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学习
- (德)乌特·弗雷弗特等
- 1431字
- 2021-09-24 18:07:54
宗教用语中的信任
尽管用的都是同一个词,但是在与儿童相关的文献里,信任全能的上帝、信任难免会犯错的权威人物(且时间愈久愈可能承认其容易犯错)以及信任同侪都暗含着差异,有时这些差异可能很明显。托马斯·休斯的《汤姆求学记》包含了上述三者。这本小说已成为英国公学小说的典范,它提倡一种沉浸在基督教道德标准下培养品格的少年期。尽管强身派基督教向来过分强调体格的重要性,整套价值观都认为男孩子应该学习如何既虔诚又有男子气概,不过宗教与知识仍然是培养品格必不可缺的部分。10这种看法从里到外渗透了英国文化,对于发展阳刚气质的影响远远超出原来的阶级界限。正如托马斯·狄克森所说,即使在1870年初等教育法案启动大众教育以后,著名的教育评论家如亚历山大·贝恩(Alexander Bain)与乔治·霍利约克(George J. Holyoake)等人仍然坚持情感教育不应该成为英国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对一般民众而言,情绪应该是他们要在家里、在教堂和在社会里学习的。11至于对精英男孩而言,寄宿学校会提供他们情感教育,但未必是在教室内。唯有在同侪之间形成信任团体,才能实现这种品格发展。
汤姆·布朗与其好友“飞毛腿”哈利·伊斯特为儿童彼此建立信任关系提供了很好的例子。他们在反抗校园恶霸时互相保护对方,同时鼓励彼此提升他们的品格与能力。不过,跟许多19世纪中的儿童小说一样,这段友谊背后也有着权威人物在旁引导:一位是阿诺德校长,还有就是他们与上帝的关系。汤姆和伊斯特并非靠自己就达成这种精神上的品格发展,他们还需要一名新来的转学生作为榜样才行。这名转学生便是阿瑟,一名虚弱、不受人欢迎,但深深信靠上帝的男孩。阿瑟的精神向导向来都是他父亲,直到后者过世为止。一如叙述者所说:“他父亲的精神在他身上,而他父亲留给他的大朋友也没有忽略这份信任。”阿瑟通过许多磨难后将精神与品格发展托付给上帝,以此在他的朋友圈里证明了自己是其他男孩的榜样,尤其是汤姆。反过来,汤姆全心全意地保护阿瑟,几乎把这件事变成了神圣的职责:“汤姆对阿瑟的信任毫不犹豫,事实上可说是一头栽进去,而这份信任变成了他校园生活的中心与转折点,要么成就他要么就是摧毁他;那是他当下被指派的工作与试炼。”叙述者解释:“汤姆当时正在变成一名全新的男孩”,虽然他屡屡出现内心挣扎,“当他发现他是第一次有意识地在跟自我与恶魔搏斗时,他就和每一个勇气十足并节操高尚的男孩一样,一天比一天更有男子气概、更加深思熟虑”。12勇气、深思熟虑、“男子气概”、节操,这些都是汤姆品格发展的口号,而信任(信任同伴、信任权威人物以及信任上帝)在此显得格外重要。来年,弗雷德里克·法勒(Frederic Farrar)出版了另一本公学小说《愈走愈偏的艾瑞克》(1858),这本小说清楚地表明了“不信任”的危险。13和《汤姆求学记》一样,这本书里也充满着各种形式的信任,但有别于品格良好的阿瑟与汤姆,《愈走愈偏的艾瑞克》让孩子认识到不该当什么样的人,并从中学习值得人信赖的美德。艾瑞克的父母是派驻在印度的英国人,而依照英属印度时期的惯例,男孩子得送到英国罗斯林公学就读,他便在那里碰到寄宿学校教育中最好与最坏的一面。艾瑞克原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良善,但是当他因为犯了一点道德上的小过错导致学校的权威人物不信任他以后,艾瑞克便真的开始堕落了。丧失信任正是导致艾瑞克走上毁灭之路的关键事件。法勒毫不掩饰他严格的道德与宗教寓意:艾瑞克的良善是受欺骗、饮酒与受同侪欢迎等诱惑而被摧毁的。最后他的死亡警告读者,为了获得他人的信任,他们必须学习培养良好品格以及宗教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