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艾滋病的出现与蔓延曾经引起人们极大的恐慌,当今医学界对艾滋病病毒的起源仍未统一认识,只知道它主要是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方式感染人类。艾滋病病毒对人体的侵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潜在人的肌体之内,削弱人体免疫力,在吞噬人体T淋巴细胞过程中造成人体机能的衰退、免疫力的减退与丧失,导致内脏各器官感染细菌、结核、真菌、病毒,甚至诱发癌肿的严重病态。虽然当今医学针对艾滋病还没有找到一个根治的办法,但早已研究出有效的预防与治疗的办法,可通过抗病毒药物治疗减缓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速度,大大延长了艾滋病患者的寿命。这就给了艾滋病患者坚强生存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因此,艾滋病防治不仅是感染内科的问题,它还涉及外科范畴的有关工作。
世界上专门医治艾滋病的机构及其医生都十分清楚,对于艾滋病的治疗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随时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对于患者而言,如果错过了有效的治疗期,病情的恶化会使皮肤出现肿疮并且溃烂,散发出难闻的恶臭,人疲惫得完全失去自理能力,拄着拐杖也无法支撑软弱无力的身体,那么患者对生命就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而医生对于患者永远是尽职尽责的,通常会通过手术的方式切除病灶以挽救生命——这是高危的作业。手术中难免喷溅出血液,这血液极有可能溅到医生的眼睛;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那锋利的刀与尖锐的缝针也会刺伤医生的手指……这些都能导致艾滋病病毒乘虚而入。这就是医疗上所称的“职业暴露”。这时候,医护人员必须及时处理自己的伤口,并通过服药来阻断病毒的入侵、复制,避免诱发艾滋病。
有这么一群英勇无畏、医技精湛,有着仁心大爱的医生,他们从事着这一高危的职业。
本文的主人公邓建宁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带领他的团队迎难而上,用情、用爱服务艾滋病患者,堪称医疗界的“特种兵”。
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四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是一支为艾滋病、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甲流H7N9、新冠肺炎等疫情)随时奔赴疆场的“特种兵”,而邓建宁团队则是“刀尖勇士”。
邓建宁无数次目睹严重疾病导致完整的家庭阴阳两隔的惨剧,从病者的哭诉声中感知了婚姻生活的悲酸,理解了那些因疾病而经济陷入困境的人的痛苦。他们当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事业有成的中年人,有意气风发的青年,有情窦初开富于幻想的少年男女,有嗷嗷待哺的婴儿。邓建宁了解他们的不幸,为那些被病魔所摧毁的美好而惋惜。他内心充满着对这个群体的关怀。这种关怀是邓建宁内心柔软部分的自然感受,建立在医者仁心的基础之上,又超越了职业操守。他清澈的眼神常含着思考,英俊的脸庞也因严谨而显得沉稳可靠。他快速穿行于病房与手术室之间,不断更换白色与墨绿色的工作服,进入特殊感染手术室或介入治疗室中。为了防止职业暴露,医护人员给艾滋病病人做手术穿的手术服与普通手术服不同,是分体式或连体式防水衣,用防水面料制作,密不透气。另外,需要戴两层手套,戴帽子、N95口罩,还要戴防护眼镜或面屏面罩。这一整套装备起来,使得医护人员在做手术时变得有些笨拙。手术完成后,每一位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都是一身大汗,衣服能拧出水来。
无影灯下,邓建宁敏锐的思维如透彻天宇的闪电那样坚定而灵动。这位驰骋于无硝烟战场的无畏勇士,面对着患者的呻吟、痛苦和挣扎,面对着发臭的肿包、锐利的骨折断端、突然喷涌飞溅的体液,职业的操守、对于生命的爱重向他发出召唤,他时刻准备着投入紧迫的工作节奏中。他的人生之歌也由那柳叶刀、药物和一声声问候去书写。这位没有一刻空闲的医者,早已习惯于少言寡语,他的沉静仿佛大海深处的急流、血战过后的沙场。而他的胸中,却时刻激荡着作为医者的情感。
这是一种朴素而毫无杂质的情感,从1995年到2020年,25年的执业生涯使得邓建宁从一个学识丰富的学子成长为广受称赞的名医,他将自我对医疗事业的理解,内化为对人类生命的敬畏、尊重与关爱。在这个漫长历程中,他经受住了磨砺,获得了蜕变,将日常工作升华为对生命和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崇高追求。有一种不可泯灭的信仰在支持和鼓舞着他。
二
面对严峻的艾滋病疫情,加强对艾滋病合并外科疾病病人专门的管理,成为传染病医院迫在眉睫的任务。四医院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成立专门治疗艾滋病合并外科疾病的专科——艾滋病外科。2012年8月6日,艾滋病外科病区正式启用。邓建宁被任命为艾滋病外科主任。接到命令,邓建宁二话不说就担起了重任,组建团队,开始了直面艾滋病的“战斗”。
八年来,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外科诊治了7000多名艾滋病患者。这是个可怕而又可喜的数字,一方面说明艾滋病已经迅速蔓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医疗重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以邓建宁为代表的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全体艾滋病外科医生竭尽全力的救治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成果,证明令人畏惧的艾滋病可以得到合理的诊治,患者可以获得不断改善的生活空间。作为艾滋病外科主任的邓建宁,经他亲自治疗的艾滋病病人至今已达5000多人,成功实施或参与手术治疗2000多例。在这庞大的数据库里,他无法记住每一个病人的面容与他们背后的故事,然而每一个出院的病人都能够记住他的名字,记得他有如兄弟和朋友般的声音与姿态。他们会向身边的亲友提起,给他们第二次生命的正是这位身材中等、英俊健朗的医生。他们记得他清悦而温和的声音,记得他沉静而和蔼的面容。每逢节日,或新生活开始的重要时刻,许多出院的病人会给他发来祝贺卡片,简短的留言中映现的是他执着而坚定的姿态、他紧贴病人床榻边弯下的腰身、他按住喷射血液和安抚病患的手掌,以及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守在病区的身影。
在多年医治艾滋病患者的执业生涯中,邓建宁凭着坚定的信念、精湛的医技和非凡的勇气,创造了奇迹。他依凭着这些习以为常的工作,提炼出人间最为珍贵的从医精神,而这种精神又很难用概念来诠释。它隐身在那些生动感人的事迹当中,改变了病人的一生,令他们感恩不已。在邓建宁丰富的医疗词汇里,会出现诸如淋巴结活检、肠瘘、病毒载量、梅毒、传染率、生存获益、肿瘤、骨折复位、飞溅、浸渍、锐器致伤、气溶胶吸入、职业暴露等一系列让人触目惊心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对于邓建宁来说,平常得就像我们日常讨论的衣食住行,串连成了习惯用语。它们都会发出清晰的声音与气息,和医生特质融为一体。
时间回到2005年的一天,也就是邓建宁刚接触艾滋病病人的那一天,一位由艾滋病引发肠瘘的男子,抱着对生的渴求来到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那时四医院的条件十分简陋。邓建宁把这位饱受病痛折磨的农民兄弟接进病房时,来自外界的怀疑目光无可避免,但坚定的信心支撑着他的职业信念。虽然面对的是从未遇到过的情况,一种传言中无法救治的恶疾,但对于邓建宁来说,这是必须跨过的坎,是必须攻克的难题。邓建宁对自己接诊的首例艾滋病合并外科疾病患者进行仔细的问询,得知他有过一次无设防的性行为,又从患者的身体状况判断艾滋病的发展阶段。他还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问询他家人的身体情况,叮嘱他带领家庭成员及时体检,他自己则要及时治疗,阻断病毒扩散。经过精心的诊治,这位患肠瘘的病人得到有效的救治,顺利出院并能正常生活了。
因为职业暴露的风险,艾滋病患者面临手术难的现实情况,邓建宁勇于奉献,冒着巨大的风险,为众多合并外科疾病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了手术,为他们解除了痛苦。他不断总结经验,掌握艾滋病合并外科疾病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对患者进行免疫功能测定、调节,为患者的手术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使许多患者得到合理安全的手术治疗。面对这些特殊的患者,邓建宁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免疫力调节、手术方案等,却把自己可能面临的感染风险放在了后面,没有过多地去考虑。他认为,四医院本来就是传染病专科医院,他作为四医院的一员,救治艾滋病病人是他的职责所在。
邓建宁称艾滋病外科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是因为这个特殊病区潜伏着一触即发的险情。医护人员所接触到的艾滋病患者包括不少吸毒者,他们吸毒成瘾,发作时会袭击医护人员。有些患者为了追求快感,在大腿大血管处注射毒品,导致感染性股动脉瘤破裂,医护人员在给他们做手术时很容易造成职业暴露。又因为这些患者经常注射毒品导致肌肉组织受到破坏、动脉损伤,很容易造成股动脉破裂喷射,如不及时救治,只要5分钟就会失血身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奋不顾身地冒着职业暴露的危险救治病人,才能使病人转危为安。
邓建宁就遇到过这种情况。那天他正在值班,忽然听到卫生间传来呼救声,他像闪电般疾奔过去,看见一个有吸毒史的艾滋病患者在上厕所时因用力过猛导致大腿根部股动脉瘤破裂,血液喷涌。邓建宁果断做出判断:需要修复受损血管,重建血流,避免患者致残。这对患者的安危、受伤肢体的存活和功能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按压在患者伤口上的手指稍松一点,鲜血必将再次喷涌,患者就有可能当场丧命,所以必须就地手术。他用力往患者骨盆方向抵压血管控制喷血,他的助手协助局麻,随后他快速精准地用无创血管钳阻断患者腹股沟区髂外血管、股动脉近心端,接着清除坏死组织,修补破裂血管,控制了大出血。患者终于得救了。这是与时间的赛跑、与死神的较量,邓建宁以冷静果敢的心理素质、高超的技艺,又一次驱散死神的阴影。
一个高明的医生能让处于绝望的病人重燃对生命的希望。邓建宁闯进生命的禁区,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森林中有两条路,我选择的是人迹罕至的那条,这边风景独美!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哉!”邓建宁及其团队就是这样具有远大抱负的前行者,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胆识和他们战胜的挑战可以书写成一部生动感人的传奇。生活就是这样,在放弃与拥有、失望与希望之间艰难地延续,并充满了生机。在邓建宁的病人中,有一位年仅20岁的女子,她患有脊髓结核并导致瘫痪,同时她也是个艾滋病患者。20岁正是青春勃发、创业有为的大好年华,邓建宁想起自己的青春时光,他不忍心这20岁的生命因为严重的合并症而断送。这位病人的病灶波及脊髓横断面致大部分变性,而手术清除病灶将难以避免脊髓损伤导致瘫痪,他要用全部智慧和技术让这位瘫痪在床的女孩重新站起来,返回到她可自由漫步的美好时光。邓建宁邀请结核科专家卢祥婵、艾滋病专家黄绍标、外科主任李志强联合会诊,制订了抗结核、抗病毒以及瘫痪康复的综合方案,并购置下肢按摩仪赠送给这位患者,配合开展针灸、理疗等中医治疗。最终,奇迹发生了!这名患者经过一年的治疗后竟能站起来,拄拐可以走一段路了。
胸怀大爱的人就应当是这样——他对于万物都有慈悲之心,关怀生命的来去。在邓建宁心目中,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生命体,他不会因患者的身份地位等外在因素而对他们有所不同,产生心灵的隔膜与尊卑的区分。同样,在他情感的天平上,也不因患者的差别而对他们有所区别,赋予他们亲疏远近的情感关系。邓建宁视自身职业为庞大世界中生命互爱与生辉的平台,他在接收着这个世界向他发出的救治不幸者的信息,时刻都准备着并始终全力以赴。他珍惜时间的一分一秒,让其发出生命之光,这既是职业精神的体现,也与他人生追求的价值高度契合。
他既看到青年黎明时的光辉,也感受到垂暮之年返照的夕晖。他在时间光影中行走,用全部的热情发出生命的呼唤。曾有一位70多岁的老年人得了艾滋病合并消化道穿孔继发弥漫性腹膜炎,肺部感染也很严重,术后第四天因咳嗽导致腹壁切口突然裂开。邓建宁接到消息后立即从家中赶到医院,拿了手术器械就在病床边给他做了局麻下裂口减张缝合。同事们都很佩服他,赞叹道:能够这么为病患果断决策的人,内心不是一般的强大!
“不仅要让他们站起来,还要让他们能够劳动、创造价值,拥有维持家庭的能力。”邓建宁认为,医生面对的病人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体,要恢复病人的健康首先是要恢复他强大的存在感。存在就是一切,而存在呼唤每一个个体摆脱无所作为的状态,和大地以及其他活色生香的事物一样,经由时光焕发出诗一样的光芒。
一个山区农民外出打工,不幸感染上艾滋病。有一天雨天路滑,他骑摩托车走山路,滑倒了,腿骨折,膝关节也断了。由于没有钱到医院治疗,他只能自己找草药来治,不但没治好,还导致畸形愈合。患者找到邓建宁时,伤的腿比另一条腿短了八厘米,骨骼、肌肉、神经、血管都可能已经挛缩。对于这样复杂的情况,在骨科专家杨华教授指导下,邓建宁团队把患者像碎砖头一样堆在一起的骨折端骨碎片、畸形愈合的骨痂慢慢撬松,然后再装上专门向天津骨科器械厂家订制的外支架,每天调一毫米。待患者的血管神经挛缩逐渐舒展开后,再把他的骨头对准骨折功能轴线——这叫骨折解剖和功能复位。等到骨头调到一定的长度时才能植入钛钢板,整个过程起码要半年时间。但这个病人家里很穷,听邓建宁讲手术方案时不理解为什么要花那么长的时间,怕没有钱治,又误以为医生歧视他而故意拖延。于是病人的家属就拿了钱设法送给邓建宁——他们以为送了红包就能快些做手术。红包退不掉,邓建宁就拿去帮患者交费,然后拿发票给他,告诉他说,他的钱还在他的账上。经过半年时间的调治,病人两条下肢慢慢一样长了,邓建宁团队给他装上了解剖型钛钢板。而后邓建宁又为其奔波,为患者争取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性报销。
作为一位外科医生,邓建宁接触和医治的病患很多,凭着大无畏精神和高超精湛的医技,他创造了许多经典案例,下面试举几例。
2012年夏,急诊送来一名被刀捅伤左侧大腿根部的青年,配血急救发现HIV待复查,CD4+细胞低于200个/微升,术中修补血管破口时患者突然大出血,导致心博骤停。监护仪一直响,高音报警。邓建宁带领的团队非常默契,他们迅速压住患者的血管控制失血,熟练分离近心端血管,上阻断夹,显露血管裂口,在患者生命指征稳定情况下完成血管吻合,病人血压回升,心脏复跳,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
2013年夏天,四医院来了一位骨盆及下肢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壮年患者,他是车祸致伤,因无法寻到肇事者,家庭又贫困,只能在家用土方草药治疗。当家人把他抬到四医院时,患者伤处严重感染,下肢肿胀,散发着恶臭,局部皮肤挤压有“搓谷子”“冬天握雪”的手感。邓建宁凭着丰富的经验马上诊断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当时他脑子里轰然一响。他非常明白,骨筋膜室综合征是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和组织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属致死、致残率极高的疾病。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压,切不可等到出现“5P”征——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s)、无脉(Pulsel-ess)、瘫痪(Paralysis)以及拉伸骨筋膜室时产生的疼痛(Pain)之后才施行切开减压术,这将导致不可逆的缺血性肌挛缩。切开的皮肤一般多因张力过大而不能缝合。可联合VSD技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手术减压后,让患者血循环获得改善,大量坏死组织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之后应积极防治失水、酸中毒、高血钾症、肾衰竭、心律不齐、休克等致命并发症,必要时还可能需要截肢以抢救生命。邓建宁团队充分发挥了精湛的医技,对患者进行了有效治疗,使这位患者避免截肢致残,得到了较好的康复。
2019年初夏,四医院收治一名钦州籍女性艾滋病患者。她右乳肿瘤像椰子那么大,因溃烂而如棉花成熟炸开,张牙舞爪甚是吓人。患者之前已辗转多处求医,因肿瘤巨大,生长较快,有医生判定其患的是晚期乳腺癌,又因其为艾滋病患者,在其他医院没有获得手术机会。患者在家中饱受病痛及心理折磨,抱着一线希望找到邓建宁医生。起初,邓建宁也犹豫过,这么巨大、溃烂严重的肿瘤能不能手术切除,手术能否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他一边取材再次进行病理诊断,做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检测;一边对患者进行免疫调节,测量乳腺周围皮瓣可推移的限度。做完这些,经过焦灼的等待,病理结果终于出来了。报告提示是炎症,也就是说患者的肿瘤没有定性为恶性。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仍然不能排除癌症可能,仍然需要手术切除肿瘤。邓建宁很慎重,经和团队成员仔细观察肿物周围皮瓣,结合乳腺MRI(核磁共振成像)、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及CTA(CT血管造影)等检查,直到对该女子的肿瘤与胸大肌、各站淋巴结、瘤体血供特征了然于心,才终于做好手术议案:气管插管全麻下完成巨大肿瘤切除,皮瓣转位修复。那天他们进行了一场与死神的较量,主刀医生顺肿瘤的假包膜快速切下肿瘤,完全夹闭基底载瘤动脉时,患者血压急降、心律失常——因为巨瘤“盗血”1000多毫升。经多科抢救和治疗,患者转危为安。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是较为罕见的巨乳腺纤维瘤,暂无恶性依据。参与手术的所有医护人员都为患者感到高兴,患者及其家人更是如释重负。
2019年盛夏,一位患者到四医院进行他的第九次开腹手术。经多次病理诊断,他罹患的是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这是一种罕见、复发率高、对放化疗呈现“惰性”的恶性肿瘤。邓建宁曾经从这名患者腹腔、后腹膜区域完整切除近7千克的肿瘤病灶。这次做手术时患者合并严重腹腔感染,但他对邓建宁带领的这个团队极其信任,多次说:“有邓主任负责,我放心,就是丧命我也不怨。”邓建宁冷静应对,紧贴膀胱、髂外动脉、输尿管将腹部巨瘤完整切除,使得难愈创面异常渗血得到有效控制,手术终获成功。
生命是脆弱而又珍贵的,邓建宁深刻理解患者对生命的渴望,他作为医生的责任就是竭尽所能拯救患者的生命,在充满挑战性的岗位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和病魔的较量中取得胜利。
医学的魅力之一是它的不确定性,医学的局限、未知领域的召唤,也正是促使医者持续奋斗的动力之一。
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广西的泌尿系统结石发病率位居全国前三位,结石成分相对复杂。患者的需要就是医生的努力方向。外科医生尤其要有创新精神,想尽办法让患者损失更小、收益更大。推崇微创手术及快速康复理念,以最小的损伤,换取病人最大的受益——这是外科医生永恒的追求,也是四医院艾滋病外科团队坚持的学科人文宗旨。
邓建宁和泌尿微创内镜技术组的李文刚、李兆伟探索总结了艾滋病合并泌尿外科疾病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以及免疫功能测定、调节的方案,能够对患者手术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
对于艾滋病合并多发性肾结石,梗阻严重、肾积水明显、合并肾盂内感染的患者,邓建宁团队形成了一套规范操作:先建立肾造瘘外引流,做脓液培养,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同时重视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控制经皮肾镜手术后尿源性败血症发生率在国内极低界线内。有一名广西浦北籍艾滋病患者,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而且CD4+细胞数极低,双肾积水铸型结石,肾功能不全。邓建宁团队先建立肾造瘘外引流达一年,同步开展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建立上肢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由于尿培养结果显示真菌感染,他们在规范抗真菌治疗后,再分期安全碎石、取石,解决了困扰患者多年的多重疾患。
为艾滋病患者进行手术,医护人员随时面临职业暴露的风险。统计数据显示,外科手术职业暴露概率为:受HIV污染的锐器伤后导致职业暴露感染率约为0.33%,黏膜表面接触暴露感染率约为0.09%,暴露量大时职业暴露感染率可高达6%。
邓建宁遭遇过三次艾滋病职业暴露,曾在手术中被锐利的针和刀刺伤或划伤。他会在保证患者手术稳定安全之后,忍痛在自己伤口旁边用尖刀再刺出一道伤口,将伤口积血尽量多地挤出,用流动水反复冲洗伤口,避免艾滋病病毒与血细胞结合,然后就进入持续28天的令人十分难受的阻断病毒入侵的服药期。吞服阻断药物后,身体会产生很大的反应,头昏眼花,皮肤如虫爬般痒,乏力,呕吐。在这些难熬的日子里,他不愿回家,不想让父母担心,选择自己扛下痛苦和压力。一直等到服药期结束,检查呈阴性时,邓建宁才敢回家。
即使从事这样高风险的职业,邓建宁也从不退缩,他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和旺盛的热情,迎接充满挑战的每一天。
邓建宁常说,四医院艾滋病外科并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他有一群好领导、好老师、好同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广西的艾滋病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防、治、保、康”取得显著成效,艾滋病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长,生存质量得到提高。但我国防治艾滋病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社会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现象还比较突出,防治艾滋病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为了更好地救治艾滋病患者,四医院设置了感染一区、二区,感染门诊,血透室,双感病区,妇科,外科,重症医学科……能做的手术种类越来越多,挑战的难度越来越大。这支朝气蓬勃的团队是置身于高危作业环境下的“特种兵”。每一台手术均有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骨科手术暴露风险最高,因为术中需要使用高动力电动工具以及锐利的钻头、克氏针、电锯、剥离子等器械;妇产科医生、泌尿外科医生还会接触到高压的羊水、尿液……每一台手术,他们都担负着社会责任和使命,都在履行“为生命站岗,救死扶伤,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的神圣使命。
身为医者,要为病患进行治疗。这是一种责任,出于人道主义,更出于对生命的敬重。他们必须抱着奉献精神和必胜信心才能完成每一次手术。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四医院实施感控三级管理模式,整体提高团队及个人的防护意识,严格规范手术操作流程。术者必须台风好、沉着冷静、配合默契,术中锐器传递采用“非接触技术”间接自取。医院还大力发展微创内窥镜外科技术临床应用,充分鼓励医生利用数字导航技术、3D打印导航技术实施精准定位的微创小切口手术。这样一方面对患者机体功能影响较小,另一方面使得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概率明显降低。邓建宁代表四医院总结的《艾滋病手术医护人员健康防护》实现了对职业暴露的有效预防,在2019年全国第六届艾滋病大会论坛上做报告并广受好评。
四医院的李志强、黄绍标、卢祥婵等内外科专家精心指导,原解放军303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三医院)骨科专家杨华、泌尿外科专家李文刚、神经外科专家陈文斗、耳鼻喉专家全超坤等院外专家倾力相授,这些“传帮带”让邓建宁团队获益匪浅。历任护士长黄秀金、许军萍、玉明柳、谢彩英率领的护理团队努力拼搏,专业护理团队已见雏形,为邓建宁团队提供了强大支撑。
自四医院设立艾滋病外科以来,邓建宁和蓝智、梁茂裕、李兆伟、周建文、何广杰、黄山、吴金伟等外科医生,以及李雪琴、黎彦君、肖秋叶、林小丹、潘攀、李倩等内科医生共同协作,完成了团队建设。目前,艾滋病外科已经建立起7个科室技术小组(护理技术组、胸外科技术组、骨科技术组、围手术期内科诊疗组、泌尿腔道微创外科专业组、普通外科专业组、血管介入组),同时也增置应对诊疗艾滋病的各种先进医疗设施。这个团队的成立和完善使艾滋病合并外科疾病患者的住院难题得到破解,也使在四医院挂牌的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南宁)变成了拥有艾滋病内科、艾滋病外科、艾滋病妇产科、艾滋病中医科、传染病重症医学科、血液净化科、预防保健科、检验科及其他临床医技科室的学科齐全、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自治区级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
邓建宁带领的团队充满积极向上的朝气。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年轻医生不断成长,李兆伟医生就是其中的出色代表。邓建宁推荐他去参加培训,带他去参加会议,介绍专家学者给他认识,鼓励他写论文、搞科研、考医师执照。而对于手术的一些关键环节,如手术解剖,腹腔镜、输尿管镜、肾镜等内窥镜的物理原理及使用技巧,镜鞘工作通道、微创器械的建立与应用,更是手把手地教,托着他的手让他尝试体会镜子锁定视野的感觉。台下模拟,台上实践,邓建宁都倾囊相授,让李兆伟的手术刀也能像水鸟掠过水面般灵巧。
邓建宁有个很厚的笔记本,记录着团队管理的具体情况。总的原则是按照三甲医院质量管理要点,螺旋式持续改进团队。在他和团队成员的分享中,涉及手术安全与质量、病体特征检查、医务道德以及沟通技巧等主题,正是这些正向的分享使全科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在采访中,邓建宁更多的是感激这个团队的精神与成员,对他自己的工作成就轻描淡写。他是一位实干家,具有献身精神和高尚人格。
三
40多年前,邓建宁出生于一个知青家庭,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他跟着祖母度过了十分单调而贫寒的少年时光,形成了自强、独立而又沉默寡言的性格。一种与生俱来的专注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得他对事物的兴趣总带着对美善丑恶的鉴别。在那个年代,他因营养不足而发育欠佳,体质虚弱,流汗多,刚换上的衣服很快就会湿透。父母为他的健康而担忧,多处求医而不能根治,最后找到横县一位民间医生为他治好了病,他也恢复了正常少年应有的健康体质。对于这一段经历,邓建宁印象深刻,也因此从小立志做一个为民除病的良医。他认为,医生应努力成为人世间最有才能、最有良好品质的人,这样才能解除病人的疾苦,让幸福健康长驻人间,让生活充满欢乐。他认定这就是他努力奋斗的方向。他的父亲也叮嘱他,要做一位有德行的医生,这是他愿意选择的终生职业,也是人们迫切需要的职业。小小年纪的邓建宁就怀着这样的崇高志向开始了漫漫的求学之路。
他在高考考出了优异的成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名校广西医科大学作为他增智求知的地方。在这里,医学光芒照彻了他的内心,他的人生之门豁然开朗:他掌握了复杂的医学术语,学习了传统的医学原理与现代医学理论,熟记一个个与人体、治疗相关的词汇,认知了医学史上以德为上的古训,厚植作为医者的怜悯之心、仁慈之怀……医术和新知交融一体,充盈了他正在吸纳知识与思想之泉的胸襟。大学时光匆匆而过,然而他求知的心情依然迫切。到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后,他多次参加了医院组织安排的培训班,积极探究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带着医疗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向专家请教、与同行探讨。在继续学习过程中,他认识了医学名师卢全书、彭民浩、卢榜裕、黎乐群、李志强、戴宗晴、李善清、周承能、陆志宏、许丁空、张联庆等,从他们那里习得医德医技。他牢记老师的教诲:医者,仁心;德者,责先。他认为,做一个医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心怀悲悯、体恤患者痛苦的大爱之人。医生的动作和言语都能传达情感:尊重患者隐私,维护患者人格尊严,把脉、手术、施药、洗伤口、体检后整理衣服、掖好被子等,无一不是将人文关怀施播于患者,还他们生存的健康与快乐。在知识与医德的熏陶下,邓建宁的思想境界得到更大的提升。
在邓建宁看来,医生不仅要会做手术,还要善于思考,善于结合本院的实际将最新的医疗技术、治疗观念应用到临床治疗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把观念上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发挥普惠民众的效用。这是一个技术、艺术与哲学相互渗透交融的医疗情景,邓建宁进入这个情景中,成为融会贯通的智者,开拓属于他的独具风格的医疗世界。他的敏锐与严谨、深刻与灵动、热情与包容,无一不是他的心灵与行动在职业上光照人心的反映。
邓建宁具有过人的医疗技术,这绝非偶然,这是他长期刻苦钻研和积累经验的结果。为了尽快熟悉手术中的缝合技法,他不断买来鸡蛋,打破鸡蛋,取其蛋白膜反复进行缝合练习;他还反复观看专家做手术的视频,参加学术讲座,请外科高手示范手术……同时,他还联系培训基地送年轻人外出受训,让团队技艺更精。他把读书学习当作充实自己的重要渠道,从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到现代医学科技知识,从医学、社会学到哲学、心理学、摄影、时尚美学……无不钻研汲取其精华,转化为思想的营养。他的成长之路,是一个富于理想和实干精神的具有崇高远大志向的医生的典范。他说,一个医生要具有工蜂一样的品质,善于吸收,努力进取。邓建宁的视野也在这样的学习中不断延伸而高远。他和他的团队凭借丰富经验不断挑战新高度,除了心脏手术和器官移植手术,基本已覆盖常见外科领域的1—4级手术。他们对传染病医联体患者进行救治,在医疗资源配置、人才培养上竭尽所能,还在防治艾滋病之后进行思辨性总结、公益性思考,以便造福民众。
邓建宁把全身心都贡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医疗事业,因为他牵挂着医院里遭遇病痛的每一个生命。他在办公室里准备了军用睡袋、防潮垫,随时准备着在这里过夜,与同事们救治病人。万家团圆的除夕和中秋佳节,他的女儿凭窗盼望却迟迟未见其归来。他总是教育女儿做人要有责任感,并告诉女儿说,做医生就是要把事情做好,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离开。他女儿很懂事,很能理解爸爸,并以爸爸为荣。说起他亏欠女儿一份父爱时,这位刚强、勤勉的男子汉流下了热泪。但是,为了千万患者的安康,他甘于牺牲而无怨无悔。
邓建宁的医行、医德和医技受到广大民众的称赞,政府和有关机构也给予他应得的荣誉。2018年8月31日,由中国医师协会、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在北京举行。在会上,邓建宁荣获全国第二届“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他像白求恩那样追求职业理想,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心上。”——这是中国医学人文大会给予他的颁奖评语。之后,邓建宁还参加了河北太行山区白求恩纪念林植树活动,他是第三位种下红枫的代表,代表四医院种下了这棵意义非凡的红枫。那里是白求恩战斗时间最长和牺牲的地方,那里有白求恩和八路军战士骑马巡诊的大理石雕像、白求恩学校遇难学子的群雕。邓建宁凝视着这些雕像,联想起他们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而英勇牺牲、血流成河的悲壮情景,眼眶盈满了感动的泪水。他想到自己只付出些许却获得如此多的荣誉,一种奋发向上、一生为民的热忱又一次充盈了内心。此外,邓建宁还荣获广西卫生健康系统个人二等功。
面对荣誉,邓建宁说:“没有吴锋耀院长和李志强主任的引路,我是走不到今天的,而且这一切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团队的功劳。在光荣面前,我想得更多的是重新归零,我要做的事情很多,医疗技术水平、手术技艺还远远不够,要以更高标准鞭策和要求自己,要更加修炼自己,要培养更多年轻医生。我现在不单给艾滋病患者治病,还积极参与青少年艾滋病预防知识普及活动——因为年轻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邓建宁在学术上也取得丰硕成果。他是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外科学组委员、广西外科委员、广西血管介入外科委员、广西内窥镜腹腔镜外科委员、广西泌尿生殖外科委员。他还获英国牛津大学—北京佑安医院传染病专科医师资质。他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及良好的临床操作技能,对艾滋病外科相关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积极倡导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邓建宁钻研建立HIV感染者普外科及微创外科围手术期安全体系,专攻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的外科传统治疗及微创治疗,对内瘘成形、嗜毒者股动脉瘤及周围血管介入和经皮肾镜、前列腺等离子电气化切除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还参编《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是《临床外科学》第二主编,参与的课题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加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在省级以上刊物(含SCI期刊)发表论文32篇。
邓建宁,一个儒雅的医者,他拥有博大而崇高的情怀,闪烁着人类大爱永恒的光芒,率队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外科诊疗服务,温暖人心,照亮人间。
以邓建宁为代表的传染病战线的医者秉持“为生命站岗”的从业理念和工作信条,高扬着团结奋进、努力拼搏、敢为人先的团队旗帜。他们坚持学习、锤炼思想,以品德取信于民,以团队创造未来。
爱与奉献是这群医学工作者永恒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