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长江上游流域范围界定

长江上游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独特性;基于此长江上游地区的具体范围界定从不同角度出发具有不同层级的范围界定方式。

一 长江上游流域总体概况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约4504公里,干流宜宾以上属峡谷河段,长3464公里,总落差5100米,占长江总落差的95%。长江上游地区,以山区为主,河谷深切,地形破碎而起伏变化大,岩体以板岩、片岩、砂岩、黏土岩、碳酸盐岩、页岩等变质岩和沉积岩出露最广。金沙江河段比降大,滩多流急,宜宾至宜昌段(通称川江)长1040公里,沿江丘陵与阶地互间,奉节以下为雄伟的三峡河段,两岸悬崖峭壁,江面狭窄,水流湍急,滩险众多。

长江上游耕地面积1.38亿亩,占上游总面积的9.1%,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区(如成都平原)农业发达,农副产品在全流域甚至全国占有一定地位,但山区则耕作粗放,生产水平较低。虽然雨量丰沛,但在时空分配上常与农业需水矛盾,旱灾常成为上游地区最主要的威胁,洪水灾害也时有发生。山地、丘陵面积很大,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在交通方面,长江上游地区以山丘为主,山重岭叠,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成昆、襄渝、湘黔、贵昆、川黔、黔桂等铁路和12万公里的公路,促进了物资集散、交流,发挥了繁荣经济的巨大作用。在水运方面,以长江干流(川江河段)为主,通过嘉陵江、岷江、赤水河、乌江等支流,初步形成上游内河水运系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由于绝大多数通航河道目前尚处于天然状态,运输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长江上游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在100种矿产资源中,有90多种已探明储量可供开采,如铁、锰、钒、钛、铜、铝、铅、锌等金属矿及磷、煤、天然气、石棉、云母等非金属矿,在全国流域中有重要地位。由于山高谷深,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非常丰富,约占全流域可能开发量的87%。

二 长江上游流域自然地理范围界定

长江从源头至囊极巴陇的当曲河口称沱沱河,河长358公里;当曲河口至玉树县境内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全长822公里;巴塘河口至宜宾岷江河口称金沙江,全长2284公里;宜宾以下称为长江。长江在宜昌南滓关以上总称为长江上游,全长4504千米,占长江总长度的72.0%,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等。长江上游流域区包括青海、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重庆、陕西、湖北等9个省(区、市), 52个地(市、州), 408个县(区、市)。以长江上游干、支流的分水岭为界计算的全部集水区面积约为111余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61.7%。以流域涉及的408个县(区、市)全部面积计算为130.13万平方公里,占9省(区、市)总面积的33.2%, 2008年人口为19118万人,占9省(区、市)总人口的56.7%。

显然,这种区域范围的划分是完全依据唯一的主导因素——以分水岭为界的流域概念进行的。尽管这些区域连片,同属长江上游流域,但内部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经济、人文传统等差别甚大。所以它只是以流域为依据的一种自然区划,如图2.11所示。

三 长江上游流域经济区范围界定

(一)长江上游经济区范围界定确定的依据和原则

由于流域经济区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复合体,所以其经济区范围的划分界定必须依据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确定。本书对长江上游流域经济区进行界定的依据和原则主要有:流域一致性;自然生态条件的相对一致性;经济社会特征和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区域连片性;一定层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

图2.11 长江上游流域自然区划

资料来源:根据网络资源搜索及长江水利委员会网站相关资料整理得到。

(二)长江上游经济区范围的界定

水系是以流域为单元组织和流动的,而经济区的形成和组织,并不是完全依据流域划界和区分的。所以,本书暂不考虑长江流域西北地区、西藏地区和湖北长江上游相关区县,在其余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市中,为了满足不同规划的目标和需要,依据不同的区划要素,可能有不同的区域范围界定。大体上可以从三大层次对长江上游地区进行三个尺度的划分。

1.大尺度范围——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区)。大尺度范围的长江上游地区的划分,除考虑自然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的连片性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和省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根据以上原则,大尺度范围的长江上游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四省市。该区域面积为113.45平方公里,人口为19873万人。应当说,四川、重庆全域基本上属于长江上游流域范围,贵州64.3%的面积属于长江上游流域,而云南仅有27.9%的面积属于长江上游流域,但是,这两个省份与四川、重庆地域相连,区位、气候和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相似,经济社会联系紧密,因此,可以将这四个省市划作大尺度长江上游地区范围。显然,这是以流域区为基础的经济区概念。

2.中尺度范围——长江上游流域经济带(区)。中尺度范围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确定,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该区域均为长江上游流域区的范围;二是区域内各行政区经济联系紧密,互补性强;三是保持县级(市、区)行政单元的完整性。根据总体区划原则和以上三个方面的考虑,确定了中尺度的长江上游流域经济带(区)的范围。具体包括:四川全省、重庆全市和贵州省4个地(市)的42个县(区、市),云南省5个市(州)的40个县(区、市);面积为76.68万平方公里,占四省市总面积的67.1%。

3.小尺度范围——长江上游核心经济区(成渝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小尺度范围的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划分,突出了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概念。2016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批复同意《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成为西部大开发重要平台,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成渝城市群规划涵盖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15个市和重庆市的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巴南区、大渡口区、北碚区、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綦江区、大足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潼南区、铜梁区、荣昌区、璧山区、梁平区、丰都县、垫江县、忠县27个区(县)以及开州区、云阳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15.9万平方公里,重庆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500万人,其中四川6884.6万人,重庆2615.4万人。2018年成渝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为5.7万亿元,占全国6.4%。具体区位如图2.12所示。

图2.12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区位划分

资料来源:根据网络资料与长江经济带相关规划资料整理得到。


[1]由于上海人口密度过大,图2.2中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密度并没有包括上海。

[2]此处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选取长江经济带11省进行阐述。

[3]此处选取长江经济带11省进行阐述。

[4]长江流域东部5省市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长江流域南部5省份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长江流域西部省市自治区包括: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甘肃、陕西、贵州、广西。此处指干支流流经范围及延伸范围。

[5]此处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选取长江经济带11省进行阐述。

[6]此处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选取长江经济带11省进行阐述。

[7]此处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选取长江经济带11省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