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绘画之父乔托——《基督下十字架》
作为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乔托首先在13世纪末吹响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号角。
这幅绘于阿雷纳礼拜堂北墙上的壁画,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绘画传统,他的作品突破了拜占庭时期注重线条的绘画风格,是一位具有革命性的艺术家,被尊称为现代绘画的奠基人。
1280年,佛罗伦萨著名的画家契马布埃正行走在佛罗伦萨郊外的一条小路上。当他走过一个叫邦杜内的小村庄时,一幅画在村边石头上的山羊吸引住了他的目光。画中的山羊神态生动、构图奇特,尽管技巧稚拙,但依然展现了作者的创造才华。契马布埃不由地停下脚步,向村人打听,是哪位画家在此着笔留作。村人莞尔一笑,说:“哪是什么画家,是村中的一位放羊孩子的信手涂鸦。”契马布埃大吃一惊,一路打听着找到这个孩子的父亲,并要收这个孩子为徒。
这个孩子就是日后被艺术界称为“西洋绘画之父”的乔托·迪·邦登。
有关乔托儿童时期的相关史料寥寥无几,人们只知道乔托大约生于1266年到1268年之间,其父是一位农夫,并在契马布埃的画坊中学习多年。佛罗伦萨东南80英里的小城阿西西,是圣徒方济各的故乡,在圣方济各教堂的墙壁上,留下了乔托最早的、保留至今的伟大画作,据推测,这是13世纪末期的作品。其中一幅名为《圣方济各与贫穷的婚礼》,描绘的是基督站在圣方济各与一位衣着褴褛的姑娘中间,正在为他们交换戒指,其寓意是弘扬圣方济各不慕财富的精神。这幅作品极富深邃的感染力,技巧上突破了中世纪传统的艺术画风,使年轻的乔托声名远播。
意大利的许多城市开始邀请乔托作画,乔托在许多教堂留下了镶嵌画、湿壁画,他的经济收入也日益增多。教皇本尼秋克特十一世听到人们对年轻的乔托评价甚高,也想请乔托为之作画,教皇派人去打探乔托的才能是否名至实归。乔托见到教皇的人,丝毫没有卑微之态,无言地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后,起身离去。当使者回复教皇时,教皇由衷地道:“圆满、完整,是艺术的至高境界。”
1305年,乔托受一位富商之邀来到了帕多瓦,为一座礼拜堂绘制壁画。在帕多瓦的数年间,乔托创制了《基督下十字架》、《金门相逢》、《犹大之吻》等流芳百世的杰作,迎来了他艺术生涯的辉煌时刻。乔托在画中,摆脱了中世纪传统的宗教题材的冷峻与漠然,赋予了圣母玛利亚和基督以人间的母子之爱,颂扬了人间的欢乐和智慧,肯定了信仰与爱的无穷力量。
1334年4月,乔托收到了家乡佛罗伦萨的信,信中邀请他担任城市建筑师,主理大教堂钟楼的设计建造工作。文中极具褒扬之词:“世界上没有人比您更合适于这项工作……因为您的存在,人们得以智慧与学识的熏陶,因为您,佛伦罗萨城无比光彩与自豪。”乔托深为家乡的热诚所感动,他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大教堂钟楼原设计为84米高,但乔托并没有看到它竣工的那个时刻,当这座钟楼建造完第一层时,乔托因病去世,这一年是1337年1月18日。
佛罗伦萨人极为悲痛,为乔托举行了市丧,遗体葬在了大教堂。这是当时的画家能享有的史无前例的荣耀,也是民众对乔托的至高敬意和缅怀。
宗教题材一向是许多画家乐意着笔的选择,只不过乔托在《基督下十字架》中,把这个故事改造成了一出极具凡间情感的动人“戏剧”。巨大的画幅情节充实,前来哀悼的圣徒们神情深切,姿态各异。高大肃穆的圣母玛利亚把基督搂在怀中,凝视的目光中流露着悲伤与痛楚。新约圣经的玛利亚虔诚地托着基督的双脚,透过迷离的泪水心痛地注视着基督伤口。圣徒约翰张开臂膀,仿佛要拥住升入天堂的基督。十字架下的女人们默默地流着泪水,表达着心中的伤悲。天使们无法在这块浸透着鲜血的土地上驻足,盘旋在空中,翻飞着、哭喊着发泄心中的悲痛。
荒凉孤寂的背景中,一棵老树孤零零地站在倾斜的岩石上,喻示着死亡的恐怖,凸显着命运的无法逃避。而黯淡天空透射出的一线光明,表现了乔托的坚定信念——基督终将复活,这种信念,也从圣母非同寻常的镇定中予以深刻表现。这幅作品恰如其分的色彩和形象是如此的清晰、坚实、完整和直接,让观者在这个悲伤的场景中,洞悉了基督复活的神秘未来。正如另一位伟大画家马蒂斯所言:“我们不必了解《福音》故事就可以领悟乔托的用意——画面本身已经涵盖了一切。”
在画技上,乔托将拜占庭僵化的风格进一步柔和,使描绘的人像更具逼真感与立体感,画面传达出的人类情感使作品更具生命力与说服力,丰富的人物表情和微妙的肢体语言进一步缩短了画面与现实的距离。在这之前从没有一位画家有过这样的表现手法,从没人像乔托一样,能承担起向自然主义大胆迈进的使命与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乔托不仅不负“意大利绘画界头号人物”的桂冠,也堪当全欧洲绘画创始人的美誉。
达·芬奇曾这样褒扬乔托:“他不仅超越时代,甚至凌驾于其他若干世纪的巨匠之上。”有人把《基督下十字架》誉为名垂千古的杰作,并这样赞美乔托:“他将希腊风格绘画艺术转变为拉丁风格,并加以现代化。”的确,站在《基督下十字架》面前,所有的观者都会被画面所展现出的强烈情感所震撼,都会为乔托的杰出才华所折服。
乔托史无前例地把人类的悲伤与情感融汇在了作品中。他摆脱了传统宗教题材作品的那种冷酷与非人间感情的冰冷,着力刻画人物的激情与人类的关怀,在这一点上,他的作品具有了革命性。此画作使乔托“西洋绘画之父”的地位固若金汤。
2.文艺复兴的先驱马萨乔——《逐出伊甸园》
继乔托(1337年逝世)之后的伟大的意大利画家直到1401年才诞生,也就是说,直到乔托去世近一个世纪之后,佛罗伦萨画家马萨乔(1401—1428年)的诞生,才奇迹般地迎来了绘画艺术的第二个春天,他是文艺复兴绘画革新的奠基人。
达·芬奇曾经说过:“马萨乔是我最为敬重的老师。”其实,不仅是达·芬奇,几乎所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都对马萨乔推崇备至,并深受其影响。
1401年12月21日,在意大利小城圣乔瓦尼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画家马萨乔。马萨乔的祖父是个技艺高超的木器工匠,父亲读书很多,是位公证人,家境殷实。他原名叫托马索·迪·萨·乔凡·迪·莫内,因为他从小不修边幅,惰于修饰衣着外表,便被人起了绰号“马萨乔”,即懒惰的意思。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画已无从考证,只知道当时乔托的绘画风格很流行,马萨乔肯定受此影响。
有记载显示,1422年,马萨乔加入了圣路加画家公会,这表明21岁的马萨乔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绘画水平。1426年,他接到了比萨的订单,为一家圣母教堂做壁画。他非常认真地完成了多翼式祭坛画,并得到了好评。25岁时,马萨乔创作了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的《圣母子》,画面富有写实性,人体姿态端庄典雅,手法简洁,色彩凝重,结构匀称,光线应用娴熟奇特,体现了他严谨的艺术风格,与当时流行的哥特式风格大相径庭,有推陈出新、独辟蹊径的承前启后之意义。
从1425年底到他去世的1428年,马萨乔为佛罗伦萨圣母堂绘制了《三位一体》湿壁画,并为加尔默罗圣母会教堂创作了一系列湿壁画。其中,《逐出伊甸园》便是系列湿壁画中最负盛名的一幅,画面的明暗运用得心应手,人物造型真实可信,用脚掌平踏大地的形式冲破了当时人物形象用脚尖点地的传统。
1428年,年仅27岁的马萨乔英年早逝,他的死应该是意大利乃至世界美术史中的一大憾事,有人怀着缅怀的心绪,对他过早去世做了各种一厢情愿的推测。有的说是黑死病夺走了他的生命;有的说他是才华出众而遭人妒忌毒杀;也有人说他是在赴罗马的路上被人谋财害命。无论马萨乔因何而死,都会令全世界热爱美术的人无比悲痛。
《逐出伊甸园》是一幅名垂史册的杰作,是令后人无法超越的巅峰。这个取材于《圣经·旧约》的画面,因作者的高超技艺而具有了异常的真实性。
马萨乔生活在宗教氛围十分浓厚的时代,他大胆、崭新地把夏娃、亚当描绘成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形象,这不能不称为一个奇迹。亚当双手掩住面孔,微弓的背透射出他的无比悔恨与痛楚,身材健美壮硕,有现实中凡人的逼真。夏娃初次意识到赤裸的羞愧,用手掩住身体,面孔因哭泣而痛苦地扭曲着,在触目惊心之余使人不由心生怜悯。
《逐出伊甸园》把立体造型在平面上表现得坚实有力,作品扬弃了哥特式画风,不追求色彩的优美与纤细,专一地描绘威武与雄壮,不设置多余的元素,每一次笔触都直击主题的核心。
站在《逐出伊甸园》画前,不论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还是普通观者,均会尊称马萨乔为“文艺复兴之父”。
准确的形体,逼真的神态,犹如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痛苦悔恨的表情栩栩如生。但作者显然没有让“人类的祖先”走向绝望,从亚当、夏娃坚定的步伐中,从他们洋溢着活力的健美肉体上,让人感到生命的神圣与力量。
3.文艺复兴的舵手达·芬奇——《吉内弗拉·德·本齐》
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横空出世,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发展到了巅峰。人们都知道《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是“三杰”之一的达·芬奇的代表作,之所以推荐《吉内弗拉·德·本齐》,是想让大家知道达·芬奇的每一幅画作都是令人叹服的、难以超越的艺术巅峰。这幅绝妙的人物肖像极具魅力,被称为“精美的造物”,其构图、润笔、用色均显现了达·芬奇臻于传神的境界。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西部的一片平缓的丘陵上,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小镇,这个名叫芬奇的小镇后来成了一座全欧洲人人尽知的地方,原因是这里诞生了一位世界画坛的巨匠——列奥纳多·达·芬奇。
达·芬奇生于1452年4月15日,他的母亲是一位容貌俊美的农村姑娘,父亲是小镇上的公证人,父母两人并没有结婚,达·芬奇应该是一个私生子。父亲后来与另一位女子建立家庭后,达·芬奇生活在了父亲与继母的身边。如此的生活环境使达·芬奇的少年时期充满了坎坷,在家中他从不敢大声讲活,从不敢在继母面前向父亲提任何要求。当父亲送他进入学校读书时,他的衣着总是伙伴中最破旧的。
达·芬奇继承了母亲清秀的容貌,他身材高大,面目英俊,但由于他不善言辞,性格内向,所以,在学校他并没有什么好朋友。这也使得他有了更多的时间看书、绘画。在他15岁那年,父亲发现了达·芬奇的绘画天赋,把他送到了佛罗伦萨的著名艺术家维罗齐奥的画室学习。
应该说维罗齐奥是达·芬奇的艺术启蒙人,在维罗齐奥的画室,达·芬奇首先从画蛋开始,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绘画教育。维罗齐奥非常喜欢这位英俊的小伙子,达·芬奇对艺术的痴迷与执著更令老师觉得他能成大器,维罗齐奥在达·芬奇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以致别的学生心生嫉妒,传言维罗齐奥和达·芬奇是一对同性恋。
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第一幅完整画作《圣告图》,接着,《吉内弗拉·德·本齐》也诞生了。这幅女子肖像画在画坛引起了轰动,画面运用了“晕涂法”的绘画技巧,展示了大师级的精湛水平。这幅画也被人们视为无法临摹的精典,被称为“精美的造物”。
达·芬奇曾说:“超不过师傅的徒弟是最可悲的。”在他20岁那年,他的绘画技艺已经具备了大师级的水平,他的老师也由衷地说达·芬奇已经超越了自己。1482年,达·芬奇的名字已经逐渐被佛罗伦萨以外的人所热悉,这一年他接受了米兰公国统治者的邀请去了米兰。
在米兰的近20年时间里,达·芬奇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宫廷画作,而且还游刃有余地绘制了不少的军事武器的样图,并且为米兰宫廷的宴会设计过多种艺术演出,展示了他多方面的能力和艺术修为。
还从来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达·芬奇那样,无愧于“天才”的称号,他的博学与各种天赋令人羡慕不已。他拥有一个健壮的体魄,拥有一副美妙的歌喉,他的数学知识不逊于专业人士,他的军事理论博大精深,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绘画水平已臻他人难以企及的巅峰。
但是,他的一生留下的作品很少,还不及10幅,这除了因为他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外,还与他从不能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的习惯有关。在米兰的20年间,他雕塑、绘图、玩乐、设计武器,用去了他不少的精力,令后人宽慰的是,他创作了感恩圣母堂的传世壁画《最后的晚餐》。尽管此画现已剥落损坏严重,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在世界美术史的重要地位,也难以估量它那极高的艺术价值。
才华横溢的达·芬奇赢得了意大利教皇勒斯二世的青睐与推崇,达·芬奇也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整地多创作出一些作品。但是由于达·芬奇的名气太大了,一般的人已经不敢委托他再画一些普通的画作了。1516年,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邀请达·芬奇前往法国,达·芬奇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并在法国宫廷度过了自己的最后时光。1519年5月2日,达·芬奇带着人们对他的无比尊敬,离开了人世。
《吉内弗拉·德·本齐》这幅作品中的主人公既没有《蒙娜丽莎》的神秘,也没表现出《切奇莉娅》的温柔,但此画的女主人公却散发出了一股慑人心魄的优雅、高贵与端庄。女主角的目光柔美而略显忧郁,唇角的曲线仿佛倾诉着不悦的信息,而她细密卷曲的发丝与微扬的头颅,无不显现出骄傲和尊贵。远景中含烟的池水,幽暗的树木,水中的倒影,围绕、映衬着这位女神般的女子。女子的肌肤在作者看来是那么的完美,他把女子的肌肤处理得非常平滑,几乎不见笔角的痕迹。作者笔笔相融,天衣无缝。薄如蝉翼的胸衣轮廓隐约可见,如果不是金色胸针将衣角别在一起,观者恐怕都难以注意到这一袭轻纱。
作者对画中女子的面部描绘更是精美绝伦。粉红色的面颊细腻而有分寸,她轻垂的眼睑下有一抹淡淡的投影,几乎没有反光的双眸,宛如挡住了现实与她的交流,尤其是她微斜的眼神,使她漫无目标的神情更加明显。淡雅、从容、不屑,这好像都在告诉着人们,这是一位不染凡尘的天国仙子,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庄严之神。
和雕塑般结实的妇人相比,达·芬奇用“晕涂法”把画中的树木表现得细腻、轻巧,造成了虚幻般的意境。特别是那被处理成针尖状的枝叶,也在迎合着女主角个性鲜明的主题。
有人称赞是达·芬奇的画笔,令“她(画中的吉内弗拉)的美德使她的美貌生辉”。的确,站在这幅画前,映入眼帘的是这位妇人的美丽容颜,而震撼我们心灵的、令我们无限倾慕的则是她内心深处的美德——富于思想、优雅、高贵和脱俗。
人们用“文艺复兴的巨人”、“全能天才”、“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家”等诸多赞誉高度评价着达·芬奇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这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因为是他把绘画的写实主义推上了新的高峰,是他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一起奏响了文艺复兴的凯歌。
4.艺术之神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
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举世无双的巨擘米开朗基罗是人类美术史上的艺术之神,他的任何一件作品都是后人无法跨越的巅峰,任何语言都不足以描述他的旷世才华。《最后的审判》是天顶画的杰作,描绘的是世界末日来临的情景。上帝之子耶稣在圣子、圣母的簇拥下,庄严而神圣,主持着对人类善恶奖惩的判决。画面中的人物300多位,均富于个性和表现力,尤其是耶稣威严的内在被外现得淋漓尽致。保罗三世在看到这幅作品时曾叹道:“全罗马,不,应该说全世界的人都会以赞颂来迎接这件伟大作品的诞生。”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美术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诗篇,一位位艺术大师们宛如夜空中光芒四射的繁星,把那个时代点缀得分外妖娆。而这其中最明亮、最光辉的巨星,当是雕刻家、画家、建筑学家、诗人米开朗基罗。他在7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整个人类留下了一大笔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并对后世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475年3月6日,佛罗伦萨的小镇卡普雷斯诞生了一位影响历史的大人物——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博纳罗蒂家族在百余年内为佛罗伦萨贡献了多位高级政府官员,到了米开朗基罗的父亲这一代家境已经没落,父亲仅是一位低级行政官员,微薄的收入仅够维持妻儿的基本生活需要。从小就喜欢艺术的米开朗基罗从14岁起,在美第奇艺校学习绘画,并创作了浮雕《大笑的半羊神像》。稚气未脱的小孩子居然能创作出如此水平的作品,令当时的佛罗伦萨权力家族——美第奇家族大为吃惊,罗伦佐·美第奇把这位天才少年接到宅邸,对他倍加宠爱。
佛罗伦萨政局的动荡不利于创作,已经小有名气的米开朗基罗于1496年去了罗马。在罗马的日子是他远播英名的起点,1498年他创作的《哀悼基督》表现了他对人文主义信仰的坚定信心。画面英雄形象的完整、纪念碑般的艺术语言、古罗马式优雅明晰的风格及圣母玛利亚悲恸的表情,均展示了米开朗基罗高深的艺术才华。作品赢得了所有观者的赞赏,23岁的他也因此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大师地位。1501年返回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已不可与离开时同日而语,政府热诚邀请他为教堂雕塑。1504年,《大卫》诞生于世。雕像高550厘米,表现了大卫勇敢不屈、夺取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大卫》面世的那一天,成了佛罗伦萨人的节日,人们站在雕像前,无不深深叹服。米开朗基罗在家乡人心中,成了大卫一般的英雄。当人们问起他是如何把作品雕刻得如此完美时,他笑了:“我的乳母是一位石匠的妻子,我在吸吮乳汁时就把凿子和锤子一同吞进了肚子。”这当然是大师幽默的玩笑,他的成功除了过人的天赋之外,他为艺术付出的辛劳也是过人的,这一点,从他的作品《摩西》中那丝缕分明的胡须中,便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
米开朗基罗的绘画与他的雕塑一样的出神入化,惊天骇地。1508年,他接受了尤里乌斯二世的盛邀,为西斯廷教堂制作天顶画。绘画总面积超过了600平方米,其中有《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伊甸园》等,描绘人物几百个,耗时四年方完成。为了节省上下梯子的时间,米开朗基罗站在18米高的架子上,仰面向上,极为辛苦,吃、喝也不肯下来。画作赞颂了人类的创造威力和不畏困苦的坚毅精神。当这幅杰作面世时,它的美轮美奂,它的气势磅礴,让所有的观者难以用语言来颂扬年轻的米开朗基罗,人们索性把他称为“艺术之神”。
建筑学同样是米开朗基罗驾轻就熟的领域。1516年,他受教皇利奥十世的委托,规划设计圣罗伦佐教堂。后来,又先后设计并兴建了图书馆等大型建筑。人们把这些建筑物视为最优秀的建筑之一。1536年,已经61岁的米开朗基罗仍孜孜不倦地续写着艺术的传奇,他又承接了西斯廷教堂壁画的工作。又是5年——近2000个日夜的艰辛劳动,在近200平方米的墙壁上,300余个栩栩如生的、犹如雕塑般的人物形象横空出世。画作的壮观惊天动地,人们无法表达对他的敬意,只能说这是“上帝的杰作”。
这位伟大的“艺术之神”在88岁时去世,佛罗伦萨民众为他举行了葬礼。在半年后,80位艺术家与政府官员又举行了盛大的纪念礼拜,以寄托对这位巨擘的哀思。
《最后的审判》是一幅当时号称世界之最的巨大湿壁画,并被誉为同类题材中最惊世骇俗的、永载史册的杰作。
画面中的基督充满力量与庄严,端坐在审判席上,高扬起右臂,像雷神一样对世界上现存的罪恶发出诅咒,左臂轻缓地平放在胸前,欢迎着受祝福而上天国的人们。圣人们义愤填膺,提着他们殉教的刑具,要求对罪人施加惩罚,面目狰狞的守卫壮硕武猛,正在把罪人赶往地狱深渊。在这个体现世界毁灭的场景中,升入天堂和堕入地狱的人们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的创作宗旨。同时,作品又充满了悲剧与绝望的情绪,这一情感色彩让作品更具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画作完成时,有一位司礼大臣对画面上的裸体大加指责,作者毫不客气地把大臣的形象画入了被打入地狱的罪人之中。尽管后来教皇下令让一位画家为一些形体加上遮羞布,但仍无法遮住画面迸射出的光彩,而这位画家也成了后世千夫所指的“罪人”。
《最后的审判》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乐观精神,表达了人及人的精神美、躯体美、不屈不挠的战争精神及扬善惩恶的高尚品格,这才是作品得以永恒的基本原因。
5.描绘圣母之美的拉斐尔——《雅典学派》
《雅典学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三大巨匠之一拉斐尔的代表作。画面以一座宏伟大厅为背景,中央拱门下站立着古希腊时代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正在交谈(或争论)。左右人群则由不同时代重要的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组成。人们汇集在一起探讨问题,表现了人类对知识、对理性的重视。画面气势磅礴,色彩凝练,构图匀称平衡,传神地再现了希腊人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在人们心中有着同样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最为伟大的巨匠。三杰之中,拉斐尔是罗马画派中最卓越的代表。
拉斐尔·圣齐奥于1483年4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小公国乌尔比诺,父亲是公爵府里的画师。经常出入宫廷的父亲温文尔雅,接人待物彬彬有礼,父亲的这种修养深深影响了拉斐尔,使他从小便颇具绅士风度。拉斐尔7岁时,已在父亲的指导下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不久父亲又送他到佩鲁吉诺的画室学习。不幸的是母亲与父亲三年内相继去世,让11岁的拉斐尔成了举目无亲的孤儿。公爵夫人叶利东维塔听闻此事后,很心疼清秀的拉斐尔,在生活上为他提供了帮助和庇护。
1500年,17岁的拉斐尔完成了一系列作品,如《骑士的梦》、《圣母的婚礼》、《三仙女》等,作品构图严谨清晰,技艺精致,风格优雅,获得了公众的赞扬,并拥有了“画师”的称号。当时的佛罗伦萨有如日中天的大师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为了拓宽艺术眼界,拉斐尔于1504年到了佛罗伦萨。在这段时间内,他一边学习大师们的作品,一边继续着自己的创作。他的一系列以圣母为题材的作品色彩明朗,人物恬静优美,构图具有纪念碑的风格。这个年轻俊朗的大男孩在佛罗伦萨赢得了成功。
1508年,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请拉斐尔到罗马,为梵蒂冈做装饰壁画。从此,拉斐尔一直在罗马生活。拉斐尔首先接受的工作是为签字大厅做装饰画,这是教皇签署各种诏令的地方。这个工作对25岁的拉斐尔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前他从未承接过如此重大的工作,也不曾亲自画过湿壁画,但他却令人惊异地完成了这项工作,而且作品完美到了他人难以比肩的境界。《雅典学派》是这组湿壁画中的一幅。接下来第二大厅、第三大厅的工作也完成得十分出色。
年轻的拉斐尔被巨大的荣誉所包围,人们把所有的赞颂慷慨地赋予了他。他的个性温和,相貌清秀,举止优雅,既不像达·芬奇的性格那么古怪孤僻,也不同于米开朗基罗的威严狂放,他在罗马宫廷和上流社会拥有许多朋友,朋友们也称赞他“热情而温和,富于才华而谦逊”。教皇利奥十世同样也非常喜欢这位青年,经常信赖地让他接手些重要工作,1517年,任命他为罗马文物的总监。
由于同时担负太多任务,包括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工程和许多绘画任务,拉斐尔过于操劳,于1520年4月6日去世,年仅37岁。拉斐尔的去世令罗马人异常哀痛,很长时间都难以接受这个“天嫉英才”的事实。
拉斐尔是个有丰富想象力和无限创造力的天才,他在一个个约定俗成的题材中变化万千,让陈旧的故事有了新鲜的生命。他的作品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和内在力量,有形象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他是西欧艺术史中当之无愧的标志性大师。
《雅典学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作品,26岁的拉斐尔把哲学理性与基督教思想连接在了这幅恢弘壮观的壁画中。
作品取材于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兴办雅典学院的逸事。在磅礴的如教堂式拱门的下边,学者们正在热烈讨论并深深思索着什么。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这两位古希腊先哲站在人群中央,在显要的位置上正为各自的哲学理念做阐述。手持地球仪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和手持天文仪的预言学家也在对星空的问题进行交流,还有数学家和音乐家、艺术家们也都在画面中栩栩如生,象征着科学与哲学、艺术与哲学的水乳交融。两尊石雕像阿波罗和雅典娜站在人群之巅,仿佛正在庇护着追求真理的人类。这史诗般的画面使那些伟大的先哲们永生在了历史的长河。
画面人物众多,但中心突出,统一和谐,节奏分明。建筑物与人物完美地共处于同一画面,人物犹如韵律般组织而列,与建筑的韵律呼应衔接,拱门令画面具有了多层次、更开阔的空间感和纵深感。古希腊文明与当代文明、哲学与基督教思想在拱门下和睦共处,交映生辉。
有评论家说,达·芬奇的作品精深而凝重,米开朗基罗力度强劲,拉斐尔则呈现了明朗的人性威严,三位巨匠的艺术风格不同、性格特征不同、人生旅途迥异,相同的是他们都用作品谱写了人类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乐章,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6.威尼斯绘画之父贝利尼——《牧场圣母》
贝利尼是15世纪威尼斯画派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至少14幅圣母子的画作,《牧场圣母》堪为其中最为杰出的一幅。画面采用金字塔形构图,圣母子神态安详,形体稳重端庄,中远景风光欢快明朗,而画中几个象征死亡的符号,也赋予了作品深刻的主题,引发观者思考。
“见多识广”这句话在世界上许多著名画家身上得到了验证,画坛巨匠们几乎都在罗马、巴黎、伦敦等地接受过艺术氛围的淘洗。但有一位大师是个例外,这就是威尼斯画家贝利尼,他一生从未踏出过威尼斯一步。
乔凡尼·贝利尼于1430年出生于水城威尼斯,父亲是一家生意兴隆的画坊的主人。有关贝利尼少年时期的学习资料已难以查寻,但有一点可以推断,他接触并学习过绘画。让我们对贝利尼逐渐熟悉起来的是他署名的画作。他从青年时期,便以画“圣母子”而蜚声威尼斯,常被当地的教堂聘请为教堂画宗教画,并获得了好评。像他1470年左右创作的《圣母加冕图》就是为佩沙洛的圣法兰契斯教会所绘。
我们甚至不了解贝利尼的家庭情况,他是否娶过两位妻子,是否有两个儿子?这些问题是美术史学家们仍在探讨的谜团。另一位伟大的画师丢勒曾在威尼斯得到过贝利尼的热情真诚的礼遇,从丢勒文章中对贝利尼的赞誉,我们了解到贝利尼“性情温和,谦逊有礼”。
当时的曼多侯爵贡萨格二世的王妃,曾费尽心血地求购贝利尼的画作,这也说明当时的贝利尼尽管没有离开过威尼斯,但他的艺术水平已经得到了国外人士的极大关注。
贝利尼的一生至少创作过14幅“圣母子”画作。《牧场圣母》是他70多岁时的作品。这时的贝利尼,其艺术水平已臻完美,其作品技艺老辣,内容深邃,是公推的“圣母子”画作中的精品。贝利尼在威尼斯极有威望,1516年11月贝利尼去世后,威尼斯著名的圣保罗教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也许我们对贝利尼的人生经历知之甚少,但他的画作却隽永绵长,为世界画坛增色添彩。
圣母玛利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常见题材,几乎没有一位艺术家不曾涉足。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每一个画家都有母亲,每个人的心灵都会深受这一事实的影响。探索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特征,对艺术家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但却没有谁比贝利尼对这一基本命题更加敏感,他的每一幅圣母像都透射出令人屏息的审美情趣及精神力量。对母性和童年的含义,贝利尼有着淳朴和本真的深刻理解。所以他的“圣母子”画是此类题材中最受推崇的。
《牧场圣母》中的圣母端庄雍容,圣婴恬静安详,远方景色明朗清晰,观者的第一感受是宁静的美。贝利尼显然不仅仅在渲染宁静的美,他笔下的圣母的抱子如同金字塔状,这使她的形象恢弘如史碑,而她的谦恭又表现得非常真实,象征与真实水乳交融,而且是以自然光源为媒介,此处反映出了作者的不同凡响,令观者从心底对圣母由衷景仰。
画面中的深邃的寓意体现在远景中的几处死亡符号上。枯枝上的乌鸦忧郁地注视着大地,提醒人们死亡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然而,和人类坚定的生活信念及圣母、圣婴恬静端庄的纪念碑式的造型相比,它只不过是偏居一隅罢了。在不引人注目的远景中,作者还描绘了一只白鹭正在与一条蛇做殊死搏斗,它们的较量隐喻着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而白鹭张开的翅膀和对蛇的细小描绘,又令人对正义战胜邪恶充满了乐观。尽管这边是死亡的符号,但另一边的美丽风景却让观者心境洞开,人们的生活依旧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农民正在劳作,白云悠悠,飘过天际,贝利尼把真实的现实与死亡用篱笆隔开,让人对他的善良和淳朴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圣母、圣婴是神圣的,贝利尼的过人之处,是使“圣母子”的神圣中充满了人性,为固有的模式和偶像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是《牧场圣母》的不同凡响之处。
著名美术家克拉克先生曾这样评述《牧场圣母》:“即使阳光照射下的高塔柔和而明亮,但布满石砾的前景依旧沉暗。不过这道看似微弱而缥缈的光,却赋予了画面希腊雕刻般的永恒,仿若将永远常存于此。”
7.色彩与美的诗人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
继贝利尼之后,威尼斯画派的另一代表画家乔尔乔内开始登上了美术历史的舞台。《沉睡的维纳斯》描绘了爱神维纳斯酣睡的情景。爱神斜倚在柔软的布垫之上,身后衬托着恬静、深远的美景,形成田园般的意境。维纳斯身姿舒展,面容高贵典雅,肌肤丰润富于光彩。爱神的这一造型在以后的几百年间,不断被画家们学习和借鉴,而作品对理想的美的描绘,也超越了理性的内涵,归于诗歌般的梦幻之中。
乔尔乔内出生于1478年的威尼斯附近的弗兰克小镇,他原名叫乔尔乔·巴巴里利·卡斯特弗兰克,乔尔乔内是他后来的名字,含有“文雅”、“明朗”的意思。他步入青年之后,进入了威尼斯最具盛名的贝利尼的画室学习绘画,同一画室内还有一位比他小几岁的学生,即后来闻名避迩的提香。如果乔尔乔内能够与提香一样长寿的话,他一定会与提香一样,成为西方艺术中的巨人。
乔尔乔内从老师贝利尼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他更追求幽静的美。他的性格开朗而热烈,喜欢饮酒,衣着打扮高雅富有品位,在威尼斯社交圈是个活跃受欢迎的青年人。他才华横溢、技艺超凡,在威尼斯很有名气。离开老师的画室后,他创作了《宝座上的圣母子、圣徒利贝拉雷及方济各》这一作品令他一夜之间确立了自己在威尼斯画派中的重要地位。1501年,他承接了市内一座大建筑物的壁画装饰工作并获得好评。不久,又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作品,如《沉睡的维纳斯》、《三哲人》、《暴风雨》等,其中,尤以《沉睡的维纳斯》最能打动人心。斜倚在软榻上的维纳斯女神神圣而优美,其构图及形象一直被后人借鉴并学习了几百年,像提香、委拉斯贵兹、戈雅等均通过维纳斯这个形象来表现人性精神和人体美。《三哲人》同样是一幅情景交融、优美别致的作品。他把老人、中年人和少年并排于画面中,把老年人的沉稳老练、中年人的智慧、庄重以及少年的单纯热情均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乔尔乔内的作品对“人体与周围世界的美”执著而热烈,在他的画面中,人物和景色和谐而富于美感,人们难以从画中剥去任何一个要素,其技艺出神入化。1510年,威尼斯每年都要爆发的鼠疫侵袭了乔尔乔内的身体,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在盛年之际离开了人间。
《沉睡的维纳斯》取材于古代神话,在古罗马神话中,维纳斯是掌管婚姻和生育以及一切动植物生长的神,也是爱与美之神。在这幅作品中,作者把维纳斯描绘成了一个完美而优雅的裸体形象。维纳斯沉睡在大自然之中,她微阖的双眸镶嵌在俊美的面颊上,右手枕在脑后,整个人体用圆浑的弧线构成。她的肌肤光润无瑕,细如凝脂,丰满的躯体充满了女性的柔美。背景宛如一幅幽静的风景画,错落有序的房舍,起伏的小山,茁壮的小树,与人体的轮廓相互呼应。天边的晚霞金黄绚丽,与人物的裸体相映生辉。整幅作品宁静优雅,有一股空谷幽兰的芬芳自画面中溢出,绵延几百年,仍不绝如缕。
在这幅作品中,人体美与精神美的完美契合,在诗一般的意境中,维纳斯的形象散发出惊世骇俗的魅力。
8.上苍的宠儿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作为人类美术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巨匠之一,16世纪威尼斯画派巨擘提香的任何一件作品都是无与伦比的,都是流芳百世的惊世骇俗之作。在《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这幅以爱神维纳斯为主题的作品中,提香以非凡的才华热情地赞颂了青春的美和生命的活力。爱神斜倚在软榻上,丰腴的身体泛着凝脂般圣洁的光芒,人体的轮廓线条与复杂而浓烈的布纹对比强烈,脚边横卧的小狗憨态可掬,在视觉上与左侧画面取得均衡。远处的窗户洞开了画面的纵深感,令作品生动而立体,层次分明。
一天,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身披镶金的青铜甲,端坐在锦榻上,正在让一位画家为他画像。“咚”一声,画家的画笔掉了下来,查理五世吃力地弯下披着重甲的身子,把笔从地上捡了起来,送到了画家的手中。画家惶恐而感动,颤抖着道:“陛下,臣不敢领受。”查理五世微微一笑:“你值得皇帝为你服务。”这位画家就是提香。
1488年,在意大利北部的匹埃福小城堡内,诞生了一个健硕的男孩子,担任矿山监督官的父亲为孩子起名叫提香·维切利奥。提香上学后,学习成绩不错,尤其是美术课的成绩最佳。有一次,小提香用捣碎的花朵汁画了一幅圣母像,父亲感到儿子有绘画的天才,便把他送到了威尼斯著名的贝利尼画室学习绘画。几年的时间下来,他熟练地掌握了老师的手法,习作的水平与老师不相上下。同画室的同学乔尔乔内的画风在色彩上突破了贝利尼的画法,提香对这一改变非常敏感,并放下自尊积极地学习和仿效这一改变。在不断探讨与砥砺中,两人的进步极快。
1510年,提香为阿尔斗索公爵创作壁画,并为公爵及其夫人创作了较有水平的肖像画。这一习作赢得了人们如潮的好评,人们难以相信,20多岁的提香已经具有了如此高超的绘画技巧。贝利尼去世后,提香继他之后,担任了威尼斯共和国宫廷画家,在1516年他的《圣母飞天》问世后,整个威尼斯画坛已经没有人能与他比肩。
1530年,查理五世听说了提香的名气,便差人把提香请到了自己的寝宫,并让提香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这幅戎装骑马的肖像,把查理五世画得生动逼真,挂在拱廊的尽头,常常令人误解是他本人站在那里。1533年,查理五世出访威尼斯时,册封提香为宫廷伯爵和金马刺骑士,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巨大荣誉,不仅让提香拥有了万贯家财,更让他的名字传遍了欧洲。几年后,查理五世再度邀请提香到罗马为自己作画。在罗马期间,提香得到了皇帝无比的宠信。有一次,查理五世在一班王公大臣的簇拥下去观看演出,因为提香尚未到来,他下令不许开演。有些显贵不由地抱怨查理五世太过恩宠这个画匠了,查理五世却笑道:“王公大臣不胜枚举,而提香只有一个。”
提香不仅是查理五世所喜欢的画家,也是欧洲其他王宫的座上宾。他曾为西班牙王子菲利普、王后玛丽及几位公主创作了非常优美的肖像画。据说,公主们每次去画室时,都要把一块钻石送给提香。罗马教皇保罗三世同样看重提香,他为教皇及他的家人创作了《狄安娜》等作品,画面色彩的丰富与绚丽,连米开朗基罗看后都大加赞赏。
到了晚年,提香的视力有所减弱,双手也常不由自主地颤抖,但他难以挨过没有艺术的生活,他开始以粗犷的笔触来绘画。既便如此,他的晚年作品依旧洛阳纸贵。西班牙米兰总督阿亚蒙特曾说:“纵是提香手误的污迹,也比其他画家的作品出色。”这样无以复加的称颂向人们宣告了提香艺术的登峰造极和无与伦比。不仅提香的画让人们如醉如痴,他本人也成了威尼斯古城的“观光盛景”,欧洲名人显贵到了威尼斯,都以见到了提香而满足。法国国王就曾亲自到提香的家中,与之交谈。
1576年,威尼斯肆虐的黑死病没有放过这位旷世奇才,8月27日,提香去世了。他的作品为他筑成了一座耸入云端的金字塔,并光耀千秋,万古流芳。
这是提香在觐见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时带去的礼物,这幅作品不仅在美术界,纵是在提香本人心中,也是极有分量的。
维纳斯是许多画家乐意着墨的题材,并常在画面中加入某种象征或者寓意,有些对女性内在的美只是粗浅的描述,而提香却在这个选题中画出了新意。提香很大胆地把爱神的躯体斜放在了软榻之上,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讴歌青春的美丽与生命力的永恒之中。女神恬静的目光凝视着画外,俊美而柔软的金发随意地飘散在肩头,细嫩如同凝脂的肌肤闪烁着圣洁的光焰,在黑色的背景衬托下妩媚而生动。侧卧的人体与远景竖条状的壁布垂直对比,使构图既匀称,又不失稳重。方正的窗户透出阳光的金黄,大理石石柱遮不住的小树浓郁而茁壮,把生命的威力渲染得生机勃勃。远处的两位侍女正在为女神寻找着衣饰,其中一位把头都探进了箱子的跪姿仿佛告诉人们,她又怎能找到一件衣服来掩住迸射出圣洁之美的光辉的女神呢?
提香是当之无愧的威尼斯画派的帝王,他用色彩和光线的诗篇描绘了人类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画面,他对艺术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创作了惊世骇俗的画作,更在于对欧洲绘画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人们常会喟叹提香的超凡,对这幅作品中维纳斯的圣洁之美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