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忠君爱国之思想基础

明治维新作为自上而下的现代化变革运动,既存在新旧势力、央地关系、藩阀政治的冲突与斗争,也不可避免地遗留大量的封建残余。随着明治维新后西方自由、平等、民权等思想传入日本,以及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明治政府渐趋保守。1879年,明治天皇的侍讲元田永孚,以明治天皇名义颁布《教育大旨》,批评输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文化教育政策,提出宣扬以忠君爱国为主的传统教育精神,强调从此以后,日本应据祖宗之训典,重点阐述仁义忠孝,而道德之学应以孔子为主[24],呼吁恢复以封建道德为主的日本文化传统。伊藤博文反对片面宣扬封建道德,批驳元田永孚的言论,提倡吸收欧美文明,但文部省最终按照《教育大旨》之精神,实行国家主义教育路线,并于1881年将明治维新以来长期置于末位的“修身”课,提升至首位,强化尊天皇爱日本之教育。1881年6月,文部省颁布《小学教育须知》,要求各小学向学生灌输忠孝仁义敬信等所谓“人伦大道”。[25]1886年三四月,日本政府陆续制订《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学校令》《帝国大学令》,要求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师范教育,全面灌输忠君爱国思想、天皇主义。

1889年2月11日,日本政府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奠定了近代日本天皇制基础。1890年10月,明治天皇颁布《教育敕语》,宣称:“朕惟我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吾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厥美。此乃吾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尔臣民应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业学习,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进而扩大公益,开辟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有缓急,则应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26]以孝悌忠信的名义,以忠君爱国的大义,既作为日本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作为其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天皇是日本国民精神和国民道德的源泉,是形成日本天皇制意识形态的核心。[27]为时刻向学生灌输天皇主义和皇国思想,日本各小学从1891年开始都要悬挂明治天皇和皇后的“御真影”(即照片),并在学校的节庆活动中,高唱《君之代》,背诵《教育敕语》,聆听校长关于历代天皇文功武德的训话。

清政府赴日游历或考察教育官员,接触日本式的忠君爱国、强兵黩武的军国教育后,均将之视为巩固清朝统治的“良策”,大为赞许。郑元濬考察日本教育后,不无慨叹:日本各校的规则、课程,本已完善,特别是修身一科,内容皆以忠爱为主,以明耻、教战为用,或演说宣传,或以画图标明,使少年儿童从小就有尊君父、爱国家之思想,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人能够改变,强调我国学校也应以忠爱为教育宗旨。[28]项文瑞指出:日本的一切教科书之中,处处充满忠爱君国之意,教师不教则已,教则无不关注这项宗旨。[29]署理陕西提学使刘廷琛也在赴日考察学务后,上奏清廷称:日本教育凡是修身立行,忠君爱国之道,全都编入教科书,从小学习,用能人,知自爱,该国很少有寻机滋事之人。近些年尤重德育,各大小学校,都是首重人伦道德。文部省在讲述中也说教育不源于道德,就如同树木有枝叶而无根干……日本学校的设备训练之经验,实足为中国借鉴。[30]他们高度认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教育宗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建议清政府减少顾虑,放心地选派学生赴日留学,以培养维护清朝统治的忠君爱国之士。

不仅维护清朝统治的官员,而且探寻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各界精英,也似乎从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中找到了尚武、爱国和民族意识等,并将之视为医治近代中国“一盘散沙”、重文轻武、民族意识不强、家国观念淡薄等弊病之“良方”,疾呼中国人赴日学习。在日的梁启超看到日本民众欢送日军“出征”的盛大而荣耀的场面,深感日本军人“出征”,其荣耀的程度,绝不输于中国入学中举簪花[31],故曾写下《祈战死》《中国魂安在乎》等,呼吁当今最重要的是重塑中国魂。那么,什么是中国魂?即是兵魂也。有有魂的兵,便是有魂之国。其中所谓爱国心、自爱心者,则是兵之魂[32],希望中国人能以尚武、爱国精神打造“中国魂”。无论改良派青年还是革命派青年,此时大多深受明治维新和留学救国思想的影响,将留学日本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预示着近代中国大规模留日运动即将兴起。吴玉章赴日留学之际,曾赋诗一首:“东亚风云大陆沉,浮槎东渡起雄心。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33]不仅体现了青年学子赴日留学的豪情壮志,而且反映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日本“富国强兵”政策和军国主义教育的认同。

当然,他们或许最初并未认识到这种教育的错误与危害,或许虽已认识到军国主义教育之弊端,但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而极欲挽救民族危亡的他们“病急乱投医”,认为这或许不失为一种“救国”的方法。日本政府自明治维新以来,一方面通过“请进来”,即聘请外籍专家、学者和教师;另一方面“走出去”,即通过派遣留学,吸收欧美文明精华,既学习现代科技与文化知识,又不忘忠君爱国和强兵黩武的军国主义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清朝官员与青年学生的各自需求,在留学日本方面形成共识。同时,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并超越欧美诸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普及义务教育[34],建立了颇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35],不仅创办了一系列的普通教育学校,而且创办了对中国学生特别吸引力的军事院校,为接受中国留日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