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凤阳县,虽然非常贫困,但是我们的主角在这,我们且看一看这里发生了什么,凤阳的钟离东乡,随着元帝国集团的内部出现极大管理偏差,上天也多次刁难,“至正四年“凤阳县,大旱灾来袭,一连三个月,不曾下一滴雨,庄稼枯黄干燥,粮食减产,地裂的像是,大地身上的一道道伤疤,人们走起路上,全都是摇摇晃晃的,看起来面黄肌瘦,这是严重营养不良。
这时的朱元璋,住的房子是一间四面通风的破茅屋,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家庭中一天天长大,晚上睡觉经常做梦,梦到自己看到桌上有很多大鱼大肉,正当自己急忙去抓的时候,桌子上的大鱼变成了烂泥,大肉变成石头,每当从梦中惊醒时,肚子都在呱呱叫,那种饥饿感犹如一把刀子在身上不停的折磨着他,那口破铁锅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一点别人不要的边角料荤腥,这不是大元治下,一家一户的场景,这是多数家庭的现实情况。
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发现,整个中国历史,我们的祖先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半饥饱中度过的,先秦时期梁惠王说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翻译过来意思是;五十岁之前可以穿上丝绸,七十岁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一家有许多亩的田地,不要耽误了它的农时,就可以保障许多人的家庭温饱。这在现在看来带有些酸楚感的理想,竟然就是我们祖先一直追求的宏图远景。然而这可怜的理想,也很少在这土地上实现。贫穷、饥饿、劳苦、天灾、战乱。一直围绕着,我们的祖先,几千年以来,很少会出现盛世。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还是人口压力,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农业一直都是领先世界的,可是由于我们祖先的,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只要多出一亩地,就会多生一个孩子,去占据,只要能挤出一口吃的,就尽可能的多生一张嘴来填补,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在封建社会,老百姓家在外只要想不被欺负,就要人口多,这是一个种族向外扩张最好的办法。
朱元璋有时非常羡慕那些可以读书的知识分子,因为那些知识份子,在他眼中是那么的神圣,不光朱元璋,所有的老农民在知识份子面前,总是不自觉的感觉低人一等,就像班里的差生看到学霸那种自卑感是一样的。
此时的朱元璋,对未来没什么渴望,因为大元的阶级统治早已把人类等级排列的明明白白,朱元璋是汉人在元代属于三等下人,终身没有任何出人头地的机会,能娶个媳妇生个的儿子,为老朱家延续香火,就算了却人生的价值,可是...现在这点可怜想法都满足不了。
因为现在的元帝国极其腐败,那些草原上征服世界的蒙古人,好像就算到了中原生活了几十年,仍然想法还保留了野蛮人的思想,总认为除了蒙古人,其他种族都不算人,在他们入驻中原的时候,就有蒙古大臣提议将汉人都杀掉,然后把土地全都改成牧场,还是后来在耶律楚材的劝说下,才放弃了这个想法,原因是把土地改牧场,远没有直接向汉人征税来的简单粗暴,从这点就能看出来,蒙古人不想学习长治久安的管理,有的只是怎么简单粗暴,就怎么来。
就在此刻,凤阳县的,官吏又下乡了,此次来的目的,跟往常一样,地主为其带路,官吏拿着算盘,带着随从,开始了挨家挨户的,缴纳官粮,因为不远处,黄河决堤,20万民工,在不停的干活,但是他们也要吃饭啊,再加上朝廷挥霍无度,入不敷出,库藏空虚,朝廷下令,全国增加赋税。
其实这也不是稀奇的事情,如果你了解元史就知道,这根本不足为奇,元朝末年贪官污吏横行,要钱的花样无奇不有。如属官来见要“拜见钱”,逢年过节要“追节钱”,生日要“生日钱”,办事要“常例钱”,送往迎来要“人情钱”,甚至“无事白要”,这叫“撒花钱”。即使职司监察的官吏也公然要钱,肃政廉访司官所至州县,各带库子检钞秤银,拿着一杆秤子上门,如同做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