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那段孤独的青春——读《红瓦黑瓦》有感
- 为师二十载:写给我列车上的同行者
- 宋叶静
- 1383字
- 2021-10-31 16:36:27
曹文轩先生的作品,我先读的《草房子》,然后是《青铜葵花》,《黑瓦红瓦》是第三部。
我以为还会是飘飞的芦苇,空旷的河床,寂静的平野,偶尔展翅飞过的水鸟……我以为还会是至纯至美的淳朴的人性,是诗情画意的背景中,心灵抛却一切繁杂后的宁静和纯美,即便是偶尔浮现的孤独,却也轻淡得如同湖面偶尔荡起的涟漪,如蓝天偶尔飘过的一丝乌云,仅仅是一瞬,然后便是平静清澈的湖面,悠悠白云渲染的蓝天。
然而,《红瓦黑瓦》和前两部不一样。
读后是一种浓浓的心伤。
赵一亮曾经是“我”又嫉妒又羡慕的偶像,不仅是他那一手娴熟的胡琴,更是他与生俱来的那种优越感和自信。我仍记得他五根又细又长又白的手指,在胡琴上是翻动翅膀的白鸽,在生活中是接过女孩子递过的红菱的细致与优雅。的确,在那个年代,物质上的贫瘠造成了大多数人精神上的粗糙,而赵一亮,却是那么醒目的自信与优雅。
可是,走出“红瓦房”后,那个精神上的贵族形象陡然塌了。
赵一亮因为那个被推荐上学的年代,走出红瓦房(油麻地的一所中学)后,再也没有机会走进黑瓦房(油麻地的高中)了。于是,不得已,走进社会的大潮,和其他的人一样,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劳动改造。
看到赵一亮从最初的不甘——他仍要穿最干净的衣服,以最优雅的形象去参加田间劳动,可是,生活不是演戏,几次的体力劳动让他意识到,身体上的疲惫足以磨平你所有的干净和自信,直至你自愿从精神的贵族沦为平民,于是他干起了最初令自己不齿的染坊。后来,他慢慢摆正了心态,自己心甘情愿地子承父业,不再以自己的手指上永远是洗不掉的染色而敏感自卑时,他已经成为残酷生活的驯服者——他也曾有过挣扎,一个人孤独地拿起给他带来荣耀和自尊的胡琴,可生活的麻木销蚀了他的激情,他悲哀地发现,那双手,那双染过布的手,那双被染料染得找不到又细又白又长的五根手指的手,再也拉不出流畅的音乐。
特别是他屡次相亲失败,更挫没了他仅存的傲气,于是他对生活俯首称臣了——什么都不想了,还是精心经营自己的染坊,想象着怎样活下去吧。直至那一股熊熊烈火,烧尽了他苦心经营的染坊,他唯一的希望也被烈火烧尽了。这时候的赵一亮,在生活的残酷的冰冷的面孔下,完全成了生活的奴隶。
读到为了重新盖房不得不偷木头的赵一亮被曾经羡慕他的同学逮住的时候,读到赵一亮狼狈地被公安人员带走的时候,我觉得所有笼罩在四周的悲哀的雾气渐厚渐浓,直至变成雨滴,汇成滂沱大雨,将我淋透在生活残酷的天空下。
谁的青春没有激情和梦想?谁的青春不曾容光焕发?即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也掩盖不了青春的熠熠光华。可是,那段青春,那段有过荣耀和梦想的青春,就这样在生命中如波光乍现,一闪,就逝去了。
生活是最强大的对手,我们不甘心和他讲和,可是屡次较量后,颓废地坐在地上的永远是我们。当我们一次次站起后,又一次次以失败的姿势倒下,最后我们就这样被他不动声色地击垮,不得不按照他的指令,变成了一个令自己陌生、心酸直至想掉泪的另一个自己。
啊,那个五指如白鸽翻飞在胡琴上的赵一亮,那个被染料染得看不出手指原色的赵一亮,那个再也拉不出流畅的胡琴声的赵一亮,那个心甘情愿做染坊老板的赵一亮,那个不顾自尊被迫偷木料的赵一亮……那不就是生活中的我们吗?
黑夜,凄风,冷雨,残荷,冷清的池塘,疯长的野草,受了惊吓的夜里浮在水面的鸭子……
或许,生活原本就有这样的一面,犹如我们的青春,神采飞扬、激情四射的背后,仍有无法掩藏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