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于远超出访邻国印度行 江一梅随团向往泰姬陵

(当代长篇章回小说)

《戴翡翠翎管的男人——京城新闻圈风云录(第二部)》

作者:顾雪林

第80回:

于远超出访邻国印度行

江一梅随团向往泰姬陵

这年7月底,于远超率新闻代表团访问印度,江一梅是随团成员之一。

于远超听过一首印度歌曲,叫《德里之歌》,他记得歌中有一句是:“啊,德里,德里。”演唱者将这句反复吟唱,既热烈,又豪放动人,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忘怀。从此,于远超在心里牢牢记住了印度的这一历史名城——德里。

于远超和江一梅随新闻代表团访问印度的第一站,是印度首都新德里。出发前,江一梅在《世界地图》的挂图上查到了新德里,它标注在德里下方的括号里,当时,她和于远超都想当然地认为:新德里就是德里。

当时,BJ没有直航新德里的班机,于远超一行先乘泰航班机至曼谷,然后换乘印航班机飞往新德里。

于远超在访印前做了一些功课,书中介绍: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4000年,而印度是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于远超和江一梅的想象中,印度新德里应当是一个遍地古迹的城市。

新闻代表团与当地时间凌晨2点多飞抵新德里。在去宾馆的路上,江一梅迫不及待地向车窗外张望,想先一睹古迹为快。但汽车仿佛驶进了一个幽静的大森林,除了参天的巨树以外,什么也看不见。汽车驶进了宾馆,他们仍没有走出“大森林”。

其实,就是走出“大森林”,他们也看不到古迹。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新德里几乎没有古迹。据随团的印度翻译介绍,新德里兴建于1911年,1929年建成,从931年起成为首府,1947年印度独立后成为首都。

新德里以姆拉斯广场为中心,城市街道呈辐射状、蛛网式地伸向四面八方。市中心耸立着大圆盘式的国会大厦,四周绕以白色大理石圆柱,是典型的中亚细亚式的建筑,但屋檐和柱头的雕饰又全部为印度的工艺艺术。总统府的屋顶,是一个带有莫卧儿王朝建筑风格的半球型结构。总统府门前有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直通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修建的印度门。柏油马路两旁的绿化带宽达几百米,巨大的菩提树下绿草如茵。江一梅看到,在菩提树下的石凳上,印度的年轻恋人相依偎在一起谈情说爱,还时不时地向着正在拍摄他们的于远超投来迷人的微笑。印度耍蛇人邀请于远超和江一梅看耍蛇,一次只收他们1美元。

于远超一边拍照,一边对江一梅说:“新德里不等于德里,准确地讲它只是德里的一部分;德里的另一部分,是新德里以北5英里处的老德里,新老德里之间隔着一座德里门。老德里是印度有名的古都。据传说,公元前约1400年(大约是我国的商朝时期),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般度族英雄们曾在此建都,取名‘因陀罗普拉斯特’,即‘因陀罗神(雷神)之住所’。在此后,这里曾先后出现过7座德里城。公元前一世纪,印度王公拉贾·迪里重建此城,德里因此而得名。公元1648年,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曾把德里改名为沙贾汗纳巴德。”

江一梅一脸羡慕地望着于远超说:“嗬,你还把这段知识,背得滚瓜烂熟。”

于远超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嗨,我也是在家里做了功课,现学现卖呗。”

江一梅说:“听你这么一说,我好想马上去老德里采访。”

于远超一笑说:“明天早晨,咱们就去老德里。”

这一夜,于远超和江一梅都没有睡踏实,满脑子都是印度老德里。

第二天一早,于远超一行人就驱车前往印度老德里。

老德里最著名的建筑是红堡。红堡在印度的地位,相当于BJ的故宫,是印度古代皇室的居住地,为印度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

当于远超一行来到老德里东北部的亚穆纳河畔,规模宏大的红堡,一下子映入大家的眼帘。红堡全部用红色沙石砌成,形似城堡,故得名。红堡三面靠陆,一面环水,整座城堡呈不规则八角形。走进红堡的正门,里面是一条近百米的拱廊街。如今,拱廊街的两旁已经被辟为商业区,卖珠宝首饰、铜器、石雕的小铺一家挨着一家,叫卖声起此彼伏,游客们都喜欢在这里买几件印度风格的工艺品。

江一梅看中了一个汉白玉雕刻的泰姬陵模型,经过和印度柜员的一番讨价还价,花了80美元,买了一座。

于远超看着江一梅买的泰姬陵模型说:“嗯,工艺还不错。你知道吗,按着日程,咱们今天下午去参观泰姬陵。泰姬”二字,本为皇冠、冠冕之意。莫卧儿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与皇后泰姬伉俪情深,形影不离,不料皇后却在1631年意外死去。为了纪念泰姬,沙·贾汗聘用了伊斯兰世界以及印度本土的设计师和工匠,动用了一千多头大象运送珍贵的建材物资,在德里亚穆纳河南岸营造了这座堪称全世界最美丽的陵墓,确实不负‘宫殿冠冕’之誉。”

江一梅一边听于远超介绍,一边仔细欣赏着手中的泰姬陵模型,她微笑着说:“远超,你讲的泰姬陵的故事非常感人!”

于远超听后接着说:“我来印度之前,做了一些功课。据相关书中介绍:莫卧儿王朝对应我国明朝嘉靖5年至清代咸丰7年,是印度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的印度,以婆罗门教、印度教为根基。莫卧儿王朝则是植根于伊斯兰文化系统的。巴布尔于1526年开始入侵印度,次年宣布为印度斯坦皇帝,标志着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开始。接着,经过胡马雍、阿克巴、贾汗吉尔的努力经营。至第五代皇帝沙·贾汗时期,莫卧儿帝国的国势日盛,趋于巅峰状态,文化艺术也随之进入了新的阶段,伊斯兰文化顺势凌驾于本土文化之上,成为当时印度文化的主流。泰姬陵是莫卧儿伊斯兰文化绽放出来的最娇艳的花朵,是莫卧儿建筑最耀眼的明珠,也是伊斯兰文化和波斯建筑在印度诞生的宁馨儿。”

江一梅微笑着说:“泰姬陵真漂亮,很想马上去一睹它的光彩。”

(泰姬陵的整体造型、花草纹饰、镶嵌透雕,从高台基座到穹顶刺空都是典型的伊斯兰特色,也有部分细节稍稍显露了印度教艺术的痕迹。

泰姬逝于1631年。

次年,泰姬陵开始建造,至1653年完工,前后历时22年,相传每天动用超过2万名民工,耗资超过4000万卢比,这是只有太平盛世才有可能完成的宏大工程。

泰姬陵占地17万平方米,长576米,宽293米,整个陵墓是长方形平面的大花园,四周环绕着红砂岩围墙。

正门是一座大型门楼宫殿,门窗用黑白二色的大理石镶嵌而成,楼顶四角各建一座圆顶伞亭。

门殿之外是宽161米,进深约123米的前庭,两侧各有两个较小的院落,由牌楼殿对面的门进入前庭。

穿过牌楼门殿,就进入了中庭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大草地,宽293米,深297米。

一条用红石铺成的墓道通往远处的泰姬陵方形基座,墓道中间用白色大理石砌出狭长的水池,与横向的水渠交叉成一个巨大的十字形把整片花园划分成四个相等的正方形。

远处的陵墓建筑位于陵区的最底端,由中间的陵墓主体、东西两侧的清真寺构成。

附属建筑用红砂岩建成,与中间的白色陵寝用长方形水池隔开。

陵寝内部亦呈八角形,共分5间墓室,中间主室通过辐射状的走廊与4间小室连通。石壁上满饰珠宝镶嵌的花卉图案,光线透过大理石雕花窗洒落下来,气氛幽谧宁静。

中央墓室内,历时十年之久才雕成的白色大理石透雕屏风排成八角形结构,虚拟出亡灵的天堂。内置两座大理石石棺,上面饰有彩色的宝石花。

正中的石棺略小,为泰姬.玛哈尔,偏左的稍大,为沙贾汗。

他们的遗骸实际上深埋在这两具石棺正下方深处,盛放在地下墓穴的石棺中。

回到牌楼门殿。

从这里远远望去,只见青草如茵,绿树扶风,中间十字形水渠中有潺潺流水和喷泉。

远处的白色穹顶映衬着蓝天白云,倒映在水池里粼粼波动,犹如洁白的睡莲,天光水色,交相辉映,洋溢着明净祥和、简洁典雅的气息,的确不负“大理石之梦”“写在云际的诗篇”的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