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所有孤独症儿童干预的心理和教育方法中,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可以说是影响最广泛的,也是被科学研究关注、探讨最多的。然而它并不是一种神秘的方法,更不是必须要有很高文化和很深理论水平才能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实际上,ABA是最平民化、最浅显易懂的方法,它的基本理念和原理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当中提取、精炼而来的。因此,我们积极推荐大家学习它,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本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揭掉ABA的神秘面纱,还它以平民化的本来面目。

本书第一章先简要地展示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中各种方法的全景,并在其中找到ABA的“坐标”,借此来说明ABA的性质、定位,然后总结社会上流传的种种对于ABA的误解,并一一澄清,进而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认识ABA。

我们先来看一下ABA这种方法究竟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ABA。

总的来说,它能教会我们做两件事,也就是我们的两项任务:

第一,在孩子的生活中灭火,做好“消防员”。

第二,带孩子爬楼梯,做好“引导员”。

所谓“灭火”,就是指正确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怎样“灭火”?如果我们懂得燃烧的原理,就会知道燃烧需要氧气。同样的道理,孩子的问题行为也有它赖以产生和维持的“氧气”。一个好的“消防员”不能只会往火上浇水(有时甚至是“火上浇油”),而是要学会如何给问题行为“断氧”。怎么“断氧”?简单地说,就是:“坏行为没有好果子吃,好行为才有好果子吃。”这句话听起来非常简单,却隐含了大量问题等待解答。

做好孩子生活的“消防员”

◇ 什么是好行为?什么是坏行为?

◇ 孩子做出的各种行为是为了“吃果子”吗?如果是,那么他们是为了吃什么样的“果子”?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这些?

◇ 应该给孩子吃什么样的“果子”?(孩子想吃什么“果子”?吃什么样的“果子”合适呢?)

◇ 怎么给孩子“吃果子”?

“爬楼梯”则是指教孩子学习知识、技能,提高孩子的各项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成为高效的“引导员”,要为他们“搭架子”,带他们“爬梯子”,一步一步地向目标进发。那么,这个比喻又隐含了哪些问题呢?

◇ 梯子顶端是什么?即要达到什么目标?

◇ 怎么搭梯子?搭什么样的梯子?梯子搭多高才好?

◇ 如果楼太高,梯子不好搭怎么办?

◇ 怎样才能让孩子不靠梯子和大人的引导自己爬上楼?

◇ 有没有一套系统成形的办法,教我们怎么给孩子搭梯子?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灭火”和“爬楼梯”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和教给孩子知识技能绝对不是互不搭界的。实际上,只有在纠正孩子问题行为的同时教他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才能最有效地减少问题行为;而当孩子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时,他的问题行为自然也会减少。所以说,它们是统一的关系,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做好孩子前进的“引导员”

了解了ABA的两大任务后,也就自然出现了接下来的问题:ABA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完成这两大任务的?具体地说,ABA提供了一系列的“策略”,即行动指南。介绍这些策略以及运用它们的具体方法,就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ABA所包括的策略有很多种,要一下子全面地理解和使用所有的策略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些策略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它们背后贯穿着相同的逻辑线索,就像长在一棵藤蔓上的西瓜,是同根同源的。因此,只要抓住了这根“藤”,也就掌握了各项策略的精髓,这是学习ABA的关键所在。那么,这根“藤”是什么呢?它可由八个字组成:“扬善抑弊,赏罚有度。”听起来十分简单,这不就是我们挂在嘴边的常识吗?的确,ABA的策略正是透过这些简单的常识,来帮助我们回答它所引申出来的问题,包括:什么是“善”?什么是“弊”?怎么“扬”?怎么“抑”?“奖”多少?“罚”多少?“度”在哪里?等等。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和大家一起尝试着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通过解析ABA的核心概念——“行为”,第二章将回答什么是“善”、什么是“弊”的问题。而第三章、第四章则通过介绍具体策略,来回答怎么“扬”,怎么“抑”,“奖”多少,“罚”多少,“度”在哪里的问题。其中,第三章主要介绍六种“后果控制策略”,即通过控制行为的后果,来改变孩子行为的策略。包括:“消退——把坏行为的好果子拿走”“差别强化——好行为有好果子吃,坏行为没有”“塑造——接近好行为了就有好果子吃”“刺激控制——给孩子搭个梯子”“串链——把孩子的好行为串起来”“惩罚——坏行为不光没有好果子,还会有坏果子”。第四章介绍的“前提控制策略”是指通过控制环境,来提前预防或引导孩子行为的策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孩子的感知觉特征,以及他们的行为习惯,并以特定的方式加以应对。

第五章中综合运用这些策略的实际例子,能够帮助大家对于ABA在生活中的系统使用有一个感性、全面的了解。包括:教孩子如厕,减轻孩子的恐惧情绪,帮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训练孩子的“共同注意”等,这些都是生活当中常见同时也是困扰很多家长朋友的问题。这些实例不仅可以作为加深理解的工具,同样也是具体的行动指南,可以为正在面临类似问题的家长提供直接的帮助。

ABA不仅提供了一系列的策略,而且还有一套教学方法,帮助我们系统、有序地教育孩子,使他们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增强各个方面的能力,尽可能地获得最大的发展。从第六章开始,详细地介绍这套教学方法。不仅包括如何在“课堂”中教学(第六章),还包括如何把这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创造和利用各种学习机会,使孩子能从生活中不断吸收养分(第七章)。之后,还将结合一些实例,展示如何系统、长期地规划我们的教学(第八章)。

至此,我们已经把ABA所包含的内容概括了一遍,即本书的主要内容。“ABA是一道菜”,本书的目的就是把这道菜的菜谱给大家,至于口味如何就由大家自己决定了。依照ABA的菜谱,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出五花八门、各式各类的菜来。如果现在您还抱有类似于“我的孩子功能很高,听说ABA只适合功能低的孩子,那我还要不要学习它”这样的问题,那么请先认真读完本书,相信那时您就会认同这句话:“没有‘菜谱适合谁’的问题,只有‘口味适合谁’的问题。”

特别要提醒的是,ABA这道菜只能做“小灶”,决不能做成“大锅饭”。也就是说,无论是解决问题行为还是教孩子学习技能,都必须从孩子的个体情况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那种“量贩式”的批量解决问题的方式绝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在为孩子选择教育康复机构、学校时,不应只看其硬件、规模,最重要的是要看孩子能否得到个别化的评估、计划和教学。

最后要强调的是,本书所能提供给大家的只是一些原理或方法。借用前文“顺藤摸瓜”的比喻,本书给大家的只是一些种子,最终孕育出的是枝繁叶茂的累累硕果,还是枝叶枯黄的干瘪果子,就要看您为它提供的养料如何了,而最好的养料,就是您的细心、专心、耐心和用心。

细心:ABA要求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的变化,关注孩子每一天点滴的进步。

专心:ABA要求当和孩子在一起时,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不放过任何一个教学的好时机。

耐心:ABA要求在孩子的每个进步前学会等待,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

用心:ABA要求经常思考、反思,不断地变化和改进,让自己的教育更有效、更成功。

细心、专心、耐心、用心是应用ABA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