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共和时代的德国法学
- (德)托马斯·杜斐 斯特凡·鲁珀特
- 2607字
- 2022-09-02 16:31:09
横空跨海同怀 为有与共世界
进入2020年三个月了,一年的四分之一时间已经过去。然而,先是中国,而后全球,新冠肺炎搅得几乎所有人都不得安宁,惊慌失措,2020年已注定成为全世界难以忘记的一年。
不过,宅居也好,隔离也罢,却给了读书人更多时间读书。所以,当远在德国的李富鹏博士告诉我,一些出身于中国政法大学中德法学院,如今大多天各一方的年轻留德法律人,横空跨海、同心戮力地联手翻译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法律史与法理论研究所所长杜斐教授(Thomas Duve)等合著的《柏林共和时代的德国法学》一书,希望我能为此书作序时,我一来高兴,二来赞赏。因为在这样一个特殊而困难的时期,他们仍能坚持这样一个具有广博文化情怀但无疑十分辛苦的学术工作,其精神应该得到赞赏。因此,我自是欣然允诺。不仅如此,我还觉得这是这几个月来最让我高兴的一件事。
通览“中德人”合力翻译的这部著作后,我想我有充分的信心向读者推荐这部译作。理由很简单:这是近年来我所看到的时代脉搏感最强、论题涉猎最前沿、内容覆盖颇广的一部当代德国和欧洲法律史著作。
首先,柏林共和国时期是离我们最近,我们尚处其中的时期。从时间上看,以两德统一为标志开始的“柏林共和国”至今正好30年。就历史而言,这段时间很短,柏林共和国可能才刚刚开始。但这30年却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彩的大时代,是世界格局大变、历史事件迭出、人类社会飞跃发展的时期。差不多与两德统一同时发生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继之欧洲一体化进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到经济全球化浪潮;“9·11”事件引发的文明冲突乃至文化战争,随之而来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电子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网罗天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等,所有这些,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世界或人类社会生活、观念及行为方式。进一步说,这些事件和变化必然折射到法律规则和制度上。法律制度构建和规则制定立足于特定时代的政治和经济,每一个法律现象后面都有经济背景。所以,刚刚过去的30年对人类社会现在与未来影响之深刻,怎么估量都不过分。所有亲历和处在其中的人,若想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保持对未来世界的清醒认识,做一个自觉的历史中人,那么就有必要对这一段精彩但却惊心的历史有基本的了解。《柏林共和时代的德国法学》实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宏大的时代场域。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既令我们为今天世界的发展兴奋不已,又让我们对未来人类的前途颇为忧虑,悲欣交集的时期。这部书所展现的时空实际上是整个西方世界法律发展的一个现实缩影。
其次,恰恰由于这部著作有上述那样丰富而宏大的时代背景,所以它涉猎的论题自然也最为前沿和颇具吸引力。举其大端如:数字化文明和大数据手段给我们带来的可见于社会生活与生产各个方面的挑战和影响;经济全球化悄无声息地对大陆法系国家立法和司法运作机制的影响,如从法治国家转向法官国家,“外包式”立法对原有立法模式的冲击,公法、私法传统意义上的界限日渐模糊以及民法的政治化;刑法中的程序化倾向;作为营商环境的法律制度已然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场域;法律渊源已经突破“民族精神”藩篱,“自下而上”地从普遍法律实践中产生,体现着“全球法律和商业共同体”的共同观念和期待;作为一项基本权利的宗教自由未来可能带来的极大危险;“敌人刑法”理论讨论再起波澜;权利的政治化和法律的重新政治化;法律承认同性生活共同体,其最终被“法律共同体”法定化。诸如此类,都是在别人那里已经发生,而在我们这里尚未发生或者或多或少已经开始的议题。仅此而言,《柏林共和时代的德国法学》已有足够的学习阅读价值。
再次,这部书涉猎的论题不仅很前沿,而且其内容还几乎覆盖了法学学科的所有重要领域。读者会看到,传统的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内容,如法理学、宪法学、法律史学、比较法学、国际法和国际私法、欧盟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民法、行政法、商法和公司法等等,都可见诸本书中,其中有些内容颇有思考深度。所以,我相信许多读者都可以从这部书中发现自己感兴趣或贴近自己专业领域的内容。当然,我们不能要求这部著作囊括所有法学各类专业的内容并且都那么精细。但是,至少它给读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线索和学术动向。阅读过这部书的读者尤其是法律人,一定可以从中获得领益和启发。
1998年,我所主持的“当代德国法学名著”翻译项目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支持下正式开展。设计并开展这个项目的初衷,得益于中国清末民初法律改制的启示:现今中国的法律制度,完全是这次法律改制的结果。而这次法律改制的起点就是翻译西方,尤其是欧洲大陆法国家的法律文献,其中又以德国、法国法律文献居多。但是,客观地说,当时翻译的法律文献,选材和翻译水平都有限。然而,正是这些有限的法律翻译,却影响了百年以来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方向与进程。所以,我们当年留德的一些法律人,决心通过翻译一些好书,催生一些好的教材,最后培养一批优秀的法律人,以期能够长久地推动中国法制发展进步。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成立了中德法学院,实际开始了培养留德法律人,即育人阶段。从2007年送出第一批学生去德国到现在,中德法学院十几年里已经向德国输送了230名法学硕士。如今,负笈留学的“中德人”足迹已经遍布德国各州的大学,学成回国的已有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现在,这些留德法律人又共同翻译了读者眼前这部洋洋几十万字的著作。无论是作为一个从事几十年法学教育的教师,还是作为“当代德国法学名著”和中德法学院的推动者,我自然都感到高兴和欣慰。
不过,这种高兴和欣慰绝不单是为这部译著作序,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批具有良好法学专业素养、广阔学术视野、高远思想境界和强烈时代意识的青年法律人已然成长起来。我相信,这些留德青年法律人的作用才刚刚显现,他们不仅一定会在未来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制发展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还会在未来不同法律文化交流中,在人类越来越兴衰与共的历史进程中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他们今天拿出的成果,已经证明他们正在发挥他们的应有作用。我们感到骄傲的是,当代中国法制发展事实上又一次因为留德法律人的劳动付出而汲取到人类知识文化的养分。现今乃至未来可预见的几十年里,中国法制的发展进步又将因为所有这些法律人的劳动付出而机缘巧合地与人类法律文化发展联系起来。
最后我想说,这样的译事之所以发生并能完成,自有其情怀和信念的诠释,这就是:横空跨海同怀,为有与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