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燕宁临证医案辑录
- 吴金勇 周朋 袭雷鸣主编
- 10501字
- 2021-09-18 16:12:22
第三节 肺炎喘嗽案
案一 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闭肺案
王某某,男,5岁,2007年8月12日初诊。
主诉:咳嗽5天。
现病史:患儿5天前受凉后咳嗽,昼夜均咳,痰少,口服中药治疗;就诊前夜开始发热,体温最高37.8℃,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热暂退,仍咳嗽,遂来诊。刻下症见:昼夜均咳嗽,气急,咳声重浊,有痰难咯,咳甚伴干呕,无鼻塞、流涕,纳少,眠差,大便干,2~3日1次,小便调。查体:口唇红,口周无发绀,咽充血,双侧扁桃体II度肿大;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底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心、腹未及异常。血常规:白细胞总数6.5×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46.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1.3%;肺炎支原体抗体示(-)。胸部正位片:右肺底见点片状阴影。舌脉: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辨证:痰热闭肺。
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处方:黄连温胆汤加减。竹茹9g,黄连9g,麸炒枳实9g,麸炒枳壳9g,陈皮9g,清半夏9g,茯苓12g,炒紫苏子9g,炒葶苈子9g,川贝母9g,瓜蒌15g,炙甘草6g。5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07年8月17日):咳嗽次数减少,偶咳嗽,有痰不易咯,无喘息,不发热,二便调,舌红,苔黄略厚,脉滑。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腹未及异常。里热已不显,痰浊壅肺、肺失宣肃仍在。遵法继调,上方去炒紫苏子、炒葶苈子,5剂,日1剂,水煎服。
尽剂而愈。
按:
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感受外邪,正邪交争则发热;邪热灼津炼液成痰,蕴阻于肺,肺失宣降,肺气郁闭,则咳嗽有痰;舌红,苔黄厚,脉滑数,均为痰热闭肺之象。
李师临床应用温胆汤所治病证颇多,如咳嗽、肺炎喘嗽、呕吐、心悸、失眠、心痹、癫痫,体会如下:
(1)温胆汤证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由于少阳枢机不利,津气失调,气郁化热,液聚成痰,痰湿阻滞少阳三焦所致。用半夏燥脾湿而祛痰涎,陈皮化湿浊而复脾运,竹茹化痰涎而清郁热,茯苓渗水湿而通水道,令脾运健而湿痰去,水道通而津液行,此为痰湿而设。痰浊阻滞少阳三焦,必然妨碍卫气升降出入,卫气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妨碍水津正常运行,治痰不治气,显与病理不符。故用陈皮之辛香以醒脾利气,枳实之苦泄以下气消痰,脾气运行无碍则津行无阻,津行无阻则痰不再生。少用甘草和胃健脾,姜枣调和营卫。合而用之,能呈清热化痰、理气行滞之功效。
(2)此方通常被视为清热化痰之方,何以名为温胆?古人常以胆经代表少阳病变,言胆则三焦亦在其中。三焦涎凝气阻是此方的基本病理。湿为阴邪,宜于温化;气郁不畅,宜于温通。此方重用辛温的陈皮芳香化湿,辛温的半夏燥湿化痰,平性的茯苓淡渗利湿,辛凉的枳实下气化痰,虽有清热化痰的竹茹,仍然体现以温通三焦津气为主的结构。所以,温胆汤实为温通少阳三焦津气而言。
(3)临证治疗咳嗽,李师将温胆汤的适应证总结为:①属胃咳者,即咳甚伴呕吐者,如《素问·咳论》云:“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②舌红、苔黄厚而无表证者。③咳嗽痰多,听诊可闻及痰鸣音者。
案二 贝母瓜蒌散治疗痰热闭肺案
岳某某,女,9岁,2007年3月18日初诊。
主诉:咳嗽10天。
现病史:患儿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就诊于济南市中心医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予阿奇霉素、克林霉素静脉滴注,用药第2天患儿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8℃,口服羚羊清肺颗粒及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后热退,继予阿奇霉素及克林霉素治疗。经6天治疗,咳嗽未减轻,遂来诊。刻下症见:阵发性咳嗽,晨起为甚,咳声重浊,伴乏力,不发热,无流涕,纳眠可,二便调。查体:营养一般,口唇红,口周无发绀,咽充血,双侧扁桃体II度肿大;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可闻及细小水泡音;心、腹未及异常。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2.5×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3.9%,中性粒细百分比81.3%;肺炎支原体抗体1∶1280。胸部正位片:右肺肺炎。舌脉:舌红,苔白厚,脉滑数。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辨证:痰热闭肺。
西医诊断:支原体肺炎。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活血。
处方:贝母瓜蒌散加减。浙贝母12g,瓜蒌15g,黄连9g,黄芩12g,天竺黄15g,赤芍12g,白芍12g,炙百部15g,炙甘草6g。5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07年3月23日):咳嗽次数减少,偶咳,有痰不易咯,无发热,二便调。舌红,苔白略厚,脉滑。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可闻及疏松细小水泡音。里热不显,痰浊壅肺,肺失宣肃仍在。上方继服5剂。
尽剂而愈。
按:
近年来,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支原体肺炎具有相应的一些特点。
(1)发病特点:好发于冬春季,济南以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高发期,在这一时期要对可疑病例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小儿为主要发病对象,尤其以5岁以上的学龄期儿童发病率高,占住院病例的60%~80%;其次是2~5岁的学龄前儿童,约占20%~30%;2岁以下婴儿少见。
(2)症状特点:发热持续时间长,不同程度的咳嗽和伴消化道症状是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特点。体温多在38.5℃~39.5℃,极少超过40℃,一般呈现中、高度发热。发热多持续5~10天,个别未经治疗的患儿可达2~3周。咳嗽不如细菌性肺炎那样突出,多为阵发性、轻度咳嗽,痰少。少数患儿可伴有胸痛或呕吐、腹泻等症状。
(3)体征特点:支原体肺炎的肺部体征相对较重,与其较轻的呼吸道症状相比并不一致,是其临床特征之一。肺部体征常呈大片状阴影,多数为单侧性,以右侧为主,少数为双侧性,个别重者可伴有胸腔积液。
(4)实验室特点:多数患儿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略高,冷凝集试验阳性结果。如果有条件检测支原体抗体,若抗体升高具有确诊价值。
李师体会,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因是风温邪毒乘虚侵袭,病机是痰热壅肺,瘀血阻络。初起见肺卫症状,继则出现肺热壅盛等气分症状,逆传心包则扰动心神,后期多肺胃阴伤。其病理产物主要为痰、瘀,病性属热,病位主要在肺,常累及心、肝、胃等脏腑。
本案采用贝母瓜蒌散加减,其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肺火,祛除毒热之因;瓜蒌清热化痰,理气散结,针对痰热壅肺之机,二者共奏清热解毒,理气化痰之功,共为君药。风温邪毒,易传于胃,黄连清中焦热,又燥湿化痰,既防传变,又助君之力;浙贝母清热化痰止咳,开宣肺气,增君药清热、泻火、化痰之效;温热之邪,易由气传营,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既除瘀血,又防传变,以上三药共用为臣。百部性平微温,主降,功善止咳,与浙贝母同用,一升一降,助肺气宣肃,又佐制黄芩、黄连之苦寒。甘草解毒、化痰止咳,助君之力并调和诸药,用为佐使。全方药仅七味,正切本病之病因病机,以达清热解毒、化痰活血之功。
案三 三仁汤治疗湿热闭肺案
张某,女,1岁5个月,2008年8月11日初诊。
主诉:反复发热7 天。
现病史:患儿7天前无明显诱因始发热,社区门诊予静脉滴注头孢类抗生素、痰热清等药物,热势反复,体温最高38.5℃,并咳嗽,遂来诊。刻下症见:发热,阵发性咳嗽,有痰不会咯,无鼻塞、流涕,纳欠佳,眠尚可,二便调。查体:体温37.8℃,面色淡黄,咽略充血;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小水泡音。血常规:白细胞总数5.7×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59.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7.5%。胸部正位片:双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点片状阴影。舌脉:舌淡红,苔白腻,指纹紫滞。
中医诊断:湿温,肺炎喘嗽。辨证:湿遏卫气,湿重于热,湿热闭肺。
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
治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处方:三仁汤加减。炒苦杏仁6g,白豆蔻9g,清半夏6g,厚朴9g,薏苡仁15g,淡竹叶12g,滑石12g,青蒿12g,秦艽12g,炙甘草6g。4剂,日1剂,水煎服,分数次喂服。嘱饮食清淡,慎避风寒。
二诊(2008年8月15日):热退,咳嗽,有痰不易咯,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咽略充血;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其证渐解,痰浊壅肺,肺失宣肃征象渐著,治以宣肃肺气、理气化痰,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
处方:竹茹6g,黄连6g,陈皮6g,清半夏6g,茯苓9g,麸炒枳实6g,麸炒枳壳6g,炙甘草6g。4剂,日1剂,水煎服,分数次喂服。
尽剂而愈。
按:
时值夏末秋初,气候炎热、雨湿较盛,小儿脾胃常弱、运化不健,复感时令湿热,湿热在表,卫气不得宣泄则发热;湿阻中焦,气机升降不畅,则饮食减少;湿邪内阻,肺气失宣而咳嗽;面色淡黄,舌淡红、苔白腻俱为湿邪偏盛之象。
王孟英曾言:“既受湿又感暑也,即为湿温。”本案时值湿热交蒸之长夏季节,脾胃呆滞,内湿易于留困、停聚,外来湿热乘虚而入,与内湿相合而酿发。初期湿热外遏肌表,内蕴肺脾,留于气分。肺脾功能失调,湿热阻滞三焦而成湿胜热微之证,宜宣降肺气以开水源,燥湿化浊以复脾运,淡渗利水以祛湿邪,稍用清热药物解其郁热。治以芳香辛散,宣气化湿法。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是治疗湿温病中湿重于热、湿遏卫气之主方,方中杏仁开上焦肺气,止咳平喘;白豆蔻、厚朴、半夏芳香化浊,燥湿行气,启运中焦;薏苡仁、滑石淡渗利湿,通利下焦;加淡竹叶、青蒿、秦艽轻清宣透郁热。全方共奏开上、畅中、渗下之功,是治疗湿遏卫气、湿渐化热的良方。
凡属湿热为患者,李师常合青蒿、秦艽、滑石。青蒿芳香透散,清湿热、退虚热,可使伏热外透而出,并长于清肝胆和血分之热;秦艽,《本草纲目》指其“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湿热也”“治胃热,虚劳发热”,以加强退热作用;滑石利水通淋,清热解暑,《本草通玄》云其“利窍除热,清三焦,凉六府,化暑气”,确保清热之效立竿见影。
案四 陈平汤治疗痰湿闭肺案
王某,男,10个月,2007年6月4日初诊。
主诉:咳嗽8天。
现病史:患儿8天前吹空调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咳嗽、发热,社区门诊予静脉滴注头孢类抗生素、氨溴索等药物。治疗3天后热退,仍咳嗽,喉间痰鸣,就诊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继续静脉滴注头孢类药物、氨溴索5天,效果欠佳,遂来诊。刻下症见:喉间痰声辘辘,阵咳,咳后有吞咽动作,无发热,鼻塞、流涕,纳欠佳,眠可,大便稀糊样,日3~4次,无脓血,小便调。查体:面白少华,形体虚胖,咽略充血;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等水泡音及大量痰鸣音。血常规:白细胞总数7.7×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55.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8.5%。胸部正位片:双肺纹理增多紊乱,双下肺可见点片状阴影。舌脉:舌淡红,苔白腻,指纹淡。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辨证:痰湿闭肺。
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
治法:燥湿健脾,化痰止咳。
处方:陈平汤加减。陈皮6g,清半夏6g,茯苓9g,炒白术9g,车前子9g,苍术6g,炙甘草6g。5剂,日1剂,水煎分次频服。嘱煎药时加生姜3片、大枣3枚。
二诊(2007年6月11日):不咳嗽,无痰,无鼻塞、流涕,纳眠可,二便调。诸症消退,临床治愈。予参苓白术颗粒口服调理,健脾补肺。
按:
患儿平素形体虚胖,肌肉松软,体属脾虚多痰湿。其病肺炎喘嗽,经治疗邪渐去而肺脾之气日虚,脾虚痰盛,故喉间痰鸣;脾失运化,湿滞相合,下趋大肠而泄泻。其治疗,单纯宣肺化痰则提壶揭盖,易致腹泻加重;单纯补脾止泻,则易致肺气壅滞。李师提出“上咳下泻调其中”的法则,选陈平汤,即二陈汤与平胃散之合方,方中苍术燥湿健脾,半夏燥湿化痰和中,茯苓健脾利水化痰,陈皮理气助运,使脾健运如常,甘草、大枣、生姜补脾和中止呕。辨证得当,处方精准,效如桴鼓。
案五 沙参麦冬汤治疗肺阴亏虚案
陈某某,男,3岁,2007年10月2日初诊。
主诉:咳嗽1月余。
现病史:患儿1个月前受凉后发热,最高体温38.8℃,伴咳嗽,就诊于济南市儿童医院,拍胸片示支气管肺炎,予头孢类抗菌素8天、阿奇霉素7天,配合理疗,热退,仍咳嗽,遂来诊。刻下症见:阵发性咳嗽,夜间为多,干咳无痰,口渴、咽干,声音嘶哑,手足心热,无鼻塞、流涕,纳少,眠欠安,二便调。查体:口唇红,咽红;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血常规:白细胞总数5.8×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42.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1.3%。肺部正位片:双肺纹理增粗紊乱。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辨证:肺阴亏虚。
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恢复期。
治法:滋阴润肺,兼清余热。
处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5g,麦门冬15g,百合15g,白扁豆9g,桑叶9g,炒山药15g,天花粉9g,川贝母9g,玉竹15g,知母12g,炙甘草6g。4剂,日1剂,水煎服。嘱饮食清淡,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二诊(2007年10月6日):夜咳减少,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细。阴亏渐愈,上方继服3剂。
尽剂而愈。
按:
小儿脏腑娇弱,咳嗽日久不愈,正虚邪恋,阴津受损,虚热内生,热伤肺络,致久咳不止,干咳无痰,声音嘶哑;肺阴亏虚不能滋润咽喉则见口渴咽干;虚热蒸于肌表,则见手足心热;舌脉亦为佐证。
肺喜温润,温则津布,润则气和。肺阴亏损多因燥热之邪所伤而成外燥的病变结果。燥热之邪归于阳明经,肺胃母子,为风温燥热病邪必犯之地,温热燥邪同伤肺胃阴液。病理表现主要反映在津枯失濡和虚热内生两个方面。
治疗此证,一方面要用麦门冬、山药、百合等药滋阴润肺,另一方面要用知母等药清热退蒸,制其内火燔灼,待阴不虚,火不炽,阴阳才能恢复平衡。再者,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五脏六腑尚未健全,肺卫功能尤显不足,温热之邪经口鼻而入,犯及肺腑,肺胃热炽,每致阴损津伤,故应注意顾护阴液,以防传变。且小儿肺、脾常不足,故补肺健脾、培土生金等尤为重要。
《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以甘寒滋液立法,用沙参、麦门冬、玉竹、天花粉甘寒生津,白扁豆、甘草和养胃气,配桑叶轻宣上焦燥热,合而成方,具有清养肺胃的作用。与二母散合用,其中知母清泻肺火、滋阴润肺;川贝母润肺之力强。本方以养阴为主,虽然也是治疗燥伤肺阴的方剂,但清热养阴的力量不及清燥救肺汤,宣发燥邪力量逊于桑杏汤,惟轻证可用,如果用于重证,有病重药轻、鞭长莫及之失。沙参麦冬汤顾护肺胃阴液,更有培土生金之意。
案六 千金苇茎汤治疗痰瘀互结案
孙某,男,8岁,2004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咳嗽10天。
现病史:患儿10天前开始咳嗽,3天后逐渐加重,并发热,体温最高39℃,自服清开灵颗粒、急支糖浆、肺热咳喘口服液、布洛芬混悬剂等,热势反复,就诊于千佛山医院,拍胸片示“右下肺片絮状阴影”,诊断为肺炎,先后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阿奇霉素、盐酸氨溴索等,热退,仍咳嗽,遂来诊。刻下症见:阵发性咳嗽,夜间为重,有痰难咯,不发热,纳一般,眠安,二便调。查体:咽红;听诊右肺呼吸音低,可闻及痰鸣音。胸部正位片:右下肺片絮状阴影。舌脉:舌暗,苔黄,脉涩。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辨证:痰瘀互结。
西医诊断:大叶性肺炎。
治法:祛痰活血。
处方:千金苇茎汤加减。芦根30g,桃仁9g,红花9g,冬瓜仁12g,丹参12g,炒紫苏子9g,炒葶苈子9g,瓜蒌15g,炙甘草6g。5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04年6月25日):基本不咳嗽,无痰,舌红稍暗,脉略涩。患儿拒服汤药,予金荞麦片、银芩胶囊口服1周。
尽剂而愈。
按:
李师强调,肺炎喘嗽的辨证需病证结合。大叶性肺炎,其听诊呼吸音低,胸片示大片阴影,均属血瘀之证;舌暗、脉涩,血瘀明证。血瘀属阴,入夜阴盛,故夜咳尤甚。治当清热化痰、活血化瘀。苇茎汤,功能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主治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临床常用于肺脓肿、大叶性肺炎等痰热瘀结者。芦根甘寒轻浮,善清肺热,重用为君。冬瓜仁清热化痰,利湿排脓,能清上彻下,肃降肺气,与芦根配合则清肺宣壅,涤痰排脓;桃仁活血逐瘀,可助消痈,是为佐药。加红花、丹参,以增活血化瘀之力;加紫苏子、葶苈子、瓜蒌,以强清化痰热之效。
李师擅用药对治疗肺炎喘嗽,僵蚕、蝉蜕用于咽喉哽咽、痉挛咳嗽者,浙贝母、瓜蒌用于痰少难咯者,紫苏子、葶苈子用于痰热蕴结之痰量多者,枳实、枳壳用于咽部有异物感者,陈皮、半夏用于痰湿咳嗽、因痰致嗽者。
附一:李燕宁教授治疗肺炎喘嗽用祛痰药的经验撷述
肺炎喘嗽的病位主要在肺,基本病理为肺气闭塞,初期邪闭肺气,中期痰瘀闭肺,后期虚闭。痰热既是重要的病理产物,又影响肺的宣肃,加重肺气郁闭,成为肺炎喘嗽加重和迁延的致病因素。痰阻与肺闭,常互为因果,形成病理循环。故祛痰是治疗肺炎喘嗽的要务,临证应根据咳嗽咯痰的声音、态势,辨别病位、病性、病因、病机,注意分期论治,灵活选择性味不同、归经有别的祛痰之品。
1.根据辨证分期选择祛痰药物
肺主宣发肃降,故治疗肺系疾病应将宣发、肃降药物配伍应用。肺炎喘嗽初期以感受外邪、初犯肺络为主,故治疗应以疏散表邪、宣发肺气着手,选择宣肺为主的祛痰药物,佐以肃降之品,以利痰浊的祛除。
中期表邪已尽,以痰阻肺络致肺气郁闭为主,治以肃肺降气、化痰涤痰为主,佐以宣发,减少痰浊的停聚。
恢复期正虚邪恋,应采用扶正化痰之法,在气者责之肺脾,在血者活血化瘀。
临证时应全面了解药物性味,宣肺祛痰多选麻黄、前胡、枳壳、桔梗、紫苏叶、桑叶,肃肺祛痰则宜选杏仁、白前、桑白皮、枳实等。
2.根据辨证选择性味不同的祛痰药物
李师擅用经方,风寒闭肺及痰湿闭肺,多用温性化痰之三子养亲汤、二陈汤、止嗽散等,常用药物有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炒杏仁、枳实、枳壳、陈皮、半夏、橘红、紫菀、款冬花、僵蚕、石菖蒲、远志、细辛、干姜、百部、白前等。
风热闭肺和痰热闭肺,宜选寒凉化痰之贝母瓜蒌散、葶苈大枣泻肺汤、礞石滚痰丸等,常用药有葶苈子、川贝母、浙贝母、鲜竹沥、竹茹、胆南星、天竺黄、炙枇杷叶、全瓜蒌等。
因痰饮是由于人体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凝滞而成,性属阴邪,乃阳气不足为本,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临床应谨记。
附二:李燕宁教授治疗肺炎喘嗽运用活血化瘀药的经验撷述
1.初期注重辛温活血通络药物及辛寒清热凉血药物的使用
肺炎初期多因寒凝或热毒导致血瘀,因寒凝致瘀者,应配伍辛温通络药物;因热毒致瘀者,应配伍清热凉血药物。
临证时,初期偏寒多用桂枝,既能外解表寒,助阳化气,又能温经通络。《得配本草》云:“桂枝,辛,甘,微热。入足太阳,兼手太阴经气分,通血脉,达营卫,去风寒。”桃仁,既能活血祛瘀,又能止咳平喘,常与杏仁相互配伍,一入血分活血,一入气分降气,功效益彰,可配伍香附、川芎、丹参等药物同用。偏热时多用郁金,辛开苦降,芳香宣达,入气可行气解郁,入血可凉血破瘀,为血中之气药。郁金,《本草从新》载“能开肺金之郁”,《本草汇言》载“郁金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药也……能散郁滞,顺逆气……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并可配玄参、赤芍清热润燥,凉血活血。
2.中期注重清热涤痰活血药物的使用
本病中期以痰热闭肺为主,此时痰、热、瘀三者交织为患,易出现心血瘀阻及心阳虚衰的变证,临证时应重用清热解毒、化痰活血的药物,多使用虎杖、地龙。虎杖既能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又能活血散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虎杖有良好的抗菌、镇咳平喘及活血化瘀的功效。地龙性寒降泄,能清肺平喘,其性走窜,又能活血通络祛瘀,《本草求真》言其“肺气药必须此物为使”“本有钻土之能,化血之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地龙有良好的抗组胺、平喘及抗凝、抗血栓作用。亦可配伍紫草、牡丹皮、赤芍、生地黄等药。如患者在病程中突然出现唇舌紫黯、胁下痞块等为血瘀较著,可使用三棱、莪术、水蛭、穿山甲等破血逐瘀之品。
3.后期注重补气滋阴活血药物的使用
本病后期多因虚致瘀,一为气虚致瘀,一为阴虚致瘀,表现为局部啰音固定不消。气虚者宜补气养血活血,多使用首乌、丹参、黄芪、川芎、当归等药;阴虚者宜滋阴养血活血,多选用熟地黄、白芍、阿胶、旱莲草等药。
附三:李燕宁教授“三关”论治肺炎学术思想
李师根据肺炎发展过程中主要症状的变化,将其归纳为按主证辨证论治,进而总结出按照“三关”论治肺炎。
“三关”是指发热关、喘憋关和衰竭关。发热关指肺炎初期多会出现发热甚至高热症状,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喘憋关指中期多会出现喘促、憋闷的症状,治疗以治肺开闭为主;衰竭关指极期多会出现心肺等脏腑功能衰竭的症状,治疗以扶正固本为主。三关分治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宗旨,反映出治法上解毒、宣肺、扶正三者相辅相成。
1.发热关
发热一般是儿童肺炎的首发症状,可贯穿于肺炎的各期,多以发热甚至高热为主要症状,热势的高低多能反映正气的强弱及病邪的程度。
(1)卫气营血辨治:肺炎多因外感风邪,首先侵犯肺卫,正邪交争于体表,即出现发热等症状,治疗多按卫气营血进行辨证论治。
卫分证主要症状是发热、恶寒、少汗或无汗,治法当发汗以驱邪。肺炎初期风邪犯于卫表,导致卫表郁闭,当以汗法而解,根据感邪轻重,又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不密,不可妄用汗法,过汗则伤津亡阳,汗不彻则邪滞于里。李师将发汗剂分为三类:发汗轻剂、中剂、重剂。卫分证分为风寒证和风热证两类。风寒袭肺者,恶寒发热并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伴身体疼痛。风寒轻证,多见于小儿体虚感寒或反复易感,以肺气郁而咳嗽有痰为主,方选荆防败毒散加减;中度风寒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湿邪,以头项强痛、身体酸痛为主,方选九味羌活汤加减;风寒重证,多见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以肺气上逆伴喘为主,方选麻黄汤、华盖散加减。风热袭肺,发热重,微恶风,无汗或少汗。风热轻证,多见于小儿风温初起,用葱豉汤、葱豉桔梗汤加减;中度风热证,以咳嗽、咽痛为主,用银翘散加减;风热重证,多见于邪热壅肺,以咳喘为主,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气分证主要症状是壮热、恶热、大汗或多汗,伴见口渴、咽干、精神烦躁、易哭闹,治法当以清热生津为主,方选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热邪初入气分,表邪未解,多见脏腑积热,面热唇焦,口舌生疮,目赤鼻衄,大便偏干者,方选凉膈散加减。
营分证主要症状是发热夜甚,身体灼热,夜间皮肤干燥无汗,小儿体质易从阳化热,甚则身热烦躁,神昏谵语,方选清营汤加减。气营两燔伴热毒炽盛者,方选清瘟败毒散加减;气营两燔伴斑片状出血者,方选化斑汤加减。
血分证主要症状是热势起伏,汗出蒸蒸而不解,热不甚高,多见于小儿心肝积热盛于血分,甚则咳血、吐血、衄血,发斑紫黑,神昏谵语,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
(2)三焦辨治湿热:发热有因于风寒、风热者,亦有因于温、湿、热邪者,治疗上多从三焦进行辨证论治。
上焦湿热不愈或失治、误治,极易传至中下二焦,中焦或下焦湿热亦可传于上焦,而成湿热弥漫三焦之势。华云岫总结叶天士治湿病的经验时说:“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渗湿、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振,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湿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淡泄之,亦犹低湿处,必多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渠以泄之耳。”然三焦又为一整体,用药当互为策应。按照温病概念,心肺居于上焦,脾胃居于中焦,肝肾居于下焦。治疗湿热,李师从其意,在上述治湿之法基础上合以清热之法,遂成清利三焦湿热之剂。
上焦湿热,多见于湿热蕴肺,采取开宣肺气、佐清热祛湿之法,又因为湿热性异,利湿易伤阳,清热易生湿,所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热重于湿而偏于表热者,方选银翘散加减;热重于湿而偏于湿热蕴表者,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湿重于热者,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
湿热之邪传于中焦脾胃者,以运脾化湿之法为主,后分而治之。热重于湿者,方选白虎加苍术汤加减;湿热并重者,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湿重于热而表湿偏重者,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减;湿渐化热者,方选三仁汤加减。
湿热之邪传于下焦者,多为湿热弥漫三焦之证。热重于湿者,方选三石汤加减;湿重于热者,方选茯苓皮汤加减;湿热并重者,方选茵陈蒿汤加减。
2.喘憋关
喘憋多为肺炎的次发症状,也是肺炎区别于感冒的重要症状。喘憋关反映的是肺的宣发肃降功能的异常,喘憋程度反映肺气郁闭的程度,喘憋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疾病的预后。喘憋关亦可分为三期,早期邪气郁闭,中期痰浊郁闭,后期脏气郁闭。
(1)早期邪气郁闭:病机是风寒、风热、湿热邪气侵犯卫表,闭塞皮毛,肺气卫气相通,进而导致肺气郁闭。病位以卫表为主,兼有邪犯肺气。治法要以驱散表邪为主,辅以开宣肺气之法。邪在表者,宜汗而发之。治疗上,风寒闭表用麻黄汤加减,风热闭表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湿热闭表则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2)中期痰浊郁闭:病机多是表邪已去,痰热瘀血互结,郁闭肺气,里热炽盛。病位以肺脏为主,兼有卫表。治法上以祛痰为主,同时重视肺气的宣发肃降。兼有卫表之邪,要辅以宣肺之法;偏于里者,要宣肺与降肺之法同用,以降肺为主。李师将“痰”分为三类:初病之痰、已病之痰、久病之痰。祛痰之法分为三法:化痰、涤痰、逐痰。
初病之痰多指新痰,即伤风咳嗽之痰,肺部听诊多以干啰音、痰鸣音为主,易于吸收,出现时间较短,治法上多以化痰为主,方选二陈汤加减。
已病之痰多指陈痰或脏腑之痰,部位较深,肺部听诊可闻及大量水泡音,多以三子养亲汤之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等药物涤痰。咳喘甚者以紫苏子止咳平喘,痰涎盛者以白芥子快膈化痰,食滞胃胀者以莱菔子助消食导滞。
久病之痰多指经络之痰,久病机体正气大亏,脏腑内伤虚损,因虚致痰致瘀,痰瘀交结,深据于里,阻于肺络,听诊肺部啰音固定不消,多属于痰瘀互结之证,用逐痰通络之法,选蜈蚣、全蝎、土蟞虫、僵蚕等药物来搜络逐痰。
(3)后期脏闭:病机多为正虚邪恋,肺气肃降不利,导致肺脏郁闭,兼夹有痰浊闭肺之象。治法上扶正祛痰、肃降肺气,方选竹叶石膏汤、黄芪当归汤加减。肺主气,主治节,朝百脉,外感之邪侵袭肺脏,肺气郁闭,气机停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肺气闭阻,运行不畅,血停脉中,凝而成瘀,痰由津而生,瘀由血化生,两者又可以相互转化,出现痰浊瘀阻之象,治疗上要重视活血祛瘀,多以三棱、莪术、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加减。
3.衰竭关
衰竭关的病因多是正虚邪陷,多反映正气的存亡状态,可突发于肺炎的各个阶段,首先是精神的改变,同时伴有高热、烦躁,后逐渐精神淡漠。衰竭关可分为心阳虚衰、肺气耗竭和阴损及阳之阴阳俱衰。心阳虚衰证,症见面色苍白、精神倦怠、浮肿自汗、手足厥冷、肝脏肿大,舌质淡润,脉细疾无力、结代,方选参附汤加减;肺气耗竭证,症见呼吸困难、口唇和甲床发绀,以及意识障碍等精神神经症状,方选生脉饮加减;阴阳俱衰证,阳越于上,症见汗出肢冷,面色浮红,脉虚数或浮大无根,方选参附龙牡汤加减。
纵观现今,儿童常见病之肺炎,临床以西医药治疗为主,然中医药效验日益凸显,颇受关注,亦不当偏废。李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肺炎喘嗽的发病传变总结为发热关、喘憋关、衰竭关三关,每一关理法方药完备,辨证准确,用药精炼,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