社会。

第五,二者的可行性不同。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会被称为“空想”,一方面是因为它脱离现实,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时候,没有找到实现的现实路径,最终只能沦为空想。而科学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的状况下诞生的,是以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理论基础的,因此它找到了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路径,具有极强的可行性、现实性和实践性。

第六,二者的历史作用不同。空想社会主义的提出为当时的无产阶级争取自己利益起到过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鼓舞他们为建立理想社会而奋斗。与此同时,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但是,由于其空想的性质,对变革社会现实并不具备实际的指导作用。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实践的产物,也是无产阶级实践的理论指南,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性实践起到了理论引领作用。

【知识链接】太阳城

《太阳城》一书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一个热那亚航海家在旅途中偶尔到达的不为人知的理想国——太阳城的故事。在太阳城里每个公民都是社会的公仆,艺术、劳动、工作由全体公民分担。工作是根据每个人的爱好进行分配的,因此工作起来心情舒畅,认真负责。每个公民都为社会进行生产,产品交公共仓库,成为公共财产。生产都由专业人员照管,使它符合社会的需要。农活采取义务劳动的形式,人人必须出城到农村完成指定的工作。妇女同男人一样参加劳动,但要担负轻些的、无碍她们健康的工作。每位公民每天劳动4小时,其余时间从事科研和体育活动。任何劳动都受到尊重,最受尊重的则是技术和艺术高超的人。每个公民从社会取得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品的分配要受到当地的严格监督。在太阳城里没有交换。发行货币只是为了对外贸易。全体公民都住在公共住宅里,6个月轮换一次,在公共食堂吃饭。太阳城里没有家庭,两性关系根据社会利益进行调节。儿童都要接受社会教育。

【延伸阅读】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深度思考】

1.空想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什么样的思想资源?

2.谈一谈你对恩格斯这段话的理解:“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