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学习
- (德)乌特·弗雷弗特等
- 2005字
- 2021-09-24 18:07:56
第三章 阿斯嘉礼的虔诚
玛格丽特·佩尔瑙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德里,当阿斯嘉礼这位小新娘嫁入穆罕默德·法札勒大师的家族以后,来自四面八方的难题让她差点招架不住。亲家仔细检查她的一举一动不说,更糟的是还有一个已经在这个家庭里服侍多年的骗子女仆,因为害怕阿斯嘉礼卓越的能力会揭开她设好的骗局,于是开始在这位小新娘与其岳母、丈夫之间挑拨离间。1
不过,阿斯嘉礼克服了重重难关,她让这名女仆卷铺盖走人,拯救家族免于破产,并且以巧妙且低调的省钱方式让这个家变得富裕;她说服丈夫努力向学,在英国行政阶级里往上爬;为附近的千金小姐们建立一所学校;最后还顺利地帮小姑嫁入德里当地一户豪门。
阿斯嘉礼的禀性让她得以面对这一切挑战,而这种禀性是受她父亲的教育所陶冶。其教育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则培养出她的理性,使她能坚定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实务技能则让她在遇到困难时还能够管理一个大家庭。使阿斯嘉礼处处无往不利的,莫过于她的自我情绪管理、自我克制、谦虚、机智与体贴待人。2
这故事来自纳齐尔·艾哈迈德(Nazir Ahmad)笔下一炮而红的小说。这本小说起初是他为了教育、启迪自己的女儿而以乌尔都语写成的,但后来不仅赢得印度西北省政府奖,成为女子学校数十年的标准教科书,二十年内便售出超过十万本,还翻译成多种印度语。3
也许有人会问:这种有关童婚新娘的书籍能够归类为儿童文学吗?然而,这问题背后的假设是童年与成年之间存在着清楚界限,而这又反过来反映了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文类,应该要调整到19世纪的印度背景下来看待。阿斯嘉礼8岁就接手原生家庭的家务职责,13岁便结婚。4在当时这绝非早婚:1891年时,一项将最低合法性交年龄提高到12岁的提案甚至曾引起一片抗议风暴。5但我们并不打算辩论这些是否为失落童年的指标,或论说这些是缺失或推迟成年的情况,6就本章的目的而言,只需说明传统上用来标记进入成年的三项事件:性成熟/婚姻、结束教育、经济独立,7在印度既非同时发生,也没有在其生命周期的阶段中建立起确实的分界。就像我们在阿斯嘉礼的故事中所见到的那样,年少时期即可成婚,并且虽然她在离开娘家以前就已经学会所有需要会做的事,但丈夫在婚后仍然在学好一阵子。8至于嫁给她大伯的姐姐,阿克巴里,虽然在结婚初期坚持分居,但这其实是作者用来描述她不识大体的迹象之一。不久后,她的轻信使她成为骗徒的目标,而缺乏持家能力很快就让她陷入债务之中。9如果说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并没有清楚地划分开来,那么这本书所设定的读者也一样。纳齐尔·艾哈迈德在序言里描述他的女儿们在结婚之前就阅读这本书的情形;10而在书后头,他提醒读者这本书同样也适合拿来对年长者说教。11
我们知道这本小说有广大的读者群,但我们对于当时的阅读习惯所知不多。这些早期的小说当时仍处在口述与书面文化的间隙中。《新娘明镜》(1869)当然能够让读者尝试感受阿克巴里或阿斯嘉礼的感觉,但就算叙事结构为模仿阅读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不同的阅读习惯也可能加强或阻碍此过程。像阿斯嘉礼这样的文本在过去很少是私人消费品,通常是拿来集体朗读。关于这会对情绪学习造成多少影响,我们知之甚少;但如果本书的论点是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空间,让读者可在其中尝试各种情绪而不会在“现实”世界产生直接后果的话,则值得一问的是,这些过程如何根据不同的阅读与聆听模式来进行。12
本章标题宣告“虔诚”是将这整部故事串连起来的核心情绪范畴——但,这是个有关虔诚的故事吗?更重要的是,虔诚算得上一种情绪吗?本章将探讨的是可放在“虔诚”范畴标签下来分析的不同情绪,而这里所谈的虔诚指的是为了配合宗教方面的道德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在此将以相当广义的方式来使用宗教一词,即包括一个人用以对待同胞与上帝的正确情绪。当时的读者可看得出阿斯嘉礼体现了穆斯林改革计划里的虔诚,不过这并不表示他们阅读这本书的理由仅出于教育之故,难道不也是为了从书中获得乐趣(或甚至主要就是为了乐趣)而阅读。13阿斯嘉礼的教育主要集中在阅读《古兰经》;14她定时祈祷、持守宗教斋戒与节日。虽然她肯定神无所不能,但不会因此只依赖礼拜,还是会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当她的两个孩子不幸早夭时,她也在神身上找到安慰。15不过,她的虔诚比较少表现在与上帝的超验关系上,而更多是表现在她与大家庭和左邻右舍的日常行为中。尽管欧洲的情绪概念在19、20世纪逐渐将“情绪”与“美德”区分开来,但在阿斯嘉礼生活的世界则不然。美德不仅含括行为举止,也含括能使个人行为表现合乎美德的情绪管理。阿斯嘉礼的姐姐阿克巴里的例子说明了如果一个人的美德情绪管理失败,并且被自己的激情、愤怒、贪婪、对食物或昂贵衣服的欲望吞没时会发生什么事:她不但破坏大家庭的团结,还害得丈夫破产,而她丈夫最后之所以没有休妻也只是因为他有一颗高尚的心。16因此,美德弥合了内在(情绪之所在)与外在行为(可供外人检视)之间的区隔。虔诚作为一种情绪美德,同时涵盖了里外两个领域,并使它们协调一致。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