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破圈”

“破圈”等于跳槽吗?是不是跳槽了就能“破圈”?

跳槽对于产品经理而言并不陌生,很多时候产品经理都会有跳槽的想法和冲动。例如,对薪资不满意、对工作内容不满意、不认同领导的产品理念、无法融入团队、想要抓住更好的机遇等,非常多的因素都会让产品经理产生跳槽的想法。但是,跳槽并不总能如愿。

有的产品经理3年换了3家公司,这些公司的老板没有战略规划、用户分析、数据分析,也没有需求分析,只是画原型图和写需求文档。尽管这些产品经理从业时长增加了3年,但实际的产品能力倒退了,很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得到实践也被遗忘了。

有时候,跳槽确实可以让产品经理“破圈”,前提是进入一家比现在更好的公司。但是,大多数跳槽是一种拼运气的行为,谁也不确定下一家公司是更好还是更糟糕,运气好,就“破圈”了,运气不好,就继续碰运气,不知不觉中陷入越来越糟糕的恶性循环。

跳槽并不等于“破圈”。

在成长的过程中,产品经理会遇到许多“因果倒置”现象,而且它们不太容易被察觉。有些被大众承认的因果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因果倒置”。例如,大厂的产品经理都很优秀,所以,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就应该先去大厂。

这是许多人的想法,产品经理会特别在意自己是否能进大厂,似乎没有进大厂,就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没有大厂经验,就一定会比别人差,在竞争中也一定处于劣势。这是一种典型的“因果倒置”。

大厂的每个产品岗位竞争都非常激烈,只有足够优秀的产品经理才能从成百上千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也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产品经理进入了大厂,才促使大厂的产品经理变得更优秀。并不是大厂的产品经理优秀,而是优秀的产品经理才能进入大厂。

一旦把因果关系梳理清楚了,你就会发现,产品经理要做的事情不是想尽办法进入大厂,而是想尽办法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

跳槽就能“破圈”也是一种“因果倒置”。不是因为跳槽而“破圈”,而是因为“破圈”才跳槽。“破圈”是因,跳槽则是“破圈”后的必然结果。那些没有带来改变的跳槽,甚至越来越糟糕的跳槽,都是缺少了“因”。如果自身没有改变,即使跳槽也不会带来任何改变。

到底什么是“破圈”?

我们知道,产品经理的群体有若干个,群体的水平参差不齐,如同金字塔,好的群体都在塔尖,越往上,面积越小。只有进入更好的群体,才能“破圈”。

“破圈”的目的就是让产品经理从低等级圈层进入高等级圈层,低等级圈层的产品经理只是“画图经理”,像没有情感的工作机器;但在高等级圈层,产品经理是设计师,每个元素、每个文案都包含产品经理的设计理念。

为什么要进入高等级圈层?是为了更好地成长吗?

不是,是为了生存。

民间有一句俗语:“人,除了生死,没有大事。”“破圈”,进入高等级圈层对于产品经理而言,就是一件关乎职业生死的大事。

在低等级圈层里,产品经理只是被动地实现其他人的需求,不论这些需求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没有人关心需求真正能带来的价值,没有人考虑需求背后的风险,只有不断地画原型图、写需求文档、沟通。即使优秀的产品经理也无法在低等级圈层里长时间生存。

产品经理想要研究用户、挖掘市场的价值、创造价值,但在低等级圈层里不允许这样做,不允许做实现需求以外的其他事,即使这些需求是错误的。

很多时候,产品经理会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公司,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产品经理。或许,这只是低等级圈层里固有的特征,是产品经理的产品理念不适应该群体所提倡的产品理念。

在低等级圈层里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被同化,即使原本优秀的产品经理,也会逐渐从一个需求的提出者、一个充满激情和使命感的产品经理,变成“一台产品机器”。毕竟,相对于整个群体而言,个人的声音实在微不足道。而且,在职责上,产品经理必须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即使任务是错误的或毫无意义的,也必须服从命令。

所以,“破圈”并不是让产品经理变得更好,而是让你能在产品行业继续生存下去,能够继续充满希望地做一款能为用户、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产品。

对于每位产品经理而言,只有离开低等级圈层,进入高等级圈层,才能做一些正确的、有意义的事情。所以,“破圈”的目的不是成长,而是生存。

如果你喜欢产品岗位,对产品有所憧憬,请重视“破圈”,也要尽可能快地“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