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临床常用的诊-疗一体的脉口

[头面部]

两额之动脉(颞浅动脉上行至头角的分支,在太阳穴上方1~2寸可以触及);耳前之动脉(耳门前上方可触及);两颊之动脉(面动脉,咬肌止点前缘,可触及);印堂动脉;鼻翼动脉(迎香穴)。

[颈部]

人迎;天窗;枕动脉;气舍(锁骨上动脉)。

其中人迎穴的脉动非常重要:笔者个人觉得就像电脑的“一键重启”系统,很多症状都和此处动脉鞘的筋膜张力以及血管紧张度相关,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临床首选此处调平,天窗次之。

[手臂]

云门;极泉;天府;曲泽;小海;太渊;合谷-阳溪;神门。【本书合谷-阳溪特指,合谷至阳溪之间的动脉。取此区域脉动最明显处,作为诊-刺脉口】

曲泽脉动,当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尺脉”。“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此处之“寸”,当是寸口脉;此处之“尺”,当是曲泽脉动,以决生死。现代医学关于双臂脉压的诊断,也充分证明曲泽脉左右若一的重要性。

极泉穴两侧若一的调整,对两侧脉平的意义非常重大。极泉穴的调整,几乎直接影响天府穴脉动和曲泽、神门穴脉动的左右若一,以及有无。笔者临床刺极泉穴的概率也很高。

[下肢]

冲门;足五里;箕门;委中;太冲;趺阳;太溪。

[胸腹]

心包(虚里);天突主动脉弓;腹主动脉;左右髂总动脉;左右髂内、外动脉;骶骨正中动脉。

以上是笔者常用作为诊-疗一体的脉口。

[有些脉口必须常动,否则为病]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天府、尺泽(曲泽)、神门、太冲、冲阳、太溪六脉的搏动有无决生死。其次太渊、合谷-阳溪、天窗、冲门、足五里、箕门、气舍、人迎、极泉、颞浅动脉、耳前动脉、面动脉、鼻翼动脉等也是需要触及搏动的部位,虽然未到决生死那般重要,但是如果触及不到脉动,一定是身体处于疾病状态。

以上常态下必须出现的脉,一定要上下相应,左右若一。通过比对上下、左右的力大小,形态粗细,脉的“静”“躁”,取“独动”之处刺之,令之与众同,此为刺动脉法的精髓,一言而终。

[有些脉动只有在疾病或特定的状态下才会出现]

委中穴、昆仑穴,只有在邪气较盛的患者身上才能触及。笔者临床观察高血压引起中风的患者此处多有压痛和搏动。

虚里脉动应衣,为气大伤,心肺衰,胃气败;虚里轻取动,重按不得是气虚;轻取洪大,重按虚细是血虚;虚里有形而动是积聚之候。小儿必诊虚里脉动,动甚不可攻,此是先天不足之象。

偏头痛的患者可以看到颞浅动脉的搏动,如角孙、太阳穴等处;

怀孕或者甲亢的患者天突穴搏动,心肺功能衰竭者亦可见;

中指蟹眼脉搏动则患神志病;

伤寒太阳之为病时,则枕后动脉明显搏动大于常态,刺之多能汗出而解;故曰,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刺风府、风池,却与桂枝汤则愈。

怀孕时可见左手寸上脉搏动,同时神门脉动射向少府穴;

鸠尾脉动,热毒攻心。

再如癫痫或小儿高热惊厥者,皆于耳后有紫红怒张之静脉。

凡以上不该出现的脉,一旦临床发现即可视为“动”。所“动”之处,即是治疗之处,诊-疗一体的思维即是如此简单直接。

其中腹主动脉的肾间动气,其位置必须在神阙至命门穴之间,若上下左右偏转,即是病态,详见本书“刺腹脉——《难经》腹诊脉诊相参”篇。

诊肾间动气的方法:三指密布,探入神阙,若神阙按之无力松散无弹性(排除女性产后的腹直肌分离),脉动按之即散,此为肾根已失;触及脉动,推之可左右移行,多为死症;若腹硬如革且消瘦,腹脉动数躁急无伦且上行过中脘,此亦为死症(笔者临床观察多例癌症晚期的病人都是此脉——腹脉躁急无伦,动于中脘之上)。

肾间动气——冲脉的偏转对脉质的影响巨大,详见本书“刺腹脉——《难经》腹诊脉诊相参”篇。

肾间动气的位置偏转,和寸口脉的寸尺、沉浮、内外移行一样,既是诊断点,也是治疗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