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类型之犹豫和恐惧

“犹豫”关键词:

纠结、举棋不定、不能下定决心、慎重、考虑全面

案例导读

周末,爸爸妈妈想带着欢欢去看望一个朋友。前一天晚上,妈妈就告诉欢欢早上九点出发,欢欢也信誓旦旦地保证肯定早早起来收拾好自己。

可现在,差十分钟就要九点了,欢欢还是什么都没有准备好。

欢欢起床并不晚,吃饭也迅速,妈妈看到觉得很放心,吃完饭就去收拾家务了。原以为欢欢早就收拾完了,谁知道现在还在磨蹭。

妈妈非常着急地在外面催促:“欢欢,你好了吗?你在房间里干嘛呢?”

原来欢欢在挑选衣服,昨天妈妈刚给她买了几件新衣服,欢欢哪一件都喜欢,哪一件都想穿,于是换过来换过去,磨磨蹭蹭地就到了现在。

欢欢也开始慌了起来,听到妈妈的叫声就更着急了,不知道选哪一件,于是眼泪吧嗒吧嗒掉了下来。妈妈越等越着急,就来到欢欢的房间,一推门看见欢欢正坐在地上非常委屈地抹眼泪,妈妈便气不打一处来:“不早就告诉你快点嘛?你还委屈,不就说了你一句吗?你这孩子真不省心,快点出来吧。”

“我还没选好衣服。”欢欢噘着嘴说道。

“这么久了还没选好,身上这件不就挺好的吗?就穿这个就行了,快点出发了。”妈妈很是心急。

欢欢听了之后更委屈了,屁股跟长在地上似的,不动地方,妈妈只好喊爸爸过来把她抱到了车上。

在车上,妈妈担心地小声问爸爸:“这孩子不会是有选择恐惧症吧?每次选东西都慢得要命,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

案例解析:案例中的欢欢其实是有一定的时间观念的,否则她自己也不会着急,只不过在每次做选择时,性格上的“犹豫因子”就会将她的时间观念淹没,使之弱化,于是就会出现磨磨蹭蹭无法做决定的情形。

那么这种情况下,家长该如何处理呢?首先,案例中欢欢妈妈的做法肯定是不恰当的,这种做法更加重了欢欢的消极情绪。

其实这种情况下,孩子是迷茫的,纠结的,她觉得每一种选择对自己而言都是有好处也是有坏处的,所以这时候他需要的不是催促,而是有人能给她指明方向,家长就应该扮演这样的角色,当然,这并不是要父母直接代替孩子选择,而是告诉她选择哪一个好处是怎样的,会给她带来怎样的影响。

还是以上述情景为例,妈妈进到房间看见欢欢坐在地上哭,第一句话不应当是责备的口吻,而应该是询问,先弄明白孩子为什么发泄情绪,当然这时候有些孩子不一定会像欢欢一样把原因说出来,如果不说,家长就要从周围的环境中找答案,比如衣服被翻得很乱、孩子身上的衣服扣子没系好等。当知道孩子是因为不知选哪件衣服着急才哭的时候,妈妈应该告诉她,“妈妈觉得欢欢身上这件很好看,像小公主一样,你觉得呢”,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其实她有一个自己最想选的答案,但就是下不了决心,在妈妈的引导下,她就会说出这个答案,这时候妈妈只需尽量称赞她的选择即可:“哎呀,妈妈刚才没看见,这件穿在欢欢身上更好看,那今天就先穿这一件吧!”

当然,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全解决,如果孩子每次做选择时都会犹豫不决,家长要尽量在旁边加以引导,告诉她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无需如此纠结和慎重,并通过一些方法(下面章节会详细介绍)加强其时间观念。

这类型的孩子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即面对很多事情就会无从下手,感到恐慌,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当重点教孩子如何对事件进行分类,如何增强时间观念。

“恐惧”关键词:

害怕、紧张、局促不安、想得太多、小心谨慎

案例导读

案例1

小江数学成绩一直不错,老师就推荐他参加了市里的“小学生奥数赛”。小江顺利地通过了初试,且分数遥遥领先,放学后老师对小江赞赏了一番,并且对他寄予厚望:“你肯定没问题,加油啊,老师和同学们都等着你的好消息。”

听了老师的话,原本就忧心忡忡的小江更加担忧了。回到家里,小江就将自己关到了房间里。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连喊了好几声也不见小江出来,于是就跟爸爸小声说:“孩子不会出什么事了吧?他不是马上要参加比赛了吗?吃完了还得复习功课呢,这都叫了几遍了还不出来。”爸爸示意妈妈不要着急,应该是学习太累了,一会儿就出来了。

爸爸妈妈都吃了一大半了,小江才从屋里出来,结果刚扒拉几口饭就说吃饱了,又回到屋里关上了门。

妈妈看小江不太对劲,就跟着进到房间里,问他怎么了,但小江怎么也不说,就是趴在桌子上,既不看书也不做题。妈妈催促了几声,大致意思就是让他抓紧调整情绪看书,好好准备比赛,小江也没有应声。

妈妈回来跟爸爸抱怨道:“怎么越到关键时刻,这孩子越拖拉,看得我干着急。”爸爸安慰了妈妈几句,说自己去看看儿子。

过了一会儿爸爸出来了,说:“孩子是因为比赛的原因压力太大,太紧张了,我安慰了几句好一点了。”爸爸刚说完,小江就进来了,一脸哀怨地说:“爸爸你说我要是考不好怎么办啊?你们会不会不高兴啊,老师肯定也不喜欢我了。”爸爸说:“不会的小江,你看你初赛成绩那么好,后面肯定没问题,况且爸爸、妈妈和老师怎么会因为一次成绩就不喜欢你呢,你不要想太多,如果你真的害怕结果不好,就更应该在结果出来之前好好学习,这样取得好成绩的概率才会更高啊。”

听了爸爸的话,小江听话得点了点头,妈妈本以为没事了。可谁知第二天几乎没有赖过床的小江躺在床上就是不愿意起来。等爸爸好不容易把小江送走后,妈妈担忧地叹了口气,“小江几乎每次在对于他而言较为重要的事情发生之前,就会出现这种状态,这可怎么办啊?”

案例2

兰兰天生不喜欢水,每次洗头洗澡都像要了她的命似的,这让妈妈一度很头疼:“怎么自家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小孩就是不一样呢?别人家的孩子见了水就撒欢,她可倒好,躲得远远的。”

晚上,妈妈放好了洗澡水,来喊兰兰洗澡,兰兰应了一声继续玩自己的芭比娃娃。时间渐渐过去,任凭妈妈催促,兰兰还是一动不动,最后看妈妈生气了,才极不情愿地过来,动作慢吞吞的。

兰兰看着澡盆里的水,神色很是凝重,但看着妈妈不容置疑的表情还是跳了进去。洗澡倒还好,洗头发才是兰兰最害怕的环节,当水洒到兰兰头上时,她再也忍不住了,号啕大哭起来,说什么也不要洗了,最后还是妈妈好说歹说劝了半天,兰兰才勉强答应把泡沫冲了。马马虎虎洗完了澡,妈妈直起身一看,已经11点了,不由得叹了口气:“什么时候这孩子才能利利索索地洗澡睡觉呢?”

上述两个案例中的孩子都是因为害怕恐惧而磨磨蹭蹭,但是这两种恐惧也是不同的。

案例1中的小江平常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们的榜样,父母心中的乖孩子,而他也很享受这种感觉,慢慢就开始害怕如果自己学习不好、考试失利就会失去老师、父母、同学对自己的喜欢和称赞,所以就会出现例子中的情况,一到重大事件之前,他就开始莫名地恐慌起来,他不是害怕考试本身,而是担心后果,想得太多,瞻前顾后。

这种情况其实是比较难处理的。思想不受控,即使家长说一千句“别想那么多”,孩子还是会乱想,因此没有什么方法是能快速解决的,只能是慢慢开导和劝解,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这种情况下,孩子对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已经心存恐惧,家长千万不要再强调坏的方面或者施加希望,比如“你这样就会更考不好”“爸爸妈妈以你为荣、不要让我们失望啊”等,这样只会再度加深孩子的恐惧。

不要再频繁督促孩子做相关的事情,比如考试之前一直唠叨“你怎么还不学习”,去参加演讲比赛之前频繁提醒孩子“准备好了吗?稿子背熟了吗”等。要留给他自我调节的时间,家长越是催促,孩子越容易慌乱,以至于最终自乱阵脚,什么都不想准备。

平常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多做运动,提高心理素质,提升抗压能力,必要时可以做专门的抗压训练,或者给孩子报一个兴趣班,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此外,孩子出现这种恐惧心理有时候也跟父母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父母本身追求完美、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等,尤其对于以“完美型”和“成就型”为主导性格的孩子,影响最为严重,如果父母有这样的问题,应当及时反思。

案例2中的兰兰则是对事件本身产生恐惧,她害怕水,害怕洗澡洗头发。这种害怕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第一,是本性怕水,由于体质的原因,有的孩子一出生就怕水;第二,是经历的原因,看到过、听到过或者自己亲身经历过水带来的不好的情形。

当然,不仅仅是对水,很多孩子都会对某种事件或事物本身有着莫名的害怕,比如有的孩子害怕电梯,有的孩子怕过桥,甚至还有的孩子害怕用筷子吃饭等。对于某些事物的恐惧可以不予理会,因为这些恐惧对日常生活和孩子的身心发展没有负面影响,但有的恐惧就需要家长给予重视,就像例子中的兰兰一样,对水的恐惧使她磨磨蹭蹭,浪费时间,已经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不能强迫孩子做她害怕不敢做的事情,不要给他扣上“胆小鬼”的帽子,更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恐惧,进而表现出不屑:这有什么可怕的,别那么多事儿,你都多大了。当然,也不能因为孩子哭闹父母就妥协,这样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父母要学会倾听,让孩子说出他害怕的原因,不要不以为然,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其次,带孩子正确认识他所害怕的事物,告诉他与之相关的知识。还是以例子中的兰兰为例,妈妈可以给兰兰讲水的分类,淡水怎么来的,水的用处等,让孩子了解得更全面,恐惧也就会降低。

当孩子经历同样的事情仍旧因为害怕而磨蹭时,家长也不要着急催促,慢慢教给他正确的使用方法、处理技巧,或者给孩子做示范等,这一过程中家长不要生气发脾气,否则会加重孩子的抵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