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用药宜禁论

“用药宜禁”,什么情况下适宜用什么,什么情况下不能用什么。经常会遇到病人问有忌口什么的,这篇就是李东垣给出的答案。

【原文】

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耕耨科斫,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夏宜汗,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陈致新,而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

【讲解】

“治病服药”,必须要知道的有四禁,“时禁、经禁、病禁、药禁”。

“夫时禁者”,就是时令、节气应该注意的问题。“必本四时升降之理”,要遵从自然界四时升降的规律来选择汗、下、吐、利之法。

“大法”是一般的规律,春天宜用吐法。“象万物之发生,耕耨科斫,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好比春天万物生长发生时,通过犁地、除草、挖坑、砍掉枯枝,能够使郁抑的阳气外达。这点我不能够认同,因为人的阳气生发不能靠吐来促进,从没有见过通过催吐能够身体健壮者。

“夏宜汗”,夏天适宜用汗法。夏天本来外面热,体内也容易有郁热,出汗内热就没了。“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体内的产热很大,出汗退热最快。虽然通过物理传导、对流,就可以把热带走,但是物理带不走的只能靠出汗。

“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陈致新,而使阳气易收也”,是讲秋天适宜下法,好比万物长成熟,旧的即将过去,新的已经形成,可使阳气收藏而不耗散。但是下法伤人体阳气,所以我也不主张秋天用泻法损人阳气。

“冬周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是讲冬天不使皮肤出汗而使小便通利,这样便于人体阳气潜藏。

【原文】

经云:夫四时阴阳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矣。

【讲解】

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与自然界万物的变化是相应的,所以万物必须得顺应四时,否则就会失去生长的根本条件以致不能生存。

人和自然界的其他变温动物不一样,蛇、蜥蜴是变温动物,天暖就出来,天冷就冬眠,真正“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人是恒温动物,必须保持在恒温的范围内才能生存下来,所以不能完全按照春天用吐法、秋天用下法来治疗疾病。

【原文】

又云: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无翼其胜也。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黄,不失气宜。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有病则从权,过则更之。

【讲解】

天气温暖就不要用温药,天气热就不要用热药,天凉不要用凉药,天寒不要用寒药,以免加重外界四时寒热温凉对人体的伤害。所以冬天不用白虎汤,夏天不用青龙汤,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黄,不要违背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冬天不用白虎汤,但该用还得用,而不是看天气,只是说冬天用白虎汤要慎重,夏天用大青龙、小青龙要慎重。春夏一般不用具有升散所用的桂枝,秋冬不服具有发汗作用的麻黄。总之,四时之气不能违背。如果春夏万物都在生长,人体也是生机勃勃时使用下法,秋冬人体阳气应该收藏时却使用汗法,都违背了生理,失去了天性,不合时宜,这就是“伐天和”。

“有病则从权,过则更之”,有病就不一样,该用白虎汤冬天也得用。所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证而变。

【原文】

经禁者,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首,行于背,表之表,风寒所伤则宜汗,传入本则宜利小便;若下之太早,必变证百出,此一禁也。足阳明胃经,行身之前,主腹满胀,大便难,宜下之,盖阳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禁发汗、利小便,为重损津液,此二禁也。足少阳胆经,行身之侧,在太阳、阳明之间,病则往来寒热,口苦胸胁痛,只宜和解;且胆者,无出无入,又主发生之气,下则犯太阳,汗则犯阳明,利小便则使生发之气反陷入阴中,此三禁也。三阴非胃实不当下,为三阴无传本,须胃实得下也。分经用药,有所据焉。

【讲解】

不同的经脉应该怎么用药呢?

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首,行于背部,是表中之表,膀胱经伤了风寒,最适宜用汗法。传到膀胱应利小便,保持小便的通畅。一般在所有感染性疾病的初期,机体的抵抗力还是比较强的,用了泻法就把抵抗力给降低了,所以太阳经感受风寒用下法太早,必然引邪入里,变证百出,这是第一禁忌。

足阳明胃经循行人体之前,病后可见腹满胀、大便难,宜用通里攻下法治疗。阳明热盛津伤化燥,不能用汗法,也不能利小便,因为津液会丢失更多。这是第二禁忌。

足少阳胆经循行在身体的两侧,在太阳经和阳明经之间,发病则往来寒热、口苦、胸胁痛,只宜用和解治疗。说胆没有出也没有入,这是不对的。胆主人体的生发之气,用下法就犯了太阳的禁忌,汗法则犯了阳明的禁忌,利小便则易损人体的生发之气,因此,少阳病禁用发汗、泻下、利小便治疗,这是第三禁忌。

三阴经的病,如果不是“胃家实”,一般不用下法。因为到了三阴经就不再深入传变,必须出现大便不通才可使用下法治疗。

“分经用药,有所据焉”是讲,分经用药,都必须辨证选药。

【原文】

病禁者,如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之病,则凡饮食及药,忌助阴泻阳。诸淡食及淡味之药,泻升发以助收敛也;诸苦药皆沉,泻阳气之散浮;诸姜、附、官桂辛热之药,及湿面、酒、大料物之类,助火而泻元气;生冷、硬物损阳气,皆所当禁也。如阴火欲衰而退,以三焦元气未盛,必口淡淡,如咸物亦所当禁。

【讲解】

病禁是讲根据疾病的阴阳属性,应该如何禁忌。

如果阳气虚弱、阴寒气盛,不管饮食还是用药,禁忌助阴寒伤阳气的饮食和药物。具体讲就是:由于各种淡味食品及药物能泻升发之气且助收敛之气,所以阳虚阴盛的疾病不要使用淡味饮食和药。各苦药皆有沉降能泻阳气的发散作用。各种姜、附子、肉桂辛热之药、汤面、酒、大料物之类能助火而泻元气,这就是李东垣强调的“火与元气不两立”壮火食气。饮食生冷、硬的东西都耗损人体的阳气。因此阳虚阴盛的疾病,以上淡味药食、苦寒药食、大辛大热药食、生冷坚硬食物都要禁忌。

如果内热衰退,三焦元气还未充盛,口淡无味,过咸食物和药物也易伤阳气,也应当禁忌。

综上可知,阳虚阴盛的疾病,淡味药食、苦寒药食、大辛大热药食、生冷坚硬食物、过咸药食都应该禁忌。

【原文】

药禁者,如胃气不行,内亡津液而干涸,求汤饮以自救,非渴也,乃口干也,非温胜也,乃血病也,当以辛酸益之,而淡渗五苓之类,则所当禁也。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发汗。咽痛禁发汗利小便。若大便快利,不得更利。大便秘涩,以当归、桃仁、麻子仁、郁李仁、皂角仁,和血润肠,如燥药则所当禁者。吐多不得复吐;如吐而大便虚软者,此土气壅滞,以姜、橘之属宣之;吐而大便不通,则利大便,上药则所当禁也。诸病恶疮,及小儿癍后,大便实者,亦当下之,而姜、橘之类,则所当禁也。又如脉弦而服平胃散,脉缓而服黄芪建中汤,乃实实虚虚,皆所当禁也。

【讲解】

以下讲药物的使用禁忌。

如果胃气功能减退,不能吸收津液而出现燥证,要求喝水自救,这不是因为口渴,而是因为口干,不是因为有热,而是血中津亏,应当用辛散温通药物行胃气,用酸味药物生津,禁用具有淡渗作用的五苓散这类方药。

出汗多,津液丢失多,禁用利小便。

小便量多禁忌发汗。

咽痛多是上火,发汗伤津助火,所以禁发汗,也禁利小便。

泻利严重,不能再用下法。我的经验是如果得了急性胃肠炎、痢疾,大黄还是可以使用的,大黄久煎是止泻的,但不能用芒硝。芒硝提高渗透压,使大量的液体到肠腔,丢失液体更多,循环血量更少。

大便不爽,用当归、桃仁、麻子仁、郁李仁、皂角仁调血润肠,禁用燥湿药。

呕吐多禁用吐药。如果呕吐伴大便稀软是脾胃虚弱气滞,用生姜、干姜、陈皮理气健脾和胃。如呕吐伴大便不通就用通便药,禁用生姜陈皮。

各种恶疮肿瘤破溃和小儿斑疹出血,伴随大便干也可用下法,禁用生姜、干姜、陈皮。

如脉弦禁服平胃散,脉缓禁服黄芪建中汤。《脾胃胜衰论》里讲平胃散脉缓因湿气盛,黄芪建中汤脉弦气短因脾胃虚弱,不能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泻法。

【原文】

人禀天之湿化而生胃也,胃之与湿,其名虽二,其实一也。湿能滋养于胃,胃湿有余,亦当泻湿之太过也。胃之不足,惟湿物能滋养。仲景云:胃胜思汤饼,而胃虚食汤饼者,往往增剧,湿能助火,火旺郁而不通主大热。初病火旺不可食,以助火也。

察其时,辨其经,审其病,而后用药,四者不失其宜,则善矣。

【讲解】

湿气养胃,胃喜润恶燥,如果胃中湿盛,也应该用除湿方药治疗,可选用平胃散。胃虚只能用湿物滋养,用养阴生津的药来治疗胃虚。胃强就想吃汤饼类食物,脾胃虚弱汤饼就不好消化,往往使脾胃虚弱增剧。湿能助火,火旺热郁就会出现大热。如果疾病初期火旺,就不能吃汤饼。

诊治疾病时,要注意发病时节、辨清病变经脉、分析疾病阴阳属性、明确药食禁忌,四者之间最好还要做到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