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家相关政策及社会关注

早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务院就提出要防治重大疾病,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并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提到,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不低于70%和80%;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及以上并持续提高;基本实现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参加防癌体检。

而在后续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医保局、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监局、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下称《方案》)中,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到2022年,癌症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危险因素综合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癌症筛查、早诊早治和规范诊疗水平显著提升,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比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患者疾病负担得到有效控制。”

国家有关部门在推进癌症早筛、早诊方面已经有所布局,体现出国家政策的重视和鼓励。2020年8月,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恶性肿瘤筛查早诊的液体活检技术研发及评价研究”项目在京启动。该项目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支持项目,目标是重点突破恶性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液体活检关键技术,构建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效经济的恶性肿瘤液体活检早诊技术体系,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筛查/早期诊断试剂盒,并针对肺癌和消化系统癌症在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队列中验证其有效性。

全国人大代表也多次提出建议,加快推进癌症早筛早防工作。例如,国家卫健委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对人大代表建议的答复,多次强调将“早诊早治推广行动”作为八大行动之一进行推进的工作重点。

国家医保局也曾多次回复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其在多个回复中多次提到:当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还是立足于“保基本”,着力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将肿瘤筛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条件尚不成熟。

但目前也有部分地区在医保方面进行尝试,如北京市医疗保障局早前发布的京医保[2021]23号文件《关于规范、调整物理治疗类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正式执行,“通知”将基因甲基化检测纳入甲类医保报销范围。从“千元级”到“人人可及”,基因甲基化肿瘤检测技术首次实现价格壁垒的突破,迈出了向临床普及的一大步。但要全国推广普及所有检测技术,短时间内仍无法实现。因此,在早筛早诊支付方面,还需要商业保险和公益基金的介入。

目前,商业健康保险的功能已从基本的医疗费用补偿向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管理转变,通过链接专业癌症早筛检测等服务,保险的角色从后端被动补偿延伸到前端主动预防,在健康管理链条中位置前移、延展。

而在公益基金方面,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分别在2018年4月和5月宣布设立“癌症早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发展专项基金”和癌症早筛细胞质胸苷激酶检测技术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推动癌症早期筛查及癌症患者疗效评估监测事业的发展,增强全民健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