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3年,孔子自陈国返回卫国,一行人走了两天,经过蒲邑这个地方。
蒲邑是卫国的土地,此时主宰蒲邑的是卫国前大夫公孙戍。这位公孙戍是卫国太子蒯聩的心腹,本来在朝中任职,因常与太子勾搭干些龌龊之事,卫灵公担心太子的势力坐大,就把公孙戍外放到了蒲邑。
公孙戍占据蒲地后,不但没有收敛,而且招兵买马,修建城防,扩大势力,不服从国君的管辖,蒲地处在独立和反叛的前夜。
孔子师徒此时来到了蒲地。公孙戍听说后,心中犯起嘀咕:“自己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城防军事,孔子带一众弟子来到蒲地。孔子和卫灵公交往甚厚,他们莫不是灵公派来打探消息的吧?即便不是,德高望重的孔子加上一班如狼似虎的弟子,若回到了帝丘,在蒲地起事时站在卫国国君一方,自己将更难应对,不若将孔子师徒留在蒲地,这样就可以壮大自己的声势。”
于是,公孙戍率兵将孔子一行人团团围住,说什么也不让通过了。孔子的弟子来交涉,不行!孔子自己来说情,还是不行!
孔子的弟子们可不是吃素的,终于,武力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长得身材高大,勇猛威武,而且才德出众。他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随夫子寻找诗和运方。公良孺来到孔子跟前,愤然说道:“上次跟着老师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上危难,我们一再地遭难,这些人真是欺人太甚了!跟他们拼了算了!”
公良孺首当其冲地跟蒲人猛烈搏斗起来。子路、冉求等弟子也先后投入了战斗。
这几位弟子别看平时跟孔子之乎者也地学文化,其实都是百里挑一的猛士,这几年跟着孔子周游列国,又增长了不少本领。这番动起武来,公孙戍临时拼凑的农民武装根本不是对手,蒲人连连后退。
公孙戍看到孔子众多弟子身手不凡,有些害怕,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顿时改了计策。他站在车上大声说道:“蒲人不打算为难孔夫子,只要你们答应一个条件,我们就礼送出境。”
“什么条件?说来听。”孔子不屑地问道。
“如果你们答应不到卫国去,就可以放你们过去,但是我们需要订立盟约。“公孙戍有些做贼心虚,说这话时有些底气不足。
众弟子还在顽强战斗。孔子担心寡难敌众,对方毕竟人多势大,就答应了他们的条件。双方作了盟约后,蒲人放孔子一行人从东门离开。
刚走出蒲邑不远,孔子就让驾车的弟子转往卫国帝丘的方向。
子贡疑惑地问:“方才我们向蒲人盟誓不去卫国国都,盟誓难道可以违反么?”
孔子回答:“那是蒲人强迫我们立的盟誓,神灵是不会听信的。”被迫签订的合约是没有法律效力的,春秋时代的孔子已然提出了这一理念。
孔子一行返回帝丘,卫灵公亲自出城迎接。他听说了孔子一行在蒲地的经历,非常愤慨,问孔子道:“现在前去讨伐蒲地可以吗?”
孔子回答说:“可以啊,公孙戍已然占据蒲地反叛,应该讨伐他。”
灵公说:“我的大夫却认为不能去讨伐。因为现在的蒲地,是卫国防备晋国和楚国的前哨据点,我们现在发兵去攻打,会逼迫蒲人投靠敌方,或者敌方趁机来袭击我们,那后果不是很严重吗?”
孔子为灵公分析道:“蒲地的百姓,男的都效忠卫国,有拼死的决心;妇女们也有保卫这一西河地方的愿望。我们要讨伐的,只不过是领头叛乱的少数几个人。”
灵公说:“很好。”然而却没有派人去伐蒲。这时灵公已经疾病缠身,时日无多,大概也无暇顾及了。
蒲地遇险,却开启了孔子师徒与蒲地的缘分。
几年后,孔子与四位弟子再次路过蒲邑,这时蒲邑已经安定了好多。天空中忽然下起了大雨,一行五人便到一农户家中避雨。接着雨越下越大,不得不暂住了下来。孔子从来不浪费时间,就把弟子聚集起来,在此讲学研礼。老师让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四位弟子谈谈各自的志向。
子路第一个站起来说:“假使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别国侵略,又遭受了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三年时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冉有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三年时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尽力去做。在宗庙祭祀时,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相礼人。”
曾晳则说:“我和他们三人不太一样,我只愿在暮春时节,和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晳的想法!”此时孔子已年近六十,周游列国已经四年,政治上不得志,不免有些疲累的感觉,曾晳的浪漫主义想法,正契合了孔子此时的心态。
孔子与弟子蒲邑论政,子路其实说得最具体最实际。没想到他的想法在几年后真正变成了现实。
公元前487年,孔子的大弟子子路被任命为蒲邑宰。
子路“治蒲三年“,成绩卓著,他亲自带领民众开挖沟渠,以利农耕。
孔子听说子路治理蒲邑成绩不错,专门从外地赶来查看实际情况。
刚一进入蒲邑境内,孔子看到百姓彬彬有礼,跟上次路过蒲邑时的情况截然不同,就称赞说:“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
走进城内看了一圈,孔子又说“善哉由也,忠信以宽矣!”
走进蒲邑宰办事的公庭,孔子第三次说:“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
这时,跟在孔子身后的颜回有点纳闷,就问:“夫子您尚未见到子路,就三次称赞其善,是不是有些过分啊?“
孔老夫子认真地向颜回解释道:聪明的人一定要善于观察。我入其境,见沟渠深治,田地整齐,庄稼茂盛,说明子路恭正以信,故民众尽力;入其城邑,看到房屋完好,商贾繁荣,树木葱茏,说明子路忠信以宽,故民不偷懒;至其公庭,满院清净,诸下用命,说明子路明察善断,故其政不扰。
子路不在公庭中,下乡办事去了。孔子说,看来子路的仁政取得了斐然的成果,我们也没有必要再去见子路了,于是就带着颜回满意地返回。后来,蒲邑被称为“三善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