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核电环保吗?

诚然,核能在发电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但是,发电前后呢?

核电是从开采铀矿开始的。整个流程是挖掘—搬运—精炼—浓缩—加工—建核反应堆—再处理—核废料运送—核废料处理。很多步骤都要耗费大量的石油燃料,核电只不过是换了个形式的石油燃料电力罢了。(1)尤其是核电站需要更厚的钢筋和水泥的铜墙铁壁,而当它退役时,就变成了百无是处的巨大辐射源,拆除核电站要花上比建立时多得多的人力物力。截至2019年年中,在全世界已经关停的181座核反应堆中,仅19座做到了完全除役,其中也只有10座达到“可开发新地皮”的标准。但即使是这些有限的案例中也显示出了高达五分之一的极不确定性。(2)目前“聪明”的人类所能想出来的最简便的报废核电站的处理方法就是:盖个大棺材,把它埋起来。石棺的建造也需要使用石油燃料,也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这个棺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还需要定期维护。这些工作,都需要使用大量的能量。

核电站运行中,产生的不是二氧化碳,是放射性污染物。比如,核电站高耸的排气管,一天24个小时持续排出放射性废气。核反应堆还会排出大量的冷却水。这些水不能被重复使用,需要的量又很大,这也是为何核电站喜欢选址在海边(或河边)的原因——海水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核电站每年做一次年检,“保养”结束后,几十吨的放射性废水会被直接排入大海。在正常运转时,每分钟也会有数十吨的废热水被排进海洋。(3)冷却水温度很高,使海水升温,二氧化碳被释放出来。清洗工人穿过的防护衣的水,和其他废水一样入海。废水入海口处的放射线值高得离谱,渔民却一无所知地在那里养鱼。(4)

最无法忽视的污染是大量核废料,这将是徘徊在人类世界长达数十万年的梦魇。根据世界核协会(WNA)的统计,至2013年底全世界约有25万吨高放射性核废料(乏燃料)等待进一步处理,而且每年还会新增1万吨。日本各核电站都把乏燃料“临时”存放在反应堆上方的核废料冷却池里。而一旦冷却池发生泄漏,后果会很严重。2005年8月,里氏7.2级的地震就导致了福岛第一和第二核电站的核废料冷却池池水外溢。当不稳定的高放射性核废料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冷却、部分被循环再利用后,后续的处置方式就是“掩埋和丢弃”。不仅把它们埋在哪儿是个问题,掩埋后问题也依然没有解决,留给了子孙后代。也就是说,我们吃好拿好了,把垃圾和废物留给子孙后代去处理,自己眼不见为净。

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德国决定在2022年之前关闭所有核电站,但其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以永久和安全方式掩埋具高辐射性的核废料。目前德国有2000个储存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容器,面临三个难题:一、如何找到可以永久和安全掩埋这些核废料的地下位置(不能发生地层渗水或地震)——例如,德国一处原为盐矿的阿西二号(Asse II)核废料处置库就不断遭受地表水的涌入,22万立方米处理过的核废料和盐的混合物亟待回收,这一任务不仅复杂且代价高昂——由于放射性废料和盐混合在一起,现存核废料数量已是最初的5倍。(5)二、如何安全运送核废料到指定地点。三、如何把核废料的危险性信息通过有效方式传递给未来的人类。

三个难题都很让人头疼,这说明现今的人类根本就没有能力安全使用核能。最令人讶异、恍如科幻小说般荒谬的是第三个难题:如何告诉我们的子孙?“你们的祖先给你们留下了一些遗产——哦,是一些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的高放射性物质,放射性衰减的时间跨度可能长达十万年。”现今人类创造的宏伟建筑、人文奇观,有多少能保留一万年、五万年、十万年?到时不知多少文明都已经灰飞烟灭,而那些高放射性物质将兀自岿然不动。拉丁美洲原住民认为,我们不是要把地球“遗留”给子孙后代,我们仅仅是向他们借用。可是我们这一代人,借而不还,或者还的时候已经是千疮百孔。

退一步说,真正要做到环保,应该是从改变消费主义模式、减少电力使用做起,而不是自相矛盾地鼓励使用另一种形式的能源。