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程
- 徐亮 李君
- 2724字
- 2021-12-10 18:16:09
第三章 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一节 健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健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卫生部《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2010-42号)指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进一步规范全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由各级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网络,提供优质健康教育服务。
(一)健康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即健康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健康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
(二)健康教育
通过传播信息和干预行为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卫生宣教”,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传播信息,而是有调查研究、计划、组织和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在融合医学科学、行为科学、传播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三)健康促进
1.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促进:“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和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2.基本策略
《渥太华宣言》明确提出健康促进的3个基本策略:
(1)倡导:
倡导政策支持、社会各界认同健康措施,卫生部门调整服务方向,激发社会的关注和群众的参与,共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条件。
(2)赋权:
赋予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健康命运的权利,掌握控制影响自身健康的决策和行为能力有助于保障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平等机会。
(3)协调:
协调个人、社区、卫生部门、政府等在健康促进中的利益和行动,组成强大的联盟与社会支持体系,共同努力实现健康目标。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学因素
常见的生物学因素包括如下:
1.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曾经是引起人类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
2.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可引起人体发育畸形或脏器功能异常等疾病。
3.生物学特性
不同生物学特征如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等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如幼儿和老年人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二)行为和生活方式
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现代人类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据报道,现代人类所患疾病45%与生活方式有关,死亡因素60%与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关,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原来以老年患者为主的慢性病,现在已有“年轻化”的趋势,正在以快速蔓延的方式侵袭着每一个人。现代白领阶层多发的颈椎病、肩周炎、痔疮等职业病,与长时间伏案工作,缺乏必要的身体活动有关,也属于生活方式病的范围。
(三)心理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的很多疾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社会竞争性强、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生活节奏快等各种紧张因素会影响人的防御功能,导致自身应激能力减弱,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致病菌较容易入侵人体感染致病。有学者长期观察一百多名企业人员,发现约75%冠心病发作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操劳和精力消耗;在疲劳、愤怒情绪下工作的人血中儿茶酚胺类物质水平明显升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理损失感的刺激对健康的危害最大。
(四)环境因素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良好的环境可增进健康,反之可能危害健康。
1.自然环境因素
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物理因素如气温、气湿、气流、太阳辐射、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往往对人的健康有双重影响。当物理因素的强度、剂量或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对机体产生危害,如适量阳光可防止佝偻病,但过量的阳光照射则引起晒伤和皮肤癌。
2.社会环境因素
由人类生活、生产社交等活动形成,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水平、居住条件、营养水平、就业条件、人口状况等,可以相互影响,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影响人体的健康;家庭因素也属于社会环境因素,家庭负性事件的剧烈刺激,如离婚、丧偶、家庭不和等引起的紧张、忧虑、悲伤等都成为直接或间接诱发疾病的因素。
(五)卫生服务因素
卫生服务因素是维持和促进健康的重要因素,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健全的医疗卫生机构、完善的卫生服务网络,优质的卫生服务水平对人群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健康相关行为的基本概念
健康的相关行为指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一般分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两种。
(一)促进健康行为
客观上有益于个体与群体健康的行为,分成七类:
1.基本健康行为
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等。
2.保健行为
指正确、合理地利用卫生保健服务,以维持身心健康的行为,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等。
3.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指以主动的态度努力戒除生活中对健康有危害的个人偏好,如戒烟、不酗酒等。
4.预警行为
指预防事故发生和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交通安全、发生车祸或紧急情况能自救和救护别人等。
5.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指主动地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避开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自然环境与心理社会环境中各种有害健康因素的行为,如离开污染的环境、避免强烈情绪波动等。
6.求医行为
指个人察觉自己有某种病患时寻求科学可靠的医疗帮助的行为。
7.遵医行为
指个人已知自己确有病患,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服从治疗及护理的一系列行为。
(二)危害健康行为
指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具有危害性、稳定性、习得性三个特征。按照特征判断标准分为四类:
1.不良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日常活动的行为表现形式,是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总和。不良生活方式指一组习以为常、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如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对健康的影响具有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及广泛存在的特点。
2.致病行为模式(disease producing pattern,DPP)
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A型行为和C型行为。
3.不良疾病行为
疾病行为指个体从感知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复全过程所表现的一系列行为。不良疾病行为常见的表现形式:瞒病行为、恐惧行为、自暴自弃行为、角色行为超前(疑病行为)、角色行为缺如(不遵从医嘱)及角色心理冲突等。
4.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
指既直接危害行为者个人健康,又严重影响社会健康与正常秩序的行为,如吸毒行为,性行为混乱等。
(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