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博学多闻,这在孔子少年时鲁国陬邑的人都知道了,在青年时整个鲁国的人都知道了,在中年时则已闻名于诸侯各国。孔子好学不厌,如饥似渴;诲人不倦,谆谆善诱。学人的执着与教人的技巧都非常人能比。
太庙,是孔子行祭祀之礼的重要场所,当他初次有机会进入鲁国祭祀周公的太庙时,每件事都认真向人请教。有人见此,议论说:“都说陬邑大夫的儿子懂礼,进入太庙,事事都得问。”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说,不耻下问,这本身就是礼所要求的啊。
孔子青少年时没有在贵族学校长期学习,更没有象卿大夫的孩子有家师教育,而是依靠勤奋好学,自学成才,全面熟练地掌握了六艺知识技能,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其知识和品德修养已传遍鲁国上下,得到当时贵族阶层的尊敬。
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孔子向闻名于诸侯的乐官师襄子学琴。学了十来天,翻来覆去只是练习同一个曲子。师襄子对他说:“此曲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回答说:“曲调已学会,奏曲的技巧还未纯熟。”过了一段时日,师襄子又说:“技巧已学好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能领会这首曲子的志趣神韵。”又过了些时日,师襄子说:“已领会志趣神韵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到作者的风貌和精神呢。”接着又继续练习。突然,孔子抬头凝视,若有所思地说:“我已经体察到作者的风貌了,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出这样的曲子呢?”师襄子站起来连连作揖说:“对呀!我的老师传授这首曲子时,正是说此曲名叫《文王操》呀。”由此可见,孔子学习的态度是多么执着。
孔子不仅喜欢弹琴,而且很喜欢唱歌。他和人同歌,如果谁唱得好,必会请那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他不仅常和人谈论音乐问题,而且领悟力、欣赏力也特别强,以致于在齐国听了《韶》乐后,专心研习,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入迷程度。
孔子在齐国期间,一天,齐景公正在早朝。一只鸟忽然飞落宫殿前,跳来跳去,象是在炫耀舞姿。仔细一看,这竟是一只单足鸟!齐景公很奇怪。问大臣:“寡人从未见过只生一足的鸟,众爱卿可有人认识此鸟?”说完,眼睛盯着晏婴,希望聪明博学的晏婴能为他解此疑惑。晏婴也不认得此鸟,只好回答:“臣实不知。”
高昭子说:“人称孔夫子为博物君子,不妨请教于他。”齐景公便派人请来了孔子。孔子审视了一会,说:“此鸟名叫商羊,水兆也。”景公问:“夫子如何知道?”孔子说:过去有儿童屈一足,张两手,且跳且唱道:‘天将大雨,商羊起舞。’现在一足鸟出现于殿前,并且跳来跳去象是在舞蹈,定有水灾。应速速通知百姓开沟疏渠,修筑堤防,以防大水淹没农田。“于是齐景公着晏婴、高昭子与有关大臣立即安排。几天后,果然天降暴雨,洪水泛滥,周围各国都遭了水灾。唯独齐国因早有准备,田间秧苗损失很小。齐国百姓无不感激孔子。
孔子到周都洛邑向老子学礼时,带南宫敬叔与子路两位弟子到洛邑太庙参观,看到了一种名叫“欹器”的器皿。它是祭祀时盛酒用的,外形很奇怪,看上去立足不稳,好像随时都会倾覆。
孔子感到很奇怪,便向守庙人详细询问,守庙人回答道:这是君主非常珍视的器皿,时常放在座位右侧,目的是提醒自己的言行要中正,不偏不倚,否则就会导致社稷倾覆。
孔子谦逊地点头示意,既表示感谢,又显得似有所悟。他接茬说:“我听说过这种容器,它空着的时候就会倾斜;承载到容量恰到好处时,它就很端正;一旦满了又会倾覆倒地。”
为了让弟子亲眼见识欹器的神奇之处,孔子便让弟子往里面注水,果然情况同他说的一模一样。孔子不由慨叹道:“唉,这个世界上盈满不覆的事物有多少呢!”
子路还不满足,仍想从老师那里挖到些更深的道理,进一步问孔子道:“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保持满而不覆的状态呢?”孔子回答说:“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情;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意思就是,有聪明才智却不显能,有功却不贪得,有勇却不逞强,富裕却简朴谦让,才能长久地保持已经得到的盈满地位。
孔子教弟子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要有度,一旦过了度就会出问题。正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盛极而衰,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非人力所能抗拒。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做得过了,就和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这就是孔子一贯主张的“中庸之道”。
季桓子刚刚继立上卿的那一年,季桓子在家里掘水井,挖到了一只腹大口小的瓦器,器中有个像狗又似羊的东西,就去问孔子,并且说挖得的瓦器里有只狗。孔子说:“据我所知,那是羊。我听说过,山林里的怪物是‘夔’和‘罔阆’;水里面的怪物是神龙和‘罔象’,泥土里的怪物则是‘坟羊’。”
孔子博学如此,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鲜有他不能解释的。
吴国攻打越国,把越都会稽城给拆毁了,发现一节通体用骨头制作的车子,大概是化石吧。吴王派了使者来问孔子说:“什么骨头最大?”孔子说:“大禹王召集群神到会稽山,有个叫防风氏的神很迟才到。禹就把他杀了陈尸在那儿,他的骨头一节就占满一车,这就是最大的了。”吴使听了之后说:“真是了不起的圣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