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胆怯的孩子走出去

实际上,孩子的胆怯是家庭教育的“副产品”,很多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吃苦受累,不让干这做那,这就是孩子形成胆怯心理的主要原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见生人就哭,不敢自己去做事,处处需要大人陪着,我们称这样的孩子胆小怯懦,那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小明从小在爸爸妈妈身边长大,不过由于爸爸妈妈工作比较忙,每天只能由年迈的奶奶带着。小明从小调皮、爱动、脑子转得快,经常跑出去玩,年迈的奶奶总是追不上。奶奶担心孩子摔倒,于是经常吓唬小明说:“你再跑就让收破烂的把你给收走了。”

有一天,小明跑远了,看不见奶奶,他大声地哭了起来。这时正好来了一个骑三轮车的叔叔说要把他送回去,小明以为是收破烂的要把自己带走,吓得他使劲地大哭,直到晚上睡觉时还在哭。

从这以后,小明就变得十分胆小,只敢在自己的屋子里玩,处处都十分小心。不过他在家里又非常调皮,经常会犯些小错误,这时爸爸就会批评他。为了逃避批评,小明竟然慢慢学会了撒谎。对此,爸妈很是担心,如此胆怯的孩子该如何是好呢?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形成胆怯心理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孩子的生活圈子太小,有的孩子平时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尤其是由爷爷奶奶照看的孩子,很少出去玩,很少接触外人,他们的依赖性较强,无法独立地适应外部环境。

其次就是父母喜欢吓唬孩子,有的孩子在家里不听话,如哭闹或不好好吃饭时,父母就用孩子害怕的语言吓唬他“再哭就把你扔在外面让老虎吃了你”“泥土里有虫子咬你的手”。如此恐吓孩子,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形成胆小怯懦的性格。此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有过多的限制,比如去公园玩耍,不让孩子去爬山、不让孩子去湖边玩等,也会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从而导致胆怯的性格。

小贴士

1.鼓励孩子多参加活动

父母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外出活动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尤其是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养的孩子,更需要从家庭的小圈里解放出来,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到公园和其他公共场所多走走多看看,让他们接触、认识、熟悉更广阔的世界。父母还可以带孩子去走访亲友,或去外地旅行,开阔他们的视野,并让孩子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做游戏,和大家一起参加活动,一起结伴买东西等,从而锻炼孩子的胆量。

2.帮助孩子提高认识

孩子胆怯大部分是后天形成的结果,作为父母要端正思想,按照孩子的年龄和实际情况,给予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丢掉“怕”字,同时告诉孩子,胆小鬼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让孩子鄙视胆小怕事的行为。对于孩子存在的胆怯心理,可以进行锻炼和诱导,比如孩子怕生人,当有客人来临时,应让孩子与客人接触,并锻炼他在客人面前讲话。这样一回生二回熟,会慢慢改变孩子的胆怯心理。

3.培养孩子勇敢的精神

父母可以经常讲一些有关勇敢的故事,平时多多观察孩子,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并鼓励孩子去战胜困难。对孩子进行胆量方面的训练,如在感觉训练中,加大木梯的训练量,慢慢锻炼孩子的胆量。

4.交给孩子一些任务

父母可以有目的地交给孩子一些可以完成的任务,限时间完成。比如,假期可以让孩子独立坐公交车去朋友家或跟旅行团旅游,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去锻炼、去克服困难。同时父母要给予鼓励、指导和帮助。当孩子完成任务时,父母应进行表扬,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5.与孩子平等对话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是多方面的,如果孩子怕黑,那父母可以在全家人看电视时把灯关上,让孩子慢慢适应黑暗。假如孩子害怕陌生人,父母可以有意让孩子单独去超市购物,去书店买书,去参加一些宴会或电视节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