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观察:从养育到治愈
- 施以德主编
- 1260字
- 2021-09-18 15:40:17
引言
弗洛伊德(S.Freud)认为,婴儿有自己的内在世界,从婴儿游戏中可以看到婴儿的内在世界。同时,他曾在临床治疗中把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比喻成考古,清理掉遗址上的垃圾与覆盖物,最终从清理出的遗物中可以判断出哪里曾是宫殿。临床上,则是通过病人的陈述,观察与感受病人当下的状态,理解病人早年的意识与潜意识世界(Freud,1896)。尽管病人多半不记得很早期的经历,但借助情绪情感的线索,仍可构建病人婴儿期的世界。尽管这种穿越时空的构建不可避免地带有误差,却仍可证明婴儿有独立的感受和想法,早年的体验会对他产生终生的影响。克莱茵也从临床的角度对婴儿的世界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与弗洛伊德相比,她更加细致地分析了3岁以前的婴儿的世界,她认为自我是从0岁开始出现的,尽管那时的自我还不够凝聚和整合。简单地说,这时的自我就像一台临时组装的机器,还有很多功能无法使用,性能也不那么好,面对内部涌来的焦虑与外部养育者和环境产生的刺激,小婴儿采用各种方式努力应对。这些感受与应对的过程构成了小婴儿颇有深度而复杂的内在世界,形成了自身的性格特点。兼具小儿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双重身份的温尼科特在BBC电台节目中多次强调,要把小宝宝当成一个有想法的人。他说:“你和我一样,相信宝宝一生下来便有想法。”另一处,他提到:“母亲从一开始就毫无困难地在宝宝身上看到了人的迹象,但有些人却告诉你,小婴儿在6个月大以前只有身体和反射作用。当人们这样说的时候,你可千万别上当了,好吗?!”(温尼科特,2009)。这里所说的“人的迹象”,在我看来,指的是婴儿如同成人一般有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丹尼尔·斯特恩(Daniel Stem)认为,婴儿在人际互动中主要体验他的自体感觉,他认为一些自我感觉在语言和自体意识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始于或早于出生。他这里说的自我感觉包括感官感觉、身体凝聚力的感觉、时间连续性感觉,还有心理目标等(1985)。从他的角度看,婴儿从一出生就对不同方面有着很丰富的感觉,这些被体验到的感觉是婴儿与外界沟通的工具。既然有这些感觉,必然会引起相应的感受,最后引起相应的情绪。
既然婴儿从一出生就有情绪感受,却不知那是什么,要如何处理,那么帮助婴儿应对并学会处理它们就变得很重要。那么养育者具体要如何帮助婴儿处理这些感受呢?比昂在《从经验中学习》(Learning from Experience)一书中阐述了容纳理论,用“容器”与“被容纳物”两个术语描述治疗师对病人的情绪感受的处理过程(1962)。这个过程也同样适合婴儿与养育者。我在这里对容纳的过程做一个简短的描述。婴儿将无法忍受的情绪感受投射到养育者身上,把他不要的“被容纳物”装到养育者的“容器”里。养育者将其吸收消化,并将消化过的内容返回给婴儿,返回的方式就是给那些情绪感受命名,比如,告诉婴儿,你害怕了,你饿了,你感觉很热……被命名了的那些杂乱的感受便不再仅仅是非理性的、混乱的、未知而无名的东西。名字是对那些情绪感受的属性进行的基本的、理性的判断,这个过程在帮助婴儿理解自己的同时,增加了理性,提升了认知,这也为婴儿长大后拥有稳定的情绪状态、建立高情商,以及理解他人感受等,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