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研究
- 唐洪松
- 1474字
- 2021-12-30 12:49:43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备受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关注。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通过自身的社会、经济行为正在扰动和改变着各种自然过程,这些活动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了显著的影响,最突出的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问题,而气候变暖引起了极端天气、冰川融化、生态系统改变、水土流失、大气成分改变等一系列突出的环境问题。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时间长且不可逆,已经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为此,国际社会不断进行高层会晤,商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和措施。从“联合国大会”“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到“哥本哈根协议”“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再到“华沙气候大会”“利马气候大会”;从欧盟、日、韩、美、加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制订节能减排计划,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诺节能减排目标……都表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已经达成共识。
践行节能减排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王宁寰,2010)。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共睹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减排“大国责任”的呼声日盛(黄林军,2013)。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指出,与2015年相比,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在2020年要下降15个百分点,同时对工业领域、建筑业领域、交通业领域、农业领域的减排任务和目标也做了具体部署和详细安排。节能减排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当前,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各地区有必要积极履行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
但中国的区域发展极为不平衡,低碳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西北欠发达地区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节能减排“三统筹三促进”的现实问题。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社会、宗教关系较为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自然地理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欠发达。因此,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是西北地区发展的第一要务。从“西部大开发”“对口援疆”“精准扶贫”到“五个统筹”,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区位选择和战略部署的改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创新性地提出,西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后发区域,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劲的发展潜力。但西北地区又是中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和敏感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压力考验。西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区或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和敏感,易破坏、难恢复,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及社会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尚未得到有效发展和改善时,很可能会因为不合理的生存方式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尽快制订出符合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划,制定符合西北地区特点和现实条件的碳减排政策体系,已成为中国当前碳减排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对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深刻和长远的。西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后发展地区,自21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口援建战略的实施,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规模、结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将未利用土地开发为耕地、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牧草地等。这些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也意味着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结构变动,从而导致碳排放源在数量和结构上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产生了多大的碳排放量?碳排放效率如何?土地利用过程中节能减排的潜力有多大?如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提高碳排放效率?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