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学习
- (德)乌特·弗雷弗特等
- 2282字
- 2021-09-24 18:07:55
信任与不确定性
到了1970年,许多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开始承担起帮助儿童与青少年适应宗教不确定感与多元主义时代的任务。个人对全能上帝的信任逐渐消失了,或者至少可说这种信任退居幕后了,与权威人物由上对下的互动关系亦然。43取而代之的是更扁平的等级关系以及更多的民主关系;学习信任和令人信赖助长着这些关系。这些书展示了儿童学习如何对重要的事情自己做决定的可能性,比较不诉诸于道德的绝对性。由此可见,“信任”在这个时代也经历了类似变化,书籍本身就创造了一个可信任的空间让人去探索迷惘的情绪。在《上帝,你在吗?是我,玛格丽特》里,作者朱迪·布鲁姆(Judy Blume)呈现了一位在青春发育期和同侪压力下挣扎的女主角,她同时还得应付棘手的宗教继承问题。由于玛格丽特的犹太教祖父母和基督教的外祖父母双方都极力想感化她,反而让她没有隶属的宗教组织。在充满不确定感的豆蔻年华里,玛格丽特盼望初经赶紧到来好让她变成“正常”的少女,她也迫切想知道自己应该要当一名基督徒还是犹太教徒。有趣的是,在经历这些挣扎的同时,她每晚都会独自一人向上帝祷告并感觉到上帝的存在(当她在教堂或在犹太会堂时却不会有这种感觉)。和《汤姆求学记》一样,玛格丽特很快就交到了一群可以吐露心事的朋友。然而,玛格丽特从童年迈向青春的其中一段历程,就是发现她不能完全信任这群朋友,尤其是她最要好的朋友,那个谎称自己的月经最早来的南西:
上帝,你在吗?是我,玛格丽特。南西·惠勒是个大骗子,整件事都是她捏造的!我再也无法信任她了。我会等着你告诉我,我到底是不是正常的。如果你愿意给我个征兆,那很好。但如果你不愿意,那我试着尽量耐心等待……谢谢你,上帝。44
玛格丽特信任上帝,但不信任宗教机构,对家庭与朋友也不完全信任。虽然她看起来与父母的关系良好,偶尔还会找他们倾诉心声,但她独自一人走过发育期带来的情绪剧变,陪伴她的只有她的个人上帝。
这种关系的转变显现在当时的教养手册里。儿童小说家凯瑟琳·斯托尔(Catherine Storr)在她所写的亲子手册《长大成人》(1975)里解释,民主不只为各种阶级带来更多平等,也为各年龄层带来更多平等。她写道:“孩子不觉得他们应该要立即且毫无疑问地服从任何权威”,包括父母在内,而父母也“不再有自信自己有权对孩子施加绝对权力”。45在这种等级关系淡化的亲子关系里,信任成了关键,青春期尤其如此。随着青少年获得更多自由,父母被劝说要信任他们的孩子,如此孩子也会信任他们。46十年后,另一本给青少年的教养手册以聊天般的写法直接写道,当他们意识到他们对父母的智能与知识的信任或许是不智之举时,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失望。根据此观点,“长大”是关于学习用不同方式来信任父母,要像是平起平坐而不是像对待上级。47在这里,学习信任变成是在建立社会关系,而不是服从于权威或责难。后来的教养手册更是将青少年置于亲子关系的中心。这种以青少年为中心的写作手法,比较容易让年轻人感觉到他们是自己人际关系中的行动者。比如说,选择他们能够信任的人作为首次性经验的对象是很重要的。48以漫长篇幅来讨论青少年多么希望父母能够信任他们,好让自己能在外面逗留久一点,或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而不仅仅是父母的)判断来做事,这些在书中也很突出。49这种手册的写作目的往往是教导青少年如何去理解自己的父母与其他成人,以及他们的同侪,并在情绪理解和同理心的基础上与这些人建立关系。这与从前的教养手册形成鲜明对比,过去的手册要不是教导家长与其他权威人士如何居高临下地理解儿童/青少年,要不就是站在说教立场上用以上对下的方式写给青少年阅读。这个差别显示作者与叙述者如何看待儿童与青少年,导致他们在书中所建立起来的信任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在本章研究的时代早期,权威之声是为了让年轻读者产生信任,相信书中所包含的讯息是可靠且应该遵循的。而在后期的文献资料里,信任则呈现为平行关系过程:叙述者、故事人物和小读者共享学习经验,借由在书里建立伙伴关系来建立信任,而不是透过说教。这种方法上的改变反映了人们对儿童与青少年的概念有很大改变,以及教育规范的变化。这也反映了对于信任本质的理解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儿童应该学习如何信任以及培养可信赖性的方式。
信任、奉献与信心不能孤立于它们被教导、叙述与感受的语境来谈。在勾勒了宗教与世俗语境下的“道德”和“信任”及其各种相连结的感觉轮廓以后,可看见这两个概念是以不稳定的方式嵌入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里的,它们会根据儿童与家庭的地位和意义在历史上的变更而改变。如果说“道德”是透过“好”与“坏”的情绪来表达,以及如果教养手册教导儿童与父母在各种情况下该如何感觉,以便于判断什么行为是道德的话,那么对“信任”进行探索便展示了儿童如何能够在往往不平等的同侪、亲子与其他成人的关系中,实际学到道德与良好的品格。品格的外在表现只是目标的一部分,一起探索的还有培养儿童内在自我的呼吁。50学习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来信任上帝与自己,以及学习如何成为值得信赖的人,并且也信任他人,这些都是儿童在培养成年所需特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所需的构成要素,而成年所需的特性也是取决于历史条件。即使在早已不乐见精英学校、敬神、良好学识51与强身派基督教的时代,《汤姆求学记》仍时常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虽然有关性别、阶级与年龄等社会规范的改变,都曾对信任的意义造成影响,但《秘密花园》里狄肯表现出的信任模范却是历久不衰的,就算这本书的宗教与帝国基调现在已过时了。或者,如果不说历久不衰,也可说狄肯的信任是灵活的:这本小说不灭的人气表明了,关于信任、学习如何信任以及如何成为值得信任的人,主动的读者能有翻新解读的可能性。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