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夏侯尚传

夏侯尚[1],字伯仁。子玄[2],字太初,少知名[3],累迁散骑常侍中护军[4]。司马宣王[5]问以时事,玄议以为:“夫官才[6]用人,国之柄也。故铨衡[7]专于台阁[8],上之分[9]也;孝行存乎闾巷[10],优劣任之乡人,下之叙也。夫欲清教审选[11],在明其分叙,不使相涉[12]而已。何者?上过其分,则恐所由之不本,而干势驰骛[13]之路开;下逾其叙,则恐天爵[14]之外通,而机权[15]之门多矣。夫天爵下通,是庶人议柄[16]也;机权多门,是纷乱之源也。自州郡中正[17],品度官才之来,有年载矣,缅缅纷纷[18],未闻整齐,岂非分叙参错[19],各失其要之所由哉!若令中正但考行伦辈[20],辈当行均,斯可官矣。何者?夫孝行著于家门,岂不忠恪[21]于在官乎?仁恕称于九族[22],岂不达于为政[23]乎?义断[24]行于乡党,岂不堪[25]于事任[26]乎?三者之类,取于中正,虽不处[27]其官名,斯任官可知矣。行有大小,比有高下,则所任之流,亦焕然[28]必明(旧无明字。补之)矣。奚必使中正干铨衡之机于下,而执机柄[29]者有所委仗[30]于上,上下交侵[31],以生纷错哉?”

注释

[1]夏侯尚(?~公元225年):字伯仁,三国曹魏武将,夏侯渊之侄。

[2]子玄:夏侯玄(公元209年~公元254年),字太初,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魏时期大臣、玄学家,夏侯尚之子,夏侯霸之侄。

[3]知名:声名为世所知。犹出名。

[4]中护军:官名,原名护军。建安十二年,汉丞相曹操将护军改为中护军,掌禁军,宿卫皇室,统领诸将,并且主武官选举,地位颇重。后来曹魏又改其名为护军将军。

[5]司马宣王:即司马懿(公元179年~公元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属河南温县)人。

[6]官才:亦作“官材”,按照才能授予官职;任用有才能的人为官。

[7]铨衡:考核、选拔(人才)。

[8]台阁:汉时指尚书台。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9]分:职分。

[10]闾巷:里巷;乡里。

[11]清教审选:卢弼注引何焯曰:“清教,谓中正;审选,谓台阁。”清教,使教化清明。

[12]相涉:互相牵涉。

[13]驰骛:奔走;奔竞。

[14]天爵:天子所封的爵位;朝廷官爵。

[15]机权:枢机大权。

[16]议柄:谓干扰朝廷选用人才之权。柄,指选士用人之权。

[17]中正:官名。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前,陈群立九品官人之法,于州郡各置中正,任识别人才之责。

[18]缅缅纷纷:缅缅,杂乱貌。纷纷,乱貌。

[19]参错:犹错乱。

[20]考行伦辈:考行,考察行为事迹。伦辈,同辈;流辈。

[21]忠恪:忠诚恭谨。

[22]九族: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

[23]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24]义断:秉公断事。

[25]堪:胜任。

[26]事任:犹言承担职务。

[27]处:享有;据有

[28]焕然:明显貌。

[29]机柄:权柄。

[30]委仗:亦作“委杖”。依凭,依靠。

[31]交侵:迭相侵犯。

译文

夏侯尚,字伯仁。其子夏侯玄,字太初,年少时就已出名,(曹爽执政时)不断升迁至散骑常侍、中护军。(太傅)司马懿向他谘询当时的政事,他发表议论认为:“使用人才授予官职,这是国家的根本。因此,考核选拔人才之事专门由尚书台负责,这是朝廷的职分;孝道的德行表现在所居住的街巷中,其优劣应由同乡的人给与评价,这是地方上的职权。要想使教化清明、选拔审慎,就在于明确朝廷和地方的职权,不使其相互干涉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朝廷如果超越其职分(而直接选任),那么恐怕选拔人才的途径不能立足于根本,从而使巴结权势、奔走钻营的门路大开;而地方上如果逾越其职权,则恐怕朝廷的封爵授官就会受到地方上的干扰,而获得国家枢机大权的门路就多了。朝廷的封爵授官受到下面影响,是因为庶人干扰了朝廷选拔人才的缘故;获得机要大权的门路多了,这是造成纷乱的根源。自从各州郡设立中正官来品评衡量官员的才能以来,已经有好几年了,但情况依然纷乱不堪,没听说有标准统一、衡量公平的规范。这难道不是朝廷的职分与地方的职权混淆错乱,两方面都没有把自己的关键工作做好所造成的吗?如果让中正只负责考察同一类人(如一族、一乡)的品行事迹,这些人中有品行普遍得到大众认可的,这就可以授予官职。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的孝行彰显于家族之中,一旦为官怎么会不忠诚谨慎呢?如果一个人的仁厚宽容在九族中广受赞扬,一旦为官怎么会不善于施政呢?如果一个人能在乡里秉公断事,一旦为官怎么会不胜任其职务呢?上述三种人才的考评分类,都取决于中正,他们即使还没有官位的名称,但这样的人可以授予官职是可想而知的了。德行有大小,比较的顺序有高低,那么应当授予何类官职,也就显而易见了,又何必让地方的中正在下面干预朝廷考核选拔人才的要务,而让在上面掌握权柄的尚书台却对地方的中正有所依托(来选拔人才),使上下相互侵权,以致发生纷乱呢?”

且台阁临下[1],考功校否[2],众职之属,各有官长,旦夕相考,莫究于此。闾阎[3]之议,以意裁处,而使匠宰[4]失位,众人驱骇[5],欲风俗清静,其可得乎?天台县远[6],众所绝意,所得至者,更在侧近[7],孰不修饰[8]以要所求?所求有路,则修己家门者,不如自达于乡党矣;自达于乡党者,不如自求于州邦矣。苟开之有路,而患其饰真离本,虽复严责中正,督以刑罚,犹无益也。岂若使各帅其分,官长则各以其属能否[9],献之台阁,台阁则据官长能否之第[10],参以乡闾德行之次,拟其伦比[11],勿使偏颇。中正则唯考其行迹,别其高下,审定辈类[12],勿使升降。台阁总之官长所第,中正辈拟比,随次率而用之,如其不称,责负[13]在外。然则内外相参,得失有所,互相形检,孰能相饰?斯则人心定而事理得,庶可以静风俗而审官才矣。

注释

[1]临下:指治理下属。

[2]考功校否:准考核官吏的政绩。校否,考核过失。

[3]闾阎:里巷内外的门。泛指民间。

[4]匠宰:主持考核铨叙官吏的高级官员。

[5]驱骇:奔走惊骇。

[6]天台县远:天台,谓尚书台、省。县远,距离遥远。

[7]侧近:左右;附近。

[8]修饰:引申谓故意做作以取悦于人。

[9]能否:有才能与否。

[10]第:品第;评定。

[11]比:类;辈。

[12]辈类:犹类别。指人才高下的品类。

[13]责负:责任。

译文

再说尚书台治理下面的各级官署,考察政绩、审核过失,众多职务的归属,都有各自的长官负责,他们每天进行考核,没有比这更清楚的了;地方中正的评议,只是以个人的看法来裁决,却使得朝廷主管铨选的大臣失去了这方面的职权,大家奔走惊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风气清明安宁,能做得到吗?尚书台高高在上与下级相距遥远,大众也不抱什么希望,能够拉上关系的,就是身旁的中正了,那么谁又不粉饰自己来企图达到他所希望的目的呢?既然有这样一条门路,那么在家庭中认真修养自己的德行,就不如自己使用手段在乡里博得好评;在乡里有了声誉又比不上自己直接去请托州郡的中正。如果开后门有机会,却担忧人们弄虚作假背离实际,即使是严格要求中正奉公守法,甚至用刑罚来鉴督,也是没有用处的。还不如让官吏们各司其职,各级长官各自把其下属才能的高低情况,上报尚书台,尚书台就根据各官长上报的属员有无才能的结果,再参考乡里对其品行优劣的评定,拟定出相应的类别,不使其产生偏颇。中正则只考察他们的行为事迹,然后辨别高下,审定其等级,不使偏高或偏低。尚书台汇总各级官长所列的等级和中正所考察划分的类别,再比较参照,选择任用。如果选择任用的人不称职,就由尚书台以外的长官和中正来负责。这样做,则朝内朝外互相参验,任用得当不得当都有人负责,互相对比检查,谁还敢弄虚作假呢?如此则会人心安定而事理分明,大概可以净化风气,审慎的量才授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