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产品教练

在很多行业都存在教练角色,例如,优秀运动员背后往往都有一位私人教练,上市公司的高管团队背后也存在教练角色。

产品经理也可以采取相同的教练策略来帮助自己“破圈”。只是,教练不存在于培训机构,也不是授课的讲师,通常没有固定的寻找路径,这样的特征增加了产品经理寻找产品教练的难度。并且,产品经理也很难判断某位产品前辈是否适合做自己的产品教练。

下面有一些判断标准可以帮助产品经理降低识别产品教练的难度。

1.头衔

曾经担任产品总监,并且持续1年以上。

产品总监是产品经理的最高级岗位,拥有更大的权限及责任,视野更广。他们能准确地对产品经理的能力进行判断,并给出准确的修正建议。这就是“降维打击”,利用产品总监对产品行业的理解解决产品经理遇到的问题。

2.经验

拥有丰富的产品实战经验,至少7年以上。

产品经理的存续比我们想象得要残酷,许多产品经理都会消失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以,从业时间的长短也能证明产品教练是否具备核心竞争优势。从业时长能够帮助产品经理过滤掉许多不合适的人选。

3.产品观

产品教练的产品观是产品经理能够认同并接受的。

产品行业没有统一的产品观,每位产品教练都会有自己对产品的理解,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产品观。如果他的产品观无法让你认同,那就表明他不适合做你的产品教练,你们会有非常多的分歧与争辩,勉强组队只会耽误双方宝贵的时间。

别忘了,你所接收到的信息也决定了你将进入哪个群体,如果接受一些你无法认同的观点,只会让你进入一个你无法认同的工作环境。

4.一对一

这是最后一个标准,要区别对待授课讲师与产品教练。

教练的引导一定是“一对一”的,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问题不同,解决方案就不同,所以,这样的引导无法通过“一对多”的授课方式来完成。教练侧重定制、侧重引导,只沟通,不上课,而授课讲师侧重标准化、侧重教学,只上课,不沟通。教练的引导只能是“一对一”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产品经理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潜力,才能确保成功“破圈”。

用以上四个标准可以辨识一个人是否适合做自己的产品教练,通过选择合适的产品教练可以极大地增加你“破圈”的成功率。

还记得“百家争鸣”吗?

“鸣”的含义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家”的含义是思想流派。这是寻找产品教练的重要线索。

那些在行业里发表自己见解的产品经理都有可能成为产品经理的教练。例如,产品领域的公众号作者、产品社区的认证作者、产品类图书的作者、产品课程的老师等。他们自身所代表的就是产品领域的思想流派,每篇文章、每个视频都代表了他们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见解。所以,产品教练并没有隐藏起来,相反,为了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活跃在主流的产品社区。产品经理可以先积极地接触各个产品流派,了解流派背后的发声者,通过上述的四个判断标准,衡量他们是否适合作为自己的产品教练。如果适合,那就说服对方与自己签订一个长时间的引导契约,获得对方长时间的“一对一”指导。

需要强调的是,产品经理对产品教练最核心的期望是,在产品教练的影响下,形成新的产品认知。如果这样的产品认知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当认知形成以后,就会将自己带入不喜欢的工作环境里,本质上,这仍然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在与产品教练相处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产品教练传达的理念是自己无法认可和接受的,就及时停止这段关系,避免越走越远。同时,继续寻找下一位更适合自己的产品教练。

这虽然很困难,却是一个可执行的方法,也是一条能够真正帮助产品经理在产品行业走下去的道路。就像牛顿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