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程
- 徐亮 李君
- 5812字
- 2021-12-10 18:16:08
第五节 家庭护理
家庭护理是患者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接受医疗和护理,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充分地利用家庭及社区资源,满足患者的医疗和护理需求,是住院服务的院外补充形式,在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家庭护理定义、目的及健康家庭的标准
1.家庭护理(family nursing)定义
指需要照顾的个人及家庭在自己居住的环境中定期获得专业健康照顾和护理服务,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社区护士按照医嘱到患者家中,应用护理程序为出院后的患者或长期家庭疗养的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护理服务。对象涵盖各年龄阶段的患者、家属、主要照顾者、亲朋乃至整个社区。
2.家庭护理目的
随着社会的老年化,社区中患病、失能、行动不便或需要他人照顾生活起居者日渐增多;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仍存在特定的健康问题。这些都需要专业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定期实施保健措施。
(1)为出院患者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护理,以增进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感。
(2)帮助残疾人通过康复增强自我照顾的意识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维护尊严,提高生活质量。
(3)增强家属长期照顾患者的意识,指导掌握相关护理知识与技能,减轻家庭往返奔波医院的体力负担,维持家庭的完整性。
(4)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防止并发症,预防和延缓疾病恶化,降低复发率。
(5)家庭护理工作拓展护理工作领域,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专业形象及自身价值,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6)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增加病床使用率,降低出院患者重复住院率及急诊频率。
3.健康家庭的标准
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有深厚的感情,能积极面对矛盾并能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有健康的居住环境及生活方式。
(二)家庭护理相关理论
借鉴并应用国内外相关护理理论。
1.家庭发展理论
注重家庭发生、发展和消失过程的不同生活周期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或出现的问题,提供家庭护理时应了解家庭所处的发展阶段,帮助家庭成员认识自身角色及承担保健照顾责任与应尽的义务。
2.Orem自护理论
自护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本能,每个个体都有自理需求、自理能力。个体在稳定或变化的环境中为维持生命、增进健康与幸福、确保自身功能健全和发展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自我照护活动。当人们在疾病、伤残情况下出现健康问题,自护能力往往降低或消失,需要专业护理力量加以补偿,寻求恰当的健康服务,了解自己病情变化及预后,合理配合诊疗及护理方案,学习相应的技能及接受自己伤残的事实,重新树立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
(三)家庭护理的对象
1.家庭疗养的带病生存人员
如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糖尿病、慢性全身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
2.病情稳定出院但还需要继续治疗或康复的患者
如手术后、脑血管意外康复期等。
3.临终患者
在家庭接受支持疗法的临终患者,如恶性肿瘤晚期、家庭腹膜透析的尿毒症、长期留置导尿管的重度尿路梗阻性疾病等患者。
4.残疾人
需要康复护理的残疾人、高位截瘫患者、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或残疾者。
(四)家庭护理的方法
1.家庭病床的设置
家庭病床是以家庭为护理场所,选择适宜在家庭进行医疗或康复技术,让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医疗和护理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康复,减轻家庭经济和人力负担,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医疗护理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国家庭护理多表现为家庭病床的形式。
(1)原则:
为患者在家庭治疗或修养期间提供一个安全、安静、舒适、整洁的休息场所。这是直接影响患者健康的重要问题。
(2)要求 :
①患者应睡单人床,床头靠墙,床旁留有一定空间。②病床不宜面对窗口,以免冷风直接吹向患者。③可选择木板床或钢丝床。如果是骨折需要牵引或固定时,则必须睡木板床。④床单要保持整洁。盖被要选用轻而柔软的棉絮,最好是用开口被套,便于换洗。⑤枕头应稍大并柔软些,夏季可加用枕席。枕套要经常换洗,保持干燥、清洁。枕头四周不要堆放杂物。
2.环境要求
(1)温度:
一般室温标准22~24℃,新生儿、老年人病室室温标准24~26℃。室温过高不利机体散热并干扰消化及呼吸功能,使人烦躁,影响体力恢复;室温过低可肌肉紧张、畏缩,缺乏活力,并易受凉。室内应有室温计,以便随时了解温度,便于调节。夏季可用空调、风扇、室内置冰块或其他降温措施;冬季可用空调、暖器等。
(2)湿度:
通常要求病室湿度:50%~60%。湿度过高,抑制汗腺分泌,皮肤蒸发减少,患者感到潮湿憋闷,对心、肾疾病患者尤为不利。湿度过低,室内空气干燥,人体水分蒸发增加,可引起干渴、咽痛、鼻出血等症状。室内应备有湿度计,根据湿度变化,进行评估及调整。使用空调,调节合适湿度。室内湿度过高,大于室外时,可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或使用吸潮器;当室内湿度过低时,可在地面上洒水,冬季可在暖气或火炉上放水,也可使用加湿器。当皮肤湿度太高时,可清洗皮肤,以促进舒适感;当皮肤湿度太低而感干燥时,可使用润滑油维持皮肤湿度。
(3)通风:
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一般通风30分钟。在冬季,通风要根据温差和风力适当掌握,避免对流风直吹患者。室内禁止抽烟。每日应擦拭地板及家具上的灰尘,湿扫病床单元,避免抖动被单,减少尘埃飞扬。
(4)光线:
根据活动性质及诊断护理需要,提供适当光线,改变使用灯光亮度。调整灯光的位置或安装窗帘,避免光线直射患者眼睛。夜间熄灯后,可使用地灯装置,以防意外发生。病室要经常开启门窗,使阳光直射患者,病情许可时可协助患者到户外接受阳光照射。社区护士应评估患者对光线的需要,使之获得最适宜的光线。
(5)音响:
WHO规定的噪声标准:35~45分贝。噪声超过60分贝时,比较吵闹;噪声超过90分贝时,会产生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症状。应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声,加强宣教。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病室的门窗及桌椅脚,应钉上橡皮垫,以减少噪声。
3.患者的清洁卫生
(1)晨间护理:
护士指导家属或照顾者通过晨间护理观察疾病变化情况,了解患者的需要;协助患者进行清洁卫生,保持病床整洁,使患者感到舒适,促进血液循环。具体措施:①问候患者,并询问是否需要排便。②关好门窗,调节室温。③协助患者取舒适方便的活动体位。④取出洗漱用具,脸盆盛50℃左右的热水,漱口杯内盛温水。⑤鼓励或协助患者刷牙、漱口。⑥帮助患者洗脸、腋下、乳房等处。⑦帮助患者洗手或泡手。⑧换水,协助患者取卧位,检查皮肤受压情况,帮助擦洗背、腰、臀部,用50%乙醇按摩骨突处。⑨为患者梳头,需要时更换衣服和床单。⑩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2)晚间护理:
护士指导家属或照顾者通过晚间护理保持患者个人卫生,使其感到舒适;促进睡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沟通。具体措施:①问候患者,询问是否需要排便。②协助患者梳头、漱口、洗脸、洗手、擦洗背、腰臀部,为女患者清洗会阴部,最后以热水泡脚。③协助患者处于舒适卧位。④酌情关闭门窗,保持安静,关大灯、开地灯,使光线柔和。⑤给予少量热饮料,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4.睡眠调节
睡眠时间一般为:儿童需要9~10小时,青年需要8~9小时,成年人需要7~8小时。
(1)排除失眠的诱因:
失眠常见的原因有:①紧张、忧虑的情绪。②环境的干扰:如噪声、光线、过冷、过热以及睡眠环境改变。③晚饭进餐过饱、腹胀、便秘、尿频、咳嗽、疼痛。④睡眠前饮酒、咖啡、浓茶等饮料以及看书时间过长。
(2)养成促进睡眠的良好习惯:
①睡觉前刷牙、洗脸、用热水洗脚。②睡觉姿势:儿童以仰睡好,成年人一般以右侧卧位为宜。③睡眠时,不要将四肢紧缩在一起,不要将手放在胸部,不要用被子蒙头。④睡眠应定时,入睡前不要考虑学习、工作上的问题。
5.家庭病床管理
(1)机构设置:
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指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建立地段内家庭病床,由服务对象、医疗保险及政府三方共同承担经费。
(2)护理内容:
包括为慢性病患者制订家庭治疗护理方案及康复措施。如作息时间、营养食谱等;协助脑卒中恢复期、术后恢复期或骨折恢复期等活动受限者进行功能锻炼、换药、针灸治疗等;为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测血压、测血糖、做心电图、肌内注射、静脉输液(此项操作尽量少做,注意护理安全)等;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家庭氧疗等;宣教卫生保健、康复知识,指导家属及陪护人员确切反映患者情况,配合家庭病床护理工作。
(3)服务方式:
医生评估门诊或住院患者情况,以确定是否建立家庭病床。也可以由患者或家属到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申请,家庭病床医生到家中评估后确定,经医保部门审批办理登记手续,建立家庭病床。社区卫生机构人员定期巡防并进行居家护理,一般每周2次,3个月为一周期。
二、家庭访视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家庭访视的概念
简称家访,医务人员为促进和维护个体与家庭的健康,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服务对象家中进行专业性工作,是社区护理的重要服务方式,属于综合性健康服务系统的一部分,家访的目的包括以下几点:
1.协助家庭发现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2.为患病或残疾的家庭成员提供适宜、有效的护理,协助家庭获得有效的支持系统,指导家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解决家庭健康问题。
3.提高家庭及成员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促进家庭及其成员生长发育和发展,提供健康教育,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4.促进发挥家庭功能、发展家庭人际关系及家庭环境的健康。
5.可使社区医务人员与访视对象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
(二)家庭访视的步骤
大致分三个阶段:
1.访视准备阶段
访视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包括选择访视对象、确定访视目的和目标、准备用品、联络被访家庭、安排访视线路等。
(1)确定访视对象:
包括新生儿、婴幼儿、孕产妇、高危人群、接受直接护理的慢性病患者、行动不便的患者、临终者及其家属等。
(2)访视顺序:
根据有限的时间、人力、物力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安排家庭访视的优先顺序。一般采取先群体、后个体;急性病为先、慢性病为后;生活贫困、教育程度低者为先,有时间限制者为先;因传染性疾病影响人数较多,应列为优先访视对象。在安排访视路线上,应该是较重患者在先,传染病安排在最后。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
(3)明确访视目的和目标:
访视前查阅访视对象的健康档案、住院和门诊病历,了解健康情况,明确访视目的,制订访视计划和访视目标。
(4)访视准备:
包括准备访视物品和制订访视方案及内容等。
1)准备访视物品:根据访视对象、访视目的和家庭具体情况准备访视包内物品。①基本物品包括常用体检用具(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量尺,如为新生儿应备体重秤)、消毒物品和器械(快速洗手液、乙醇、碘附、棉球、棉签、纱布、剪刀、止血钳)、隔离用物(手套、帽子、口罩、工作衣)、常用药物及注射用具、记录单、健康教育资料及联系工具(电话簿)等。②根据访视对象特殊护理需要准备的物品,如血糖仪、导尿包、鼻饲包、换药包等。③如需利用访视家庭的家居物品,应提前通知家庭准备。
2)制订访视方案及内容:根据访视目的确定访视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
(5)联络被访家庭:
电话联系或根据预约安排确定访视日期和具体时间,确认被访家庭地址,可备简单的地图。
2.家庭访视阶段
分初次访视和连续性访视:①初次访视主要是建立关系,获取基本资料,确定主要健康问题。②连续性访视是评价上次访视计划执行情况,修订或制订下次访视计划,并按新的计划进行护理和指导;每次访视都要不断地收集资料,为连续性访视提供充分的依据。访视具体操作步骤:
(1)自我介绍:
初次访视要向访视对象介绍社区护士的单位和个人姓名,确认访视对象住址和姓名,通过简短的交流使访视对象放松和拉近距离,与家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评估:
包括初步评估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情况,评估社区环境,资源、知识水平等相关情况,掌握现存的健康问题或自上次访视后的变化情况。
(3)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与访视对象共同制定或调整护理计划。
(4)实施护理干预:
包括健康教育或护理操作。在操作中注意排除其他干扰(如看电视、接听手机等),并及时回答患者及家属的提问。
1)访谈时:以同理心去倾听、了解和尊重患者及家庭成员的感受、想法、行为,适时给予关怀并注意维护其隐私。
2)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3)操作后:按医疗废物处理原则妥善处理污染物。医疗废物及时带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整理用物并洗手。
(5)结束访视:
访视结束前访视者快速审视和分析访视效果,与访视对象一起商讨是否需要下次访视及预约时间和内容,并作记录;告知社区卫生机构的联络电话、地址及需要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相关事项。
3.访视后工作
(1)消毒及补充物品:
按规范分类处理清洁、消毒和灭菌物品,整理及补充访视包备用物品。
(2)记录访视工作:
及时、简洁、属实、完整、书写工作记录。内容包括:访视的内容及执行情况,现存的健康问题等;分析和评价护理效果和护理目标达成的情况,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和病历。
(3)修改护理计划:
根据收集的家庭健康资料和新出现的问题修改并完善护理计划,如问题已经解决,可停止访视。
(4)沟通协作:
与社区健康管理团队其他人员交流访视对象的情况,商讨解决办法;如现有资源不能满足访视对象的需求或存在的问题超出解决问题的权限范围,及时联系其他服务机构、医生等,对访视对象做出转诊或其他安排。
(三)家庭访视注意事项
1.着装
穿着适合社区护士身份的职业服装,整洁、协调、便于工作。
2.态度
关心和尊重访视家庭。合乎社交礼节要求,做到稳重、大方。不以个人态度、价值观、信仰等因素影响访视对象产生影响或影响其家庭功能。
3.掌握技巧
利用沟通技巧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更好地收集主观资料,操作中注意收集客观资料,同时进行健康指导和咨询。
4.灵活机动,因地制宜
随时判断访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复杂情况,适时修改计划,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采取应对措施。
5.尊重被访视对象及其家庭
与访视对象共同制订、实施和评价护理计划。
6.家访时间
最好安排在家庭其他成员在场的时候,避开进餐时间。访视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内。
7.签订家庭访视协议
内容包括健康问题、访视目标、计划、责任、期限、措施和评价,明确收费服务项目和免费项目及付费方式。访视护士不直接参与收费,更不能接受礼金和礼物等。
8.安全问题
注意职业安全,做好自身安全防护措施,包括访视家庭和路途安全,预防意外伤害。
(石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