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县常青村

鸠坑毛峰

鸠坑乡常青村地处浙西山区淳安西北部,距县城50公里,东北部临千岛湖,南部与梓桐镇接壤,西部与安徽歙县隔山而处。因两山夹一水,源深峡窄又称细坑源。该村从源头到源尾由石山、鸠岭山、避暑坞、荆树坞、潘店、施家门前、方店等7个自然村组成,有259户、748人。该村依山脉走势和溪道流向靠山临水而建,呈“S”形曲线条块状散列分布。几十株参天古树点缀其中,清末民初的古民居、石拱桥、凉亭和20世纪50—80年代的黄泥土楼房,风貌依存,约占全村建筑比例的85%以上。避暑亭对联“钱塘璀璨家声远,吴越峥嵘世泽长”和村堂对联“宗山拱秀隆基业,显斗长明映画堂”,体现了古人崇尚耕读传家的美德,劝诫后人要勤耕好读,代代相传。

常青村源头有两座山峰,东边叫石山,西边称鸠岭山,两座山逶迤起伏,由南往北连绵数十里至村口交会。常青村祖祖辈辈以茶为业,以茶为生。村落前后的低丘缓坡有千亩茶园,高山峻岭为万亩山海,百株百年古茶树分布在鸠岭山、石山自然村。在鸠坑乡常青村鸠岭山自然村后山顶(土名宋家塘)聚集着一批“资深”老茶树,这些老茶树有着非同一般的乔木形身段,显得特别高大,树高达到3米至4米以上。茶树从基部分枝,无明显主干。据村里人测量,以每棵老茶树最粗分枝的枝围计算,达到20厘米的有18棵,25厘米以上的有8棵,最粗的一棵枝围达到32厘米,直径足有10厘米(图2-3)。老茶树集中分布的宋家塘海拔约450米,是茶叶最佳生长海拔带。这里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加上水库小气候影响,气候条件比同温度茶区更加优越。尤其是春季,气温由低逐渐升高,降雨多,时晴时雨,空气湿度大,土壤含水量高,茶树生长旺盛,咖啡碱和氮芳香物质多,所以春茶品质比夏季好,大多名茶也在春季采制。

图2-3 宋家塘老茶树

该村主要制作鸠坑毛峰茶和鸠坑毛尖茶。鸠坑毛峰属条形烘青绿茶类,古称“雨前鸠坑茶”。该茶外形肥壮成条,色泽绿翠显毫,滋味醇厚鲜爽耐泡。鸠坑毛峰在4月上旬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经适度摊放后即可炒制,工艺分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烘至手捏可成粉末状下笼凉摊,分筛去末后即可包装。与鸠坑毛峰不同的是,鸠坑毛尖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形似笔尖,每500克毛尖约4000—5000个芽叶。一般要求清明前开园,采摘要求芽长叶短,长短大小一致。鸠坑毛尖的制作工艺比鸠坑毛峰制作更加严格,要经过杀青、揉捻、烘二青、整形、烘干等程序。

据史料记载,鸠坑的茶叶始于汉,名盛于唐。唐时列为贡茶,称“睦州贡鸠坑茶”,已有1800多年历史。中国茶圣——唐代陆羽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撰于公元758年左右)中,有关名茶产地和名种都提到“睦州鸠坑”;唐朝李肇《唐国史补》(公元825年前后)载“茶之名品……睦州有鸠坑”。唐朝杨华《膳夫经手录》(撰于公元856年前后)载:“睦州鸠坑茶,味薄,研膏绝胜霍者。”元代《韩墨金书》载:“鸠坑,在黄光潭对涧,二坑分绕,鸠坑岭产茶,以其水蒸之,色香味俱臻妙境。”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集解”中,有“睦州之鸠坑”列为“吴越茶”名茶的记载等等。

《中国名茶传说》记载,常青村鸠岭山自然村后山顶(土名宋家塘)是“鸠坑毛峰茶”传说诞生之地。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鸠坑乡常青村的鸠岭山上,住着一对年轻夫妻,男的取名金龙,女的取名毛凤。金龙开山种玉米,毛凤挖地种茶,生活虽然过得十分清贫,但是夫妻两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打理农作物,小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也算过得去。鸠坑乡是睦州到徽州的要道,是两地居民往来的必经之地。来往客商和脚夫到鸠岭山,都要在此地小憩。日子久了,来往行人与金龙、毛凤也渐渐熟悉,待人热忱的夫妻俩总是泡上茶水给客人喝。白天夫妻俩外出务农,家门也是虚掩,客人可以自己进屋取茶水,有些人甚至还在他们家过上一夜再赶路。作为答谢,有的客人付给铜钱,有的送给头巾、针线,但是他俩一概不收。

一传十,十传百,夫妻俩好客的消息不胫而走,途径鸠岭山讨茶水喝的人也越来越多。屋后岗上种的那点茶叶原本除了待客后还有结余,尚可出售部分添补家用,现在所有的茶叶都只能招待客人了。但夫妻俩寻思着,就算自己少吃少穿,也不能让客人渴着。于是,金龙又到老山崖开垦了一块茶园。

有一年,春季雨水过多,夏季又特别干旱,茶叶的收成非常不好,夫妻俩甚是发愁。这年冬天,来了一位过路客人,只见他鹤发童颜,身穿道袍,手拄拐杖,貌似仙人。金龙、毛凤热情地冲茶待他。一边喝茶,夫妻俩一边陪着老人拉家常。言语间,老人得知夫妻俩有难处,就问:“二位主人为何事发愁?”金龙、毛凤连忙含笑答道:“老伯,凡是路过我们家讨茶喝的,都是看得起我们的。只是今年收成不好,过往客人又多,我们种的茶叶不够吃,正为这事发愁。”老人听了哈哈大笑,拍拍金龙、毛凤的肩膀说:“我老汉也懂点种茶手艺,带我到你们家茶园看看,或许我能帮你解决问题。”二人陪伴老人到屋后老山崖茶园,只见老人在茶园里一边走一边抚摸着茶树,口中念念有词:“好茶好茶,凤蕊龙团,舍茶待客,名垂金榜。”说来也奇怪,自从这老人走后,鸠岭山一连半个月打雷、刮风、下雨,夫妻俩也一连半个月没法出门干农活。天放晴了,心急如焚的金龙、毛凤跑去茶园一看,那些茶树非但没有死掉,反而更加碧绿粗壮,连地上的“黄皮塌”也变成松软肥沃的“香灰土”了。偶遇此事,夫妻俩虽说是疑虑重重,但心中确是十分高兴,心想一定与那位老人有关,莫非真是遇到仙人了。从此,他们夫妻俩对待来客比往常更加的热情。

第二年春季,采下来的茶叶碧绿青翠、清香扑鼻,炒制出的茶叶足足有好几百斤。过往客人喝了都赞不绝口:“好茶、好茶!”金龙、毛凤将多余的茶叶挑到市场上去卖。买主一看,真如雀舌云片、凤蕊龙团,忙问:“这是什么茶?为何清香扑鼻?”金龙一下想起老人的话,随手指着老山崖采来的茶说:“这是金龙茶。”又指着屋后岗上采来的茶说:“那是毛凤茶。”买主连连点头称赞,茶叶卖出了比往年高许多倍的价钱。凭着这茶叶,金龙、毛凤家的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好。

山农茶待客,客气富茶农。金龙、毛凤种茶待客变富的事,很快被大家知道了,整个鸠坑源的人都学他俩的做法,种茶待客,不几年,家家都富起来了。后来,鸠坑的金龙、毛凤茶被皇帝选为贡茶,在京城里很有名气,可谓是“名垂金榜”了。不过,鸠坑茶成为贡品后,皇帝忌其名,于是降旨改名为“鸠坑毛峰茶”。如今,鸠坑茶已经成为鸠坑百姓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不仅如此,鸠坑单株茶籽于2003年乘坐“神州五号”载人飞船进行了航天育种。关于鸠坑茶的故事远不止于此,你若想知道更多,就请到鸠坑常青来。

(淳安县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